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桂林市場這三種米粉哪個更出圈?

桂林米粉、柳州蝸牛粉、南甯老友粉常被稱為"廣西三大米粉"。桂林米粉不僅是當地的一種食物,很多人對桂林米粉有着特殊的感情。如今,桂林除了米粉店,還有越來越多的蝸牛粉店、老朋友粉店。桂林市場這三種粉末的特點是什麼,公衆又是怎麼看的?

桂林市場這三種米粉哪個更出圈?

價格比較

說起桂林米粉的價格,相信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廉價食品,五六元的價格可以吃肉。

日前,記者走訪了桂林市一些米粉店、蝸牛粉店和老朋友粉店,觀察到桂林米粉的價格是三粉中最便宜的。目前,二二鹵素蔬菜粉的價格基本在5-5.5元左右,三鮮粉、牛粉等價格比較高,但兩兩種價格也在7元左右。即使是雞蛋、腐爛的竹子和香腸等額外的零食,每份也要花2元左右。

在桐泉巷,一兩個蝸牛粉的價格分别是7元、228元、329元。鴨爪、雞爪、鴨蟒、鴨翅、肥腸等鹵素的價格從兩三到二十多不等。

桂林市場這三種米粉哪個更出圈?

随後,記者來到九港一位老朋友粉店,根據肉量,兩位老朋友粉分為6、8、10元三價位,加上豬混、豬肉、牛肉、青菜等配菜約2-5元。

店鋪環境競争

據有關部門初步統計,桂林米粉線銷售實體店約有4000家,其中連鎖店300多家。記者發現,除了連鎖店和一些知名桂林小米粉店店比較寬敞、幹淨之外,很多米粉店面也存在小店面,就餐環境不夠好。

桂林市場這三種米粉哪個更出圈?

市民秦女士是"老桂林",吃米粉的時候她不在乎店裡的環境是好是壞,主要看味道是否适合自己。

楊正秀是建安路一家米粉店的老闆,這家店在桂林開了幾家分店。她坦言,總的來說,螺絲粉店的裝修确實比桂林米粉店好,大部分店鋪都明亮、幹淨,還配備了空調。"主要是因為米粉價格低,利潤微薄,很多商家不願意花更多的錢在裝修上,他們都覺得自己在路上。

在她看來,顧客比過去更老練了,是以她也在新開的店鋪裡安裝了空調,裝修效果更好,希望能為顧客提供更好的就餐環境。

配菜種類繁多

雖然桂林米粉、蝸牛粉和老朋友粉都有各種配菜和配料,但要結束餐桌上的粉,蝸牛粉的配料會顯得更加豐富。

"每次吃蝸牛粉,我都覺得自己有一大碗腐爛的竹子、木耳絲、酸芽、空心蔬菜等等,如果加上鴨爪和蝸牛肉,看起來會很豐富。住在七星路的梁女士說,米粉的配菜相對較少,基本上隻有牛肉、鍋和泡菜。"雖然米粉可以自己加泡菜、辣椒等食材,但肉不一定是重,有的老闆比較慷慨,肉粉比較多,有的店裡可能隻有兩三塊肉,感覺吃不飽。

目前,市場上以桂林米粉配菜為主,以鍋燒、鹽水牛肉、花生米或炒大豆為主,部分店鋪也有鹽水;

桂林市場這三種米粉哪個更出圈?

蝸牛粉的配菜包括腐竹、酸芽、木耳、花生、綠菜、紫蘇等,不少店鋪還提供皮鴨爪、雞爪、豬肚、蜂窩肚、肥腸、鴨肚、蓮田、牛肚等鹵素味,品種較豐富。

除了豬肉、牛肉、五花肉、豬肝、腸等,還含有酸芽、豆莢、酸辣椒、大蒜、蕃茄等。

桂林市場這三種米粉哪個更出圈?

不同的成分也會導緻不同的味道。蝸牛粉的味道,老朋友粉主要是酸辣,相對來說,桂林米粉的味道不太重,這也造成了桂林觀衆的三粉不同。

類型和生産時間相比對

桂林米粉、蝸牛粉、老朋友粉、桂林米粉是最多的種類。除鹽水粉外,還有馬肉粉、生湯粉、生菜粉、牛粉、白果鴨粉、辣粉、豬腳粉等十幾個品種。而桂林市面上的蝸牛粉和老朋友粉基本以湯粉為主,幹蝸牛粉也是近兩年前新品種的出現。

不僅各種桂林米粉也最友善,吃起來最省時。楊正秀告訴記者,與其他粉餅相比,桂林米粉餐率最高,從切肉到加鹽水,到粉交給顧客手中,一碗粉品的時間約為15秒。

銅泉巷一家螺杆粉店老闆陳百年介紹,從粉到客戶,一碗蝸牛粉的生産時間大約是2分鐘。

九港嶺一家老朋友粉店的老闆張先生說,老朋友粉的粉和配料現在需要煮熟,是以時間會比較長,大約3分鐘。

文化遺産競賽

在"廣西三大米粉"中,桂林米粉文化曆史傳承無疑是最深刻的。

傳說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兵統一嶺南,在興安修建了一條精神運河,北方不會接受水和土壤,吃大米不習慣,南方很難轉移,是以盡量把米磨成粉或紙漿, 然後加工成後來的米粉。根據《中華民國半壁一碗粉》記載,桂林米粉最早被發現于明代的"太泉鄉禮儀"。桂林米粉是從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承載着祖先的情感和智慧。

桂林米粉品牌的形成和繁榮是在清末到民國時期的老桂林市。抗日戰争期間,大量外國文化名人和群衆來到桂林,逐漸愛上了桂林米粉;桂林市米粉協會會長餘慧月表示,桂林米粉在民國時期,此後,米粉也成為桂林最主流的食品之一。2010年,桂林市稻粉生産技能入選自治區第三批無殘留代表性項目,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名錄。

在一些文學作品中,還可以看到桂林米粉的"身影"。白先勇的小說《花橋榕》、《于清軒》生動地描述了桂林的容镕米粉店和哈桑強馬肉米粉店。梁玉生在《廣陵劍》一段中也有對桂林馬肉米粉的較長的描述。

老朋友粉和蝸牛粉的曆史比較短。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網上資料顯示,老朋友粉也被稱為老朋友臉,據說在20世紀初,一群朋友在市中心每天去茶館參加茶話會。有一天,其中一位朋友因心情沉重而卧床不起,然後受益于茶館老闆特别的老朋友的臉來緩解疼痛。這位朋友為了感謝朋友和茶館老闆創造了開胃菜的待遇,于是書中就給了"老朋友經常來"的牌匾,"老朋友的臉"從此起名。2008年,南甯老友粉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第二批。

從事蝸牛粉生意多年的陳百年告訴記者,他知道蝸牛粉是在1980年代左右出現的。2008年,柳州手工藝術品入選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名錄。

來源:桂林日報 記者 唐偉雲

桂林每日新聞新媒體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