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華清“我曾經問過自己一個問題,是我選擇了機器人行業嗎?不一定,也可能是機器人行業選擇了我,因為我們一直堅守在這個行業。”2021年11月初,在經濟觀察報的專訪中,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騰機器人”)創始人之一、副總裁陳洪波說了這麼一句頗有辯證色彩的話。
陳洪波出生于1977年,是湖南人,畢業于湖南師範大學,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剛畢業的時候還當了一年的國文老師。他用“機緣巧合”“誤打誤撞”來介紹自己進入機器人行業的原因。并不巧合的是,自2005年進入到機器人領域後,嘉騰機器人已經成長為廣東省機器人骨幹企業、中國十大工業機器人品牌商之一,2020年11月,嘉騰機器人入選工信部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在創業的路上,陳洪波不是單打獨鬥,嘉騰機器人的創始團隊有4個人,但他們都是白手起家,有的人還來自農村。與衆多創業者的經曆類似,陳洪波也經曆過創業初期的煎熬,一度虧損到幾乎要賠上全部身家,幸運的是,嘉騰機器人活下來了。說起創業初期的資金捉襟見肘,陳洪波說,他跟其他創始人想得很清楚,但凡還有一點資源能支撐下去,就不會放棄,因為選擇的道路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如果真的支撐不下來,成為機器人行業“壯烈犧牲”的先驅、後來者的墊腳石,也是幸福的。
“怕死打什麼仗,怕破産創什麼業?”陳洪波反問道。在專訪中,陳洪波多次提到企業家精神,在他看來,企業家精神的一個精髓是,認定了一個行業就要勇敢地堅守下去,能為了自己的企業奮不顧身。他認為我們中國并不缺少這種為了某個行業或某個事業而奮不顧身的人,這些人成了大衆心中的“符号型”人物,例如袁隆平、鐘南山。
在陳洪波的辦公室裡,靠門的牆上挂着一幅字,這是他的朋友請書法家寫下來送給他的字,他很喜歡,将字挂在訪客坐下跟他聊天時擡眼就能看到的地方,那副字是8個毛筆字:“民族情結,共進共赢”。
陳洪波也将嘉騰機器人的文化總結為8個字:“彼此忠誠,互相成就”。陳洪波解釋,這個“忠”是忠于國家、忠于自己、忠于事業、忠于客戶,而之是以能堅持做到“忠”,背後離不開愛。“忠”和“愛”,都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但陳洪波認為,正是因為熱愛機器人行業、忠于機器人行業,嘉騰機器人才能挺過這麼多年的坎坷與挑戰,成長為年營收過數億元的民企,甚至想要從“小巨人”成長為“大巨人”、沖擊全球移動機器人老大的寶座。
從教書匠到企業家
在創立嘉騰機器人之前,陳洪波與他的小夥伴還有過兩次創業經曆。
2000年,辭掉教師職業的陳洪波搭乘綠皮火車,一路人擠人地從湖南擠到了廣州,再換乘大巴車從廣州到佛山順德。在國道上,陳洪波看到一塊路标,吃了一驚,佛山還有地方取名“倫敦”嗎?定睛一看,原來是“倫教”。陳洪波之是以離開家鄉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順德,是因為陳友的招徕,陳友是嘉騰機器人的董事長,也是嘉騰機器人創始人之一。而陳友還是陳洪波哥哥的高中同學,陳友和陳洪波兩人是從小玩到大的兄弟,陳友在20世紀90年代就來了順德,他想創業,叫上陳洪波一起。
陳洪波、陳友兩人一開始做貿易,珠三角一帶電子廠雲集,兩人就買賣電子廠所需用品,例如元器件、治具、夾具等。低買高賣的生意風險低、門檻低,利潤也微薄,攢了點錢後,陳洪波跟陳友開了個小廠,制造治具。治具相當于一個模型工具,需要做到既輕薄又耐高溫、防靜電,對材料的要求高,當時治具的材料——合成石,幾乎被歐美企業壟斷,國内企業生産治具,絕大部分成本就是材料成本。
直到現在,陳洪波還記得跟歐美企業買合成石的艱辛。歐美企業不收人民币,陳洪波需要把人民币換成港币,那是他第一次見到港币;歐美企業也不願意把材料裁小了再賣給中國企業,中國企業拿到的貨,通常是像門闆那麼大的一塊料,陳洪波就帶着這些大塊頭材料,在虎門大橋等朋友的順風車,連廁所都不敢去上,怕丢,一塊材料就要幾萬元。回到海珠橋,還要換乘公共汽車,大多數公共汽車司機都不歡迎帶着“門闆”的乘客,偶爾等來一輛公共汽車願意讓陳洪波帶着“門闆”上車,陳洪波打心裡感謝司機。
為改變受制于人的局面,陳洪波等人與高校合作,2003年推出自主研發的合成石材料,獲得發明專利,一舉拿下亞洲地區合成石材料市場。
做合成石材料生意時,在定價上,陳洪波、陳友摸着石頭過河,差點犯了兩個錯誤。一開始,陳洪波、陳友想給材料定價為每公斤200元,因為自己的成本是每公斤100元,陳洪波覺得,就算是定價200元,利潤都是百分百,已經是暴利了。但顧問告訴他們,定價的依據是市場情況,當時市場上合成石材料的價格是每公斤400元,建議他們定價每公斤350元,再慢慢降價,總會有回到每公斤200元的時候。
陳洪波等人采納了顧問的意見,材料賣得紅火,避免了“右傾”錯誤,最後卻犯了“左傾”錯誤。陳洪波複盤合成石材料生意時覺得到後期對自己的價位過于自信,給山寨廠留下了生存的空間。“如果我們降價快一點,山寨就起不來了,我們就能多賺點,第一桶金就足一點,機器人事業也起來得快一點。”陳洪波說道。
做合成石材料後,陳洪波等人過了一段很滋潤的日子,但沒多久,他們就意識到危機,一定要轉行。一來是合成石材料的市場空間小,二來是合成石材料的核心競争力是配方,就算别人研發不出來更好的配方,模仿現有配方并不難,這個行業很容易從藍海市場變成紅海市場。
“沒有人能靠一件産品打天下,企業家如果不持續創新,很快就面臨一個問題,五年後你賣什麼,你能提供什麼價值?”陳洪波感慨道。
機緣巧合之下,陳洪波等人決定做移動機器人。這一想法源于有工廠老闆跟陳洪波等人說,你們的治具做得挺好的,但是你們能不能讓你們的治具自己過去指定地點自己再回來?一天搬運治具幾百趟好累人呀。
陳洪波吃過搬運之苦,覺得這是個商機,而且市場空間大,試問世界上哪個工廠不需要搬運東西?而且移動機器人技術門檻高還可以一代代更新更新,上升空間大,這個賽道可比合成石材料大多了。
說幹就幹,陳洪波等人停掉了原來的治具生産,把全部精力以及做治具積累下來的幾千萬元資金投入到移動機器人行業,2005年,嘉騰立項開發無人搬運車。
創業路上的五味雜陳
轉行到移動機器人行業後,陳洪波等人很快就遭到了現實的“毒打”——前五年都陷于虧損,将先前積累下來的數千萬元賠了進去還貸了款,拉不到新投資,最難的時候,作為老闆,發完工資後口袋裡隻有幾十元,想回家過年卻最終沒成行,在工廠裡跟自己的機器人一起過年。
2021年的陳洪波跟經濟觀察報記者憶起創業初期的艱難,對困局背後的原因看得很透徹,一是自己的産品确實拿不出手,談不上智能化、自動化,隻有兩個按鈕,按一下左邊的按鈕,機器人往左走,按一下右邊的按鈕,機器人往右走,而且走得搖搖晃晃,客戶或上司來參觀時,機器人“罷工”這種尴尬場面也發生過;二是目标客戶還沒認識到“機器換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智能制造、工業4.0這些概念還未深入人心,想教育市場尚且很難,更不用說開拓市場。“以前大家會有個觀念,誰的廠子大、誰招的人多,誰的老闆就大,人還沒那麼難招,人力成本也沒那麼高,誰會聽你說什麼機器人。”陳洪波回憶,創業前三年,嘉騰機器人每年賣出去的移動機器人數量是個位數,時間久了,連妻子都不是很了解陳洪波的事業,問陳洪波,你為什麼要葬送掉原本來之不易的好日子?
陳洪波和陳友卻對移動機器人行業很堅定。“做企業就是這樣的了,都是積累的過程,沒有任何的産品或者技術會從天上掉下來,也沒有種子一下去就能成參天大樹,你很明白是要堅持的。”陳洪波分析道:“而且我們覺得它(指移動機器人)是有前途和價值的,也可以看到那些機械手臂企業是怎樣過來的,更明白要堅持。”
以上是在理性層面給出的堅守理由,從感性上來看,陳洪波等人也很難中途放棄移動機器人。陳洪波經曆過自家移動機器人從簡陋的狀态慢慢變好,内心歡喜,他覺得這跟養寵物、養小孩一樣,養着養着會養出感情,别人看到的是,嘉騰的機器人長這個樣子,他看到的是,嘉騰的機器人得經曆過什麼才能長這個樣子。
直到今天,嘉騰機器人總部的二樓展示大廳裡還擺放着嘉騰創業之初的機器人,盡管它們看起來笨拙老舊,但陳洪波很歡迎訪客去參觀他的“幼稚園時期”産品。
2010年後,嘉騰機器人的日子好過了起來,這得益于制造業轉型更新浪潮的普及,也得益于旗下産品的改善。嘉騰機器人步上正軌後,陳洪波開始直面常讓企業家頭疼的一個問題——人才招聘。
嘉騰機器人的創始團隊裡,陳友是技術出身,管研發,有一個人是汽車工程出身,管生産制造,陳洪波對外負責銷售、溝通,對内負責組織建設。
嘉騰機器人需要高層次人才,例如博士、碩士,但這些人并不好招。嘉騰不是知名大企業,陳洪波深知高薪招人不是嘉騰的殺手锏,嘉騰給得起的薪水,大企業也給得起,更不用說機器人行業被看好後,有的跨界者攜帶大量資本殺進這個行業。在招人上,嘉騰需要另辟蹊徑。
陳洪波列舉了幾個要點,例如尊重和善待人才,知人善任,給人才留足發揮作用的空間,讓其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進而死心塌地留在嘉騰或者留在移動機器人行業。陳洪波覺得這是可以做到的,“我誤打誤撞進了這一行,都可以堅守下來,他又為何不能留下來呢?”而事實上,要做到這些并不容易。
對于人才,嘉騰的姿态放得很低。陳洪波還記得,創業初期,嘉騰想要招聘廣州的一名專家,專家告訴陳洪波,我不想去你們順德總部辦公,我想在廣州靠近地鐵口的地方辦公,陳洪波就真的給這名專家在廣州租了近地鐵口的辦公室。
雖說“廣佛同城”,但直到今天,嘉騰依然在廣州的CBD珠江新城租了辦公室,陳洪波知道,有的人就需要廣州的社保、公積金或者家人在廣州,不想在廣佛之間通勤,沒必要為了省一點租金而給想加入嘉騰的人設定障礙。
在招人方面,成功招到一名清華畢業生且這個人在嘉騰工作至今的故事,讓陳洪波得意了很久。這名清華畢業生曾經是佛山南海的聯考狀元。一開始對入職嘉騰機器人猶豫不決,問陳洪波:“我隻會做數學題哦,我能為機器人做什麼?”陳洪波寬慰他說:“沒關系,你到嘉騰來,也做數學題就好了。”後來,這名畢業生的一個算法,讓嘉騰的機器人在硬體不變的情況下,速度提升了一倍。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招聘盡如人意,嘉騰也曾碰過壁。在清華做招聘宣講時,陳洪波曾被一個學生發問:“順德在哪裡?”陳洪波一聽,心裡涼了大半截,人家連順德在哪裡都不知道,怎麼可能會願意到順德來定居、生活和工作?陳洪波将這個情況告訴當地政府後,當地政府将順德的美食、音樂會搬進了清華校園。
在創業的路上,陳洪波敲開過很多原本并不向嘉騰機器人開放的大門。陳洪波還記得,2015年,他去德國漢諾威參加工博會,這算得上是全球工業的盛會,他是抱着學習和增長見識的心态去的,結果逛了一圈,發現沒多少中國企業參展,更不用說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參展。2016年,嘉騰機器人決心參展漢諾威工博會,但拿不到展位。
陳洪波出馬跟工博會主辦方溝通,他問對方:“你們展會是有工業機器人,但是你們有會移動的工業機器人嗎?你們是有機械手,但是你們有機械腳嗎?你聽說過佛山‘無影腳’嗎?我們這裡的機械腳,做得很厲害的。”這段溝通經曆,被陳洪波用“該說的、能說的、想得到的,都說了”來總結,最終嘉騰機器人拿到展位,成為首家走進漢諾威工博會的中國機器人企業。
回想起跟漢諾威工博會主辦方溝通的經曆,陳洪波覺得還是不夠幸運,如果夠幸運,早幾個月拿到紅點獎,就不用費那麼多功夫。2016年,嘉騰機器人旗下的大黃蜂和小白豚機器人雙雙獲得有“工業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紅點獎。
沖擊“大巨人”
經過16年的發展,目前嘉騰機器人已經推出了6代AGV(自動導引小車),服務了超過60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擁有佛山和重慶兩個生産基地,年營收規模達兩三億元,年銷售移動機器人數千台。
參觀嘉騰機器人佛山總部生産線時,嘉騰機器人的從業人員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嘉騰佛山基地的設計産能是年産一萬台機器人,而陳洪波介紹,随着産線的優化和更多地應用自動化裝置,佛山基地的産能有望擴容到年産兩萬台機器人。與記者印象中的産線不同的是,嘉騰機器人的産線人員較少,目前嘉騰機器人的員工規模僅有五百多人。
這跟嘉騰機器人的生産模式有一定關系。陳洪波介紹,嘉騰機器人的核心競争力是研發和設計機器人,圖紙出來後,向上遊采購傳感器、鋼材等元件組裝成移動機器人本體再導入系統,調試完成後機器人下線。
現階段的嘉騰并不熱衷于從零開始制造機器人,陳洪波認為雖然軟硬體對移動機器人來說都很重要,但“術業有專攻”,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區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可以讓嘉騰采購到物美價廉的元件,嘉騰希望能集聚産業鍊上最優秀的企業在自己的身邊,形成移動機器人生态。
陳洪波下了一個判斷:“未來的競争,不是企業之間的競争,是産業鍊之間甚至生态之間的競争。”
着眼當下,陳洪波認為包括嘉騰在内的移動機器人企業都需要克服的一個障礙點是在非标準服務中尋找标準,盡可能給行業客戶提供可複制、可推廣的解決方案,隻有這樣,才能快速擴大自己的規模。
陳洪波認為,自己不是賣機器人的,賣的是交鑰匙工程——解決客戶的搬運需求。而不同行業的工廠布置、生産工藝各有特點,嘉騰需要先熟悉客戶的生産流程和廠房設定,才可以拿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截至目前,嘉騰機器人的産品種類已經達到300多種,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産品種類還将繼續增加。
眼下,算得上是嘉騰機器人成立以來的最好發展時期。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以來,嘉騰機器人獲得了資金上的獎勵,也獲得了關注,這給了陳洪波等人很大的信心和鼓勵。“(嘉騰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說明國家不光關注機器人行業,還關注嘉騰,意義非凡。”陳洪波說,他希望嘉騰機器人能逐年提高營收規模,在業内占據更重要的地位。“現在政府給嘉騰錢、給嘉騰政策扶持,移動機器人在全球都還沒有老大,嘉騰有什麼理由不去争當這個老大,長成‘大巨人’企業呢?”陳洪波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