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沈怡然2021年8月,高少龍所帶領的北京軟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軟體機器人”)進入了工信部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可是回顧他人生和創業的轉折點,最關鍵的兩次轉折恰恰是因為沒有“專”,一次是從教師轉變成商人,另一次是做保溫杯産線時,為解決内膽易損的瓶頸,他需要為軟體夾爪發明一種工業軟體。為了設計軟體,他專門學習了軟體知識,并擴充了一支軟體隊伍,才讓公司化解危機走到今天。
高少龍是軟體機器人CEO,這家公司的“獨門絕技”是做一種工業軟體夾爪,直覺上看,就是矽膠材料制成的“爪子”,把它安裝在機械手臂上,基于電動空氣壓縮的原理,用來抓取流水線上易損、易變形的物品。本質上,它可以替代勞工的手,是成長于機器代人的潮流中的一種新生事物。
高少龍的創業,始于2015年中國第一批科研人創業大潮,他和創始人員來自中國第一個軟體機器人實驗室,而将該項技術進行産業化的企業,在全球僅有兩家。
如今,公司已經服務20多個制造業行業,近400家頭部工業客戶,包括富士康、台達、施耐德、比亞迪、甯德時代、肯德基、安井食品等。某種程度上說,這隻軟體夾爪從實驗室到産業的轉化已經得到驗證,并具備了橫向拓展和複制的可能。
在采訪中,高少龍對記者表示,“專”的本質是要把一件事情做精、做透,高少龍的團隊是市場上第一個做軟體夾爪的,後來發現單獨一個“爪子”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市面上又沒有适配的軟體,是放棄訂單,還是投入更大的研發、跨界軟體,高少龍的選擇是後者。他認為,這并不是一種規模崇拜和盲目的多元化,這來自一種技術經營的“狼性”,就是“我相信我什麼都能幹”。
科研人創業
高少龍的創業始于2015年,這是網際網路、O2O的退潮之年,但卻是技術創新理想年代的開始,國家雙創的方向開始轉入硬科技領域,各地科研院所鼓勵科研高校人才下海創業,一級市場的投資人也開始模仿矽谷,在中國的高校之間尋求新技術。
彼時,高少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所的一名普通教師,學院剛剛成立一間“仿生軟體機器人實驗室”。“從很多方面感覺到外界的變化,當時的心态是,不想就這樣過一輩子,決定冒個險”,高少龍回憶。
從技術本身來看,軟體機器人的柔性,對傳統剛性機器人技術是一種颠覆和沖擊,在研究體系中處于相對邊緣的位置。高少龍表示,“軟體機器人第一篇開山的文章發表于2009年,直到2017年才變成一個學科。但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本書能系統性地描述軟體機器人技術,所有的技術依賴于實驗室積累的口口相傳。
高少龍稱,理論上,隻要用到人手的制造業,就需要軟體機器人。但實際上,對于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如半導體等行業,本身已經形成了全自動化産線,隻有個别場景需要人手替代。對于鋼鐵、煤礦等重工業,本身的資訊化程度不高,且易損物品較少,這一塊的需求仍有待市場培育。相比之下,江浙滬地區的消費、服飾輕工業,已經感覺到勞動力退潮、成本上升,對機器代人有一定的接受度,同時,行業增長空間的放緩,讓他們在節省人力的同時,有更多動力提升良品率。
在2017-2018年間,軟體機器人曾有過一段低谷期,高少龍稱,當時最典型的一個問題是,生産線上的“爪子”品質不穩定,常發生破裂,被客戶投訴,因為一旦“爪子”壞掉,幾乎整個流水線都要停擺,客戶要承擔一天數十萬元的損失。
為此,軟體機器人的CTO一整年深入工廠調研,發現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普工使用方式粗放,過程中的手抖或者手重,造成了機器的損壞。但這些短期普工的操作行為他們無法去一一規範,為此,高少龍團隊又花費一年多時間,投入資金,讓機器做到一次定型、更堅固,安裝更便捷。
高少龍稱,技術被驗證的過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這個領域,真實的工況條件複雜,同時,工業技術是非常定制化的,不同場景需求不同,每拿下一個行業,都需要前期大量的下沉和研究工作。
融資的迷茫
目前軟體機器人融到B輪,資方以财務型為主,也有少數技術背景的機構。高少龍稱,現在公司一年的研發投入相當于過去幾年的收入,即便已經形成了穩定的銷售收入和客群,公司每年研發投入非常大,還在虧損狀态。
但整體而言,這類又小又專的公司往往是被一級市場忽視的群體,因為二級市場看不懂它們。不過,軟體機器人成立六年能融到B輪,相比很多創業十年獲得第一筆融資的企業,還是比較幸運的。
目前,軟體機器人的融資規劃有兩條路,科創闆或者創業闆,軟體機器人有科創屬性,但科創闆上半導體和生物醫藥企業更受歡迎;創業闆或許更容易了解公司的業務,但是對上市的淨利潤的要求并不低。滬深交易所則存在一些隐形的門檻,比如最低10億市值。
但現實情況是,專注于某個細分而獨立賽道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利潤率高、營收規模低、市值低。
高少龍稱,過去幾年,他看到一些小而專的企業為了上市做擴充,或是尋求一些上市企業的收購,最終偏離了核心能力。他非常期待的是,企業能心無旁骛地貼近專業,做一家“小而美”的企業,并保持精幹的狀态去上市。
2017、2018年股市行情相對較好,一級市場的環境也相對寬松。高少龍察覺到,自2019年開始,市場上的資金開始收縮,機構出手更加謹慎,一些焦慮和迷茫也開始圍繞着他。
對于“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路徑,高少龍的了解是,專精特新關鍵在于“專”,但是市場對專精特新企業也有一種質疑,即長期專注細分領域導緻的增長性不足。
對此,高少龍稱,中小企業不能搞規模崇拜,但也不應該長期地、過度地“專”,因為這是一種待在舒适區的表現。科研人群體的創業,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總喜歡把技術的範疇無限縮小,不斷給技術附加限制條件,越做越小,這樣無限地接近全球第一,這沒有什麼意義。這個群體的創業,優勢在于“專”,難點在于“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