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楊紫和井柏然主演的電視劇《女心理師》雖然已經完結,但從結尾來看,很多東西的交代很可能會放在“第二季”。這部劇從開播到結束遭到了許多争議。有的覺得這部劇中展現的心理咨詢過程太脫離實際,咨詢場景往往變得誇張而魔幻;有的覺得這部劇給我們展現了很多有意思的心理“病例”,可以讓我們意識到很多行為的發生在于背後的心理根源問題。

不管争議如何,其實有一點是無法否認的。這部劇它确實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至少,它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從學生的敏感心理、職場人際交往、夫妻兩性關系、還有原生家庭帶來的各種影響問題,舉的例子都比較典型,比較容易引發觀衆共鳴點。
其中有一個咨詢案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就是從小缺失父親陪伴,被強勢媽媽不斷施壓導緻不斷暴飲暴食的蔣靜。這個案例雖然主角是蔣靜,但整個案例中出現了很多值得人深思的問題。
蔣靜,五歲開始練琴,每天練習十個小時起步。注意,是起步!天,一個處于貪玩年紀的孩子,每天被迫超負荷練琴,可想而知過得有多壓抑有多窒息。哪怕孩子自己對彈琴再有興趣,也不可能專注力達到十個小時以上吧。蔣靜母親對她的期望太大,高強度的練習之下,蔣靜出現心理問題就很容易令人了解了。
可是導緻蔣靜後來“徹底爆發”的原因并非單純來自“高壓”。
從咨詢中她所描述的情況得知,她的家庭看上去挺富裕,但她的父親卻從未出現過。母親的朋友們表面友好,背地裡卻在嘲笑她們娘倆。
在蔣靜的回憶中,有多個非常讓她受傷的情境。比如母親不經同意将她書包裡的筆記翻出來,比如她在和朋友組建的樂隊開心打鼓的時候母親的突然闖入。她的人生中母親是個非常強勢的人物,但也是她唯一依賴的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這讓她陷入痛苦。
回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蔣靜某一次彈琴,媽媽讓他彈好再吃飯,可是她一次次出錯,在媽媽的一次次嚴厲“重來”後,蔣靜崩潰了。
崩潰之後,媽媽有些意識到自己過激了,開始給蔣靜講道理。
這時候,“媽媽”強勢行為的心理動機慢慢浮出了水面。
媽媽一邊給蔣靜梳頭一邊談吐心聲。她雖然對女兒嚴厲,但能看出來她也是真心愛着孩子。
“媽媽其實這樣呢,也都是為了你好。”
“将來長大了,有一個好的前途。”
“媽媽現在對你嚴厲一些,你一定要清楚,媽媽不是那麼狠心的人。”
“媽媽就是希望你好,希望你将來有出息,我們誰也不靠,我們也一樣,能夠好好地生活。”
“你現在還小,等你長大了,就會知道媽媽的用心。”
從蔣靜媽媽的這番話中,我們間接得到了一個訊息:蔣靜爸爸确實抛棄她們了。
在獨自一人撫養女兒長大的過程中,蔣靜的媽媽内心承受着很大的痛苦和不甘。在這段喪偶式婚姻中,想必受到了不小的屈辱,無論是孩子爸爸的遠走還是被人背後指指點點,對于一個女人來說都是打擊。是以她更知道自己能夠獨立強大的重要性。是以她語重心長和蔣靜的話中,強調的,是未來的獨立性,是“誰也不靠自己也能過好生活”。
蔣靜媽媽很可憐,于是蔣靜也避免不了可憐。盡管很多事情她心裡清楚,依然控制不了心理問題逐漸發展到影響自己的行為。
暴飲暴食,摳吐,完美主義者媽媽,彈鋼琴,拉三,演奏中斷後被稱為失敗者,組建樂隊打架子鼓,小時候被媽媽強行看日記本發現喜歡的人,被“幹媽們”背後議論,父親常年在國外工作不理會她們母女。生活是無盡的壓抑,壓抑到隻能不斷暴飲暴食才能暫時緩解,而緩解後,害怕發胖又用摳吐方式把吃進肚子的食物吐出來。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暴飲暴食的人。尤其是女孩子,其中部分人往往也會出現和蔣靜類似的情況。胡吃海喝一通後,内心繼而産生巨大的内疚和後悔,然後開始催吐,将吃進去的食物統統吐出來。等吐完後,似乎又感覺好多了。但過不了多久,依然會控制不住再一輪暴飲暴食。
生活中因為各種壓力狂吃的人不在少數。不管是經受着學業壓力的學生還是經受着職場壓力的社畜,許多人不開心的時候都會選擇大吃一頓。吃完以後就覺得不好的心情得到了緩解。隻是蔣靜更加極端。現實中多數人狂吃一頓後至少不會刻意去吐出來,蔣靜卻會吃了吐吐了吃,這完全影響到了她的生活和身體健康。
蔣靜為什麼會得這個“病”?除了來自媽媽的壓力之外,她根本無處排解。
假如,她有父親,對她而言,人生是否不會那麼窒息?
假如她有一個負責任的父親,那麼她的母親就不會那麼急迫要将她培養成才。退一萬步,她母親即便老公沒離開對她還是那麼嚴厲,至少她還可以向父親傾訴,受不了的時候至少還有爸爸的懷抱能夠給予溫暖。
可惜蔣靜的世界隻有母親,她最親的親人,她唯一能依靠的人,她愛着且又恨着的人。最後,當她和母親的關系得以緩解,當母親能夠逐漸了解女兒的心理後,她的“症狀”也開始得以好轉。
從蔣靜這個“病例”我們了解到,一個家庭成員出問題,往往是整個家庭都出了問題。丈夫的離去直接導緻了蔣靜母親的“極端式培養”,蔣靜是以“深受其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并影響到了其行為。由此我們認知到原生家庭對于一個成長中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如果她沒有及時找賀頓進行心理咨詢,放任自己的問題不管,很難想象幾年後會變成怎樣。
看到蔣靜的例子,我們很容易想到自己和身邊的許多人。因為心情不好就會想吃東西是很多人都會産生的念頭。吃東西不是因為饞也不是因為餓,而是因為心情不好。是以在這樣的快節奏社會中,也難怪那麼多人嚷嚷着減肥卻沒有一次能成功的,也許真正的原因根本不是管不住嘴,而是心理上的因素讓情緒牽走了鼻子,不知不覺将大吃一頓變成了緩解心理問題的“藥物”。
《女心理師》是很有實際意義的一部劇,至少它讓我們看到很多案例背後的根源問題,讓我們得以意識到,自己很多行為的背後是有心理原因的。一旦發現自己有些不對勁,就可以試着向心理咨詢師進行疏導和排解,防止自己走向極端。
其實,一部劇的案例并不是很多,結尾倉促,如果能看到更多案例和疏導過程,對大衆來說定是大有裨益。這部劇整體流暢耐看,幾乎全員演技線上,話題性也很強,值得拿來讨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