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獨天下而春”,在百花叢中最先開放,從古至今一直被國人喜愛。到了唐代,随着社會的安定和民生的發展,梅花的種植技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随之而産生了大量的詠梅詩。唐代詩人張九齡在被貶為荊州長史後,寫下了一首《庭梅詠》,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人生感慨,這首詩的原文如下:
芳意何能早,孤榮亦自危。
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
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
馨香雖尚爾,飄蕩複誰知。

“芳意何能早,孤榮亦自危”,梅花呀,你怎能過早地綻放呢?你獨自綻放,陷入危險的境地之中。詩人漫步于庭院,看到牆角處的幾支梅花已淩寒獨自開,禁不住駐足觀看。眼下,依然是一派寒冬景象,梅花卻冒着嚴寒獨自開放,柔嫩的花瓣在寒風中顫抖,一副弱不禁風的模樣。一方面是凜冽寒冬,一方面是柔弱的梅花,梅花的處境相當危險,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不禁為梅花而擔憂,不知道它們能否順利度過嚴寒。
“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我更加擔心梅花脆弱的花蒂,可是它們卻不因嚴寒轉變自己的本性。詩人帶着一顆憂慮的心,走近梅花,看到梅花和花枝相連的地方竟是那麼脆弱,好像輕輕一觸就要從枝頭凋落。于是,詩人更加憂慮。與此同時,詩人想到,梅花自古以來就在這個時節綻放,它們從沒有因為嚴寒而推遲花期,就像仁人志士不會因為身處困境而改變氣節操守一般。于是,詩人對梅花的感情由憂慮轉為了贊美。
“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那紛飛的晨雪正嫉妒它的潔白,陰冷的北風也在不斷地狂吹。詩人贊美梅花淩寒綻放的品格,在漫天雪花裡,梅花傲然綻放出點點雪白,它們的潔白是如此純粹,相比之下,雪花竟顯得暗淡下來,惹得雪花起了嫉妒之心。北風呼嘯,寒氣刺骨,世間萬物都瑟縮着,可梅花依然牢牢地釘在枝頭,絲毫不在意這陣陣寒風,向寒冬展示着生命的堅韌。
“馨香雖尚爾,飄蕩複誰知”,那可以散播很遠的香氣雖然沒有改變,但卻随風飄遠,又有誰知道它的馨香呢?詩人站在梅花樹下,可以嗅到梅花散發出的陣陣幽香。事實上,梅花的香氣可以散播得很遠,而如今,這幽香卻被陣陣幽香挾裹着,飄往遠方。又有哪個遠方的人能夠嗅到這幽香,又有誰能夠循香而至,來到這寂寥的庭院,欣賞散發着馨香的梅花呢?徘徊在梅花樹前,詩人陷入了沉思。
詩人作為唐開元年間的賢相,卻因李林甫等人的排擠而被貶為荊州長史,内心雖然苦悶,卻并未改變氣節操守。當詩人看到這棵淩寒綻放的梅花時,仿佛看到了精神圖騰,于是,詩人托物言志,歌詠梅花,同情它的處境,歌頌他的精神,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