天天看點

李彥宏“中國大腦”提案落地 人工智能或成國家戰略

國務院釋出了《關于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在“意見”的“重點行動”部分,專門有一節論述了人工智能技術對于“網際網路+”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這段論述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李彥宏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送出的“中國大腦”提案,該提案建議從國家戰略層面建立人工智能發展計劃。

比如,“意見”提出,要“培育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産業,加強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和公共服務等創新平台建設”;李彥宏當時建議,在國家層面建立一個關于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把相應大規模的服務全集中建立起來,并開放給科研機構、民企、國企、創業者等社會各個層面。

目前,從科技界到影視界,人工智能都是大火的話題,中外科技大佬不斷就人工智能表态,有的期盼有的憂慮,但無人敢忽視。其實,有識之士早已達成共識,人工智能并不是虛無缥缈的未來,而是随時可能改變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變量。即使就目前而論,基于人工智能的語音、圖像、大資料技術也已成為關乎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未來更是決定大國興替的關鍵力量。

任何國家都不想在新一輪科技競賽中落伍。是以,一份國家層面的行動綱領重點提到人工智能,乃是大勢所趨。一直以來,人工智能技術門檻很高。尤其在研究與應用結合更為緊密的高科技産業領域,國際上隻有谷歌、IBM等幾家科技巨頭擁有核心技術。近來随着人工智能加速發展腳步,國家力量對人工智能的發展的推動意義漸成共識。歐盟的“人腦計劃”,德國的“工業4.0”,都展現了國家(及其以上)力量對人工智能的興趣或參與,美國政府也将大量資金注入到人工智能相關的企業和項目。

而此次“意見”的出台,則展示了中國政府的決心與意志。回望兩會期間的全國政協全體大會上,李彥宏作為網際網路企業家代表做大會發言,引發了各界對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層面發展的全面讨論和熱議。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的重視,正是建立在社會各界的共識基礎之上。

縱觀科技發展史,每到一個技術變革的關鍵節點,都會出現一些關鍵性人物對趨勢的準确預判和緻力推動,他們的前瞻成為整個社會一次次因為技術創新而翻天覆地的發令槍。工業革命在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轟鳴聲中來臨,“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自責的淚水無法磨滅他對加速二戰結束、使全球挺進核能時代的貢獻。與其說是福特汽車流水生産線讓亨利·福特進入了《影響人類曆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倒不如說是因為他的生産方式使汽車成為一種大衆産品,不但革命了工業生産方式,更對現代社會和文化起了深遠的影響。

更容易引發國人共鳴的或許是詹天佑,這位“中國鐵路之父”因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而聞名于世。與教科書上的那些轶事相比,更值得人們銘記的是詹天佑“工學救國鐵路強國”志向,要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許多人還堅持認為修築鐵路會“破壞風水,震動龍脈”。詹天佑的遠見與務實值得後人欽佩,然而他所處的時代并未能成就他的“鐵路強國”夢,隻能留下“初建路網的夢想破滅令我抱恨終天”的歎息。

時隔境遷,技術驅動社會進步的邏輯卻沒有改變。在人工智能爆發的前夜,我們欣慰地看到從企業到國家層面,不約而同都看到來一個巨大的風口,并正在做好準備迎接即将出現的挑戰。此次“意見”的出台,可以視為是國家層面對李彥宏等企業家呼籲重視發展人工智能和技術創新的實質性落地和推動。人工智能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應該就在不遠的将來。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