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潘偉《百工記》:記百工造物史,記技藝衆生相

潘偉《百工記》:記百工造物史,記技藝衆生相

文 / 潘偉

2000年,我在地方報紙副刊開了個專欄,冠名《民間一瞥》,一圖一文皆紀實,很受歡迎,翌年,專欄被評為“全國報紙副刊優秀專欄”,開了379期。時隔20年,還有讀者儲存剪報,期期不漏。從此,我把鏡頭聚焦于民間,社會底層的造物行當,或謀生技藝,衣食住行,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

每有閑暇,我便背個相機,去縣城“掃街”,下鄉鎮“掃圩”。21世紀初,盛世太平,自城徂畛,民有閑錢。彼時,各地街市鎮圩,居貨山積,列肆幌子,五花八門,百工諸技,各色人等,熙來攘往,醫蔔星相,亦紛至登場。即便随街亂拍,亦有收獲。當年吝惜膠卷,拍攝場景略單調,涉獵領域稍狹窄,今引以為憾。

記者習性,随拍随問随記,三言兩語,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膠片而數位,斷斷續續,刹那廿載,日積月累,有意無意間,百工技藝、百姓民生之影像積成大觀。

潘偉《百工記》:記百工造物史,記技藝衆生相

百工技藝,或發揚光大,列入“非遺”,名揚天下;或後繼乏人,淪為夕陽行業,行将淘汰。然技有高低,業無貴賤。舊時“三百六十行”,都應逐一定影,為之作傳。物質文明之遺存啊,祖祖輩輩,曾賴以生存。

尋作坊,找舊鋪,訪工匠,追“走鬼”:“閹豬佬”歐陽,彈棉匠老覃,糊“獅頭”的盤叔,刻墓碑的老陳,釘木屐的老吳,锔瓷碗的田師傅,“偉興”銅鋪的老蘇,養鸬鹚“咬”魚的牛哥……留電話,加微信,常聯系,交往成友。這是人世間的另一面,“神鳥”銜牌測姓氏,雀有靈性?巫師赤足上“刀山”,人有輕功?老話講:“十年能中一秀才,十年難識一江湖。”

潘偉《百工記》:記百工造物史,記技藝衆生相

江湖民間,乃社會基層,面廣行當雜。舊時,所謂“三百六十行”,所謂“七十二寡門”,所謂“百業百工”,都是概約之說,未能道其詳盡。我為百工雜技作影錄,時已至21世紀初葉,所錄兩百餘行當,僅是管中窺豹,而非全貌,多為遺存,行将消逝。

先前,我結集出版《民間一瞥》,視覺人類學者鄧啟耀先生序之曰:影像叙述的關于民間生活的史志類作品,叙錄了正史之外的野史,英雄史基座下的人民史。亳無疑問,作為“複線曆史”的一部分,這類民間生活的圖像志,也将進入與英雄史并列的人民的生活史。

中華民族,農耕經濟數千年,自給自足,手工業随之發達,謀生技随之奇巧,這是農耕文明的積澱。《百工記》,記百工造物史,記技藝衆生相,這曾是百姓的生活方式,雖然,隻是一部舊行業的影像野史,卻為百姓的生活史作了真實記錄。

作者

2021年7月

爆米花

潘偉《百工記》:記百工造物史,記技藝衆生相

依舊老式火爐,依舊手搖炮彈形壓力鍋,依舊長長的布袋。壓力鍋鐵鑄,外殼凸現産地“上海”;側安壓力表。爆米花原理:封閉鍋中,加熱加壓粟米,又瞬間減壓釋放,米花随之噴進布袋,即為膨化食品。

爆米花是中國傳統手藝,南宋《吳郡志》記風俗:“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蔔一歲之休咎。”宋人過元宵節,有爆糯谷蔔未來習俗。清代趙翼有《爆孛婁詩》:“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蔔年華。就鍋排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紅粉美人占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妝飾諸兒子,數片梅花插鬓斜。”“孛婁”為摹拟爆谷的象聲詞。

見多識廣的美國人,卻無見過這般機巧,美國探索頻道科普節目《流言終結者》,試驗者架防彈玻璃,穿防彈服,冒險爆米花,網上瘋傳。

吹糖人

潘偉《百工記》:記百工造物史,記技藝衆生相

吹糖人的技藝屬我國“十大傳統民間絕活”。糖人,兒童零食兼玩具。名“吹糖人”,卻很少吹“人”,多吹“動物”,因為兒童更喜愛動物。

舊時,吹糖人都挑副擔子,走廟會,串街巷。吹糖擔子裝置齊全:前擔小櫃子,兩邊釘長方形木框,框中央安銅環,拴繩頭穿扁擔。櫃面置圓木盤,上畫格子,寬窄不一,格内畫鳥禽獸蟲,撥動盤上指針,指向什麼,就吹什麼,以此吸引兒童。櫃子右上角插草把子,吹的“糖人”都插上邊。後擔櫃子沒面闆,放個炭火爐,支口銅鍋,鍋裡熬着糖稀,下面幾個抽屜,放原料、竹簽和木炭。

吹糖人過程:把饴糖加熱至軟,鏟下小團捏手心,揉成球狀,食指戳個深窩,即收緊外口,形成糖包;收口處拉長成尾,漸細至絲,猛然斷尾成氣道,嘴向裡吹氣;糖包漸漸鼓起,且吹且捏,逐漸現形,扯腿,拉耳,點晴,一隻小動物即成。再插根竹簽,炫耀地旋一周,惟妙惟肖。不過是一分鐘的工夫。"

翻瓦匠

潘偉《百工記》:記百工造物史,記技藝衆生相

南方傳統民居結構,或土木,或磚木,多布青瓦。青瓦又叫陰陽瓦,布瓦俯仰相承,魚鱗般相疊,形成排排瓦溝和瓦楞,雨天,雨水順着瓦溝往屋檐流下。陰陽瓦排雨,又透氣。

風吹日曬雨淋,疊瓦難免碎裂,或因滑動而錯位;瓦頂年久,必有積土、樹葉或枯枝,堵塞瓦溝,遇大雨便倒灌瓦縫。是以,就須請翻瓦匠,上屋頂翻瓦查漏,清除雜物。

翻瓦這行當,技術含量不高,但要膽大心細,有畏高症者不敢幹這行。上頂翻瓦前,先入屋觀察:椽條,桁條,哪段斷,哪段朽;哪行瓦片,出現漏眼。心中有數,才上屋頂。

弓腰踮腳,輕踏椽條或桁條,找到朽斷處,換木條,修釘好。再翻出漏雨瓦片,好瓦仰蓋,壞瓦俯蓋。

若瓦屋漏點多,須将屋頂瓦全翻。就要請三五翻瓦匠,分工合作,掀瓦,接瓦,堆瓦,互相傳遞。之後,用掃帚清除積泥、雜物,将殘破瓦片換下,添新瓦,再重新布瓦。布畢,須重做瓦楞和屋檐。

至于青磚大屋、廟宇祠堂,還有瓦當、滴水、脊瓦等瓦件,要照原樣恢複。

今高樓廣廈、洋樓别墅,如雨後春筍,青瓦民居漸少,翻瓦匠自然也少見。

本文節選自潘偉所著《百工記》一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授權釋出)

華文好書選讀

潘偉《百工記》:記百工造物史,記技藝衆生相

《百工記》

潘偉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年9月

民間造物史,百姓生活志。

《百工記》是一部記錄中國民間行當百業的圖文集,作者走訪各地采集百業資訊,或親臨勞動現場,或尋訪手藝匠人,拍攝了近250幅圖檔,涉獵的行業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包括一些行将消失的、“非遺”級别的舊行當、老手藝,它們曾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存在。全書共 七個篇章,從衣食住行、工商經濟、文化娛樂等領域全方位地展現“三百六十行”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在新舊行業的興替更疊中,見證時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流變,探尋物質變遷中不變的人文精神。

這是一部行業影像志,也是一部社會生活史,更是每個普通人的時代情懷與生命記憶。從原始手作到機械生産,從鄉野集鎮到摩登都市,老行當裡留存着我們曾經的生活,舊物什上銘刻着一代人的光陰,它們是時代的留痕,是文明的蟬蛻。曆史從來不是冰冷而抽象的概念,用影像記錄下民間的勞作與生活,讀懂中國百姓的勞動智慧和生活哲學,傳承物質生活内在的人情溫度。

華文好書

ID:ihaoshu23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