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無人車到來時,這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可能發生……

本文來自AI新媒體量子位(QbitAI)

等無人車廣泛普及,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呢?

Rethink Robotics創始人、iRobot前CTO、MIT退休教授Rodney Brooks在IEEE Spectrum上發表長文談論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在從人類駕駛到無人駕駛的過渡期内,無人車将會無法了解人類的複雜性為,因為過于“禮貌”而惹人嫌棄,而擁有無人車的人類,将利用它來投機取巧。

當無人車到來時,這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可能發生……

△ Rodney Brooks

以下内容翻譯自他的文章:

1969年為阿帕網開發路由器的工程師做夢都想不到,這項技術竟然會颠覆新聞業。他們肯定也猜不到,蜂窩網絡技術會令如今的人們對餐桌對面的同伴視而不見。早期的電子郵件使用者完全不知垃圾資訊為何物,就像亨利·福特不可能預見到如今的交通擁堵一樣。

科技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有時候甚至喧嚣難忍。正因如此,如果能夠提前想到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弊端,完全值得付出一些艱辛。

當今最引人關注的新技術莫過于無人駕駛汽車了。無人駕駛汽車廣泛普及之後,是否會帶來什麼意想不到的後果?你肯定認為會。

我能想到兩個:這種汽車将被人嫌棄,而擁有它們的人類會表現得面目可憎。

這兩種情況都要等到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上市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後才會出現。在此之前,工程師需要通過大量的工作提升它們的安全性、功能性和易用性,甚至要說服監管者允許其上路行駛。實作這些目标所花費的時間将超過很多支援者的預期,甚至會令他們措手不及。

我相信最終肯定能實作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可我的擔心的是,這類産品會在測試過程中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後果,進而導緻大規模的部署延後數年。

作為一名機器人研究人員兼創業者,我一直在設想自動化在特定環境中的運作方式。我最近還在針對無人駕駛汽車展開這種設想。

我的結論是什麼?就像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在電影《彗星美人》裡所說:系緊安全帶。這必然是一場颠簸的旅程。

如果我在一個沒有月光的夜晚沿着鄉村小路行走時,聽到一輛汽車向我開來,我肯定會走到馬路外面,必要的時候甚至會走進灌木叢,直到那輛車開過去。我之是以這麼做,是因為我不知道駕駛員能否看到我。在這種情況下,我願意讓出通行權。

但如果是在白天,行走在城市裡面,我看見停止标志處有一輛汽車,或許會不假思索地走到它前面,也可能在路邊停留一會兒,表明我即将走下人行道。又或者,如果我在開車,我可能直接闖過十字路口,對停止标志視而不見。

這引發了兩個問題:如果無人駕駛汽車無法了解人類的反複無常,人類對于跟這些新的異類共享同一片空間會作何感想?無人駕駛汽車的性能需要降低多少,或者進行多少修改,才能與完全或主要由人類駕駛的汽車和諧共處?

先來考慮一下居民區的情況,比如我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住處。那裡既有簡樸的房子,也有三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街道非常狹窄,很多地方都是單行線,很少有地方标記人行橫道。人們都預設可以在任何地方橫穿馬路,但他們知道在司機和行人之間達成妥協,往往是通過微妙的眼神交流或肢體語言來進行。汽車和行人平等相待,這一點與夜晚在狹窄的鄉間小路上大不相同。

在這個居民區裡,汽車和行人有三種互動方式。

首先,在較長的主幹道上,汽車多數情況下都可以不受幹擾地行駛。但在與小路交叉的地方,都會出現一些停止标志協調交通。沿着主幹道前進的行人也認為自己擁有通行權,他們認為,當自己即将走下人行道時,停在路邊的司機會讓他們從自己的前面經過。另外,在走到汽車前面時,行人往往會首先讓駕駛員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其次,當人們想要在交叉路口或主道上沒有停止标志的地方橫穿馬路時,通常都會等到車輛之間出現足夠的間隙。隻有那時,他們才會小心翼翼地走下人行道,确認汽車正在減速,然後才會走到路中央。

第三,這裡的人行道都很狹窄,當雪天導緻道路難以通行,甚至無法行走時,人們往往會沿着機動車道行走,他們會盡力為汽車提供從身旁穿過的空間,但從來不認為汽車會對自己恭恭敬敬。

現在再來設想劍橋市中心廣場的另外一種環境。那裡有商店、酒吧和餐廳(樓上有很多麻省理工學院分拆出來的創業公司)。那裡有明确标記的人行橫道,人們往往也會從這些指定的地方橫穿馬路。他們之是以這麼做,是因為這裡的司機不太文明。

人們會試探性地踏入有标記的人行橫道,然後四處檢視來向汽車是否減速,或者司機是否示意他們已經看到行人。很容易透過車窗了解司機的焦點在哪裡,即便是在光線昏暗的夜間也不例外。

行人和司機多數都是通過這種簡短的社互動動進行交流的,隻要缺乏這種互動,行人往往就要注意,司機可能并沒有看到自己。這畢竟是在波士頓,當有司機飛快地穿過人行橫道時,行人會非常憤怒,沖其大喊大叫。

而在某些戾氣更重的地方,比如紐約的某些區域,行人和司機往往會展開更有争議的對抗,例如故意避開對方的眼神,以此迫使其讓步。是以,可以在某個地區駕駛的無人駕駛汽車,在另一個地方或許難以發揮作用。

問題不僅限于這些有争議的行為。在中央廣場,很多行人會“獎勵”司機的禮貌行為。當主幹道繁忙的時候,橫穿馬路需要駕駛員付出很大的耐心。行人發現這種耐心後,有的時候也會主動禮讓,揮手示意讓其先過。

人工智能通常無法捕捉這些細節。如果無人駕駛汽車處理不了這些事情,會發生什麼情況?答案肯定是:它們無法像人類駕駛員一樣自然地适應行人。

當無人車到來時,這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可能發生……

△ 雪天跟着行人慢慢走的自動駕駛汽車,一定會被後面的司機們嫌棄。

這不隻是個社交禮節問題。想想雪天的問題吧:汽車必須時刻關注身旁經過或在街道上行走的行人,而且要據此作出決策。究竟應該像多數人類駕駛員一樣從行人身旁開過,還是應該慢慢跟随,避免潛在風險?如果慢慢跟随,後邊就會堵車。被無人駕駛汽車攔住去路的人類司機肯定非常惱火。于是,無人駕駛汽車成了遭人嫌棄的東西。

當無人車到來時,這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可能發生……

△ 讀懂肢體語言:目前,還有一個純粹解釋性的難題擺在無人車面前,那就是它們無法了解人類移動和停止的方式。比如說上圖,左側的兩個人正在路邊親切交談,他們這時并不打算橫穿馬路;而如果像右側顯示的那樣,其中一人停止交談轉身面向馬路,就說明TA準備過馬路了。這是人類司機瞥一眼就能明白的事,對于無人車來說卻很難。

即便天氣狀況良好,十字路口也有可能令無人駕駛汽車感到困惑。

例如,有一輛汽車停在路邊的停止标志下,發現有兩個人站在拐角處。這些人可能即将穿過馬路,但随後,他們卻開始原地聊天。又或者,這是一對等待校車的母子。

人類駕駛員可以輕易會評估這種狀況。無人駕駛汽車應該等待多久?難道不會有一些無聊的人特意站在路邊,或者假裝自己要走下人行道,以此戲弄無人駕駛汽車嗎?人們肯定不會對人類駕駛員這麼做,因為這會引發對方的不滿。但無人駕駛汽車卻不可能對人類施加報複。

無人駕駛汽車怎麼告訴你它已經看到你,并試圖了解你是否準備從其面前橫穿馬路?它可能會向前一點,然後停下來,看看你是否向馬路前進。否則,在沒有社互動動的情況下,如果是在昏暗的鄉村小路上,無人駕駛汽車就必須獲得高于行人或有人駕駛汽車的路權。這樣人類肯定不高興,他們不太可能喜歡無人駕駛汽車把公路當成自己的财産。

是以,無人駕駛汽車很可能變成非常怯懦的駕駛員,行駛速度緩慢,令所有人都滿懷怒氣。

英國交通部就有這樣一份報告,說在無人駕駛汽車的密度達到一定門檻值前,公路上的車速将因為它們的加入而變慢。但我相信,與行人之間的互動将導緻這一問題更加嚴峻。

在很多年的時間内,自動駕駛汽車都将與行人和人類駕駛的汽車共享道路。自動駕駛汽車本身的自動化程度也有所差異,包括L2和L3.5自動駕駛汽車,以及L4和L5全自動駕駛汽車。如果半自動駕駛汽車不按照既定規則行事,旁觀者可能就會歸咎于車内的駕駛員。但如果當時汽車處于自動駕駛狀态,他們就别無選擇。在這種情況下,車主也隻能把怨氣撒到汽車上。

不難想象這将給L4和L5無人駕駛汽車造成不利影響。城市裡的行人和司機都會對這種汽車表達蔑視之情。至少有一家汽車廠商私下對我說,他們擔心人類駕駛員可能會欺負L2無人駕駛汽車,是以工程師正在努力讓L3測試車保持普通車型的外觀。

當然,這種欺淩事件可能是雙向的。由于無人駕駛汽車無法察覺社交信号,是以這類汽車的車主也有可能抓住機會做出違反公德的事情。

從中央廣場向哈佛廣場走去,中間要經過麻省大道的一段延伸區域,那裡混雜了居民樓和商業建築,還有按時計費的停車位。有一天,我把車停在那裡去寄送一個很重的包裹。由于那裡沒有空餘車位,是以我隻能來回行駛,等待有人離開後空出新的車位。

我當時就想,如果我有一輛L4或L5無人駕駛汽車,就可以直接離開,讓汽車自己去找車位。這種想法就會催生違反公德的行為:友善自己的同時,卻會給其他人帶來不便。

當無人車到來時,這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可能發生……

△ 無人車可能成為車主用來投機取巧的工具

人們可能會利用自動駕駛汽車去投機取巧。可以肯定,車主會比我更有創造性。這裡是3個例子。

▪ 人們會在星巴克門前直接下車去取咖啡,這時,他們會把車留在門口堵着别人的車,而不會把車停到正規停車場。他們知道,如果其他人需要把車開走,那麼自動駕駛汽車可以自動讓路。這可能會很有效率,但将給其他人帶來麻煩。或許車主可以設定忍耐度,在他人非常不耐煩的情況下才讓車自動移開。

▪ 假定某人晚上要參加一場活動,但附近沒有停車場。一種選擇是,讓自動駕駛汽車一直在周圍道路上徘徊,等待主人召喚它們。這樣,任何汽車都需要花時間穿過擁擠的交通,才能到達指定的上車地點。另一種選擇,是擁有兩輛車的家庭可能會在早上将其中一輛車送往距離活動最近的停車場,随後乘另一輛車前往晚上活動現場,并在到達後立即将這輛車送回家。在活動結束後,他們可以乘坐前一輛車回家。這将給公衆造成成本,因為一個停車位将會被全天占據。(此外,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将上升一倍。)

▪ 對于郊區的學校:在放學時,大部分孩子家長都會開車去接孩子,這時他們需要排隊。下課後,老師帶領孩子們出來,而父母和老師會把孩子送入汽車,車輛依次離開。當某些家庭擁有無人駕駛汽車後,他們可能會讓自己的汽車先在那裡排隊,進而讓孩子可以先離開。這将帶來一場競賽,即什麼樣的無人駕駛汽車可以最先到達學校。這會給老師帶來不便,但人們還是會嘗試。

在向無人駕駛汽車過渡的早期,富人将會獲得全新的生活方式,疏遠社會的其他階層。如果你對此有所懷疑,那麼可以早上沿着101公路從舊金山向南行駛,你會看到特斯拉汽車在最左側的車道上加速。

我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未來充滿懷疑還有一個原因:美國和大部分其他國家的公共交通系統尚未實作完全的自動化。那麼,對于普通小轎車完全自動化這一更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如何去實作?

當然,世界上有許多無人駕駛的列車系統,但這些列車隻能在嚴格受限的環境中行駛。在美國,這些列車通常位于機場内部,沿着隻有幾公裡長的軌道。這些列車與其他車輛和人員完全隔離。這樣的系統非常接近L4自動駕駛,但位于受限的環境中。L5的自動駕駛列車将會穿過路口,或者作為街頭電車運作,與周圍車輛和行人分享空間。目前還沒有人測試過L5自動駕駛列車,甚至沒有人提出這樣的計劃。

需要注意,列車的行駛要比汽車簡單得多。軌道會限制列車的行駛方向。此外,所有列車系統都是由專家團隊管理的,個人使用者無法購買并運作列車。對于即将到來的無人駕駛汽車,我們預計情況也會是如此。

我相信,無人駕駛汽車最初的應用場景将會受限,與目前機場無人駕駛列車的情況類似。我們将看到,在指定車道上,一系列自動駕駛卡車排在某個人工駕駛的卡車之後。不過一旦車隊離開了高速公路,我們就會要求每輛卡車都配備人工司機。

與機場中的列車類似,我們将看到L4自動駕駛汽車在受限的、沒有行人的區域内行駛,例如車庫。司機可以把車留在車庫外,而車輛可以自動停泊,兩輛車之間隻留下幾厘米的縫隙。

随後,我們可能還将看到,在主要城市的有限區域内,L4自動駕駛汽車提供打車服務。這些車輛的行駛将局限于有明确定義的區域内,這裡将提供容易觀察到的“步行”信号,確定人車分離。舊金山的某些地方可能适合這樣的服務。實際上,Uber已經在這裡試驗了這些汽車。不過,這些車輛都配備了人工司機,在軟體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接管汽車。

我們可能還會看到,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環境中,某些送貨車輛采用L4自動駕駛汽車。不過,這些車輛需要充分尊重行人,同時避開早晚高峰期間車輛聚集的堵點。

根據Roy Amara法則所說:“我們傾向于在短期内高估科技的影響,同時在長期内低估科技的影響。”

這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狀态。人們高估了L5自動駕駛的發展速度,以及L4自動駕駛短期内的情況。他們隻看到了技術可能性,而沒有看到,當自動駕駛汽車入侵人類空間時,它們可能會過于粗魯,或是過于順從。

毫無疑問,這種新的駕駛方式終将到來。這将會逐漸進入我們的汽車,最終将手動駕駛擠到娛樂功能區。機器人汽車的未來不可能避免,但這一天還不會很快到來。

至于飛行汽車?還是算了吧。

IEEE原文:http://spectrum.ieee.org/transportation/self-driving/the-big-problem-with-selfdriving-cars-is-people

【完】

本文作者:李杉 陳桦

原文釋出時間:2017-07-2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