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2011年10月10日,中國首個“文學之鄉”落地西吉;2021年,“文學之鄉”命名十周年。十載春秋,文風化雨,潤澤旱塬,“文學”既已落地,是否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用行動書寫着這張似乎看得見卻摸不着的答卷、回答經曆了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的人們如何講好西吉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回答着——西吉文學為什麼行。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我們的孩子們穿着最樸素的校服,卻唱出最動聽的旋律,能在全國性賽事中斬獲一等獎,這不是偶然……多年來,很多生活的積澱和艱苦的生活環境迫使我們要把我們的聲音向外界發出去,這也是一種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說到西吉中學合唱團赴京參賽時師生們曆經的種種艱辛,郭甯有些哽咽。再回頭,他眼裡有溫情,還有堅毅。

  12月22日晚,在龍王壩窯洞飯店裡,固原市文化旅遊局副局長郭甯對着鏡頭接受采訪。在相隔不遠的燈火通明的禮堂裡,甯夏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郭文斌正在進行着一場“增強文化自覺 堅定文化自信 擦亮文學品牌 助力鄉村振興”的專題講座,百人禮堂裡座無虛席、靜默無聲,隻有郭文斌溫潤和婉的聲音回蕩,台下坐着作家、文學愛好者、文藝工作者、學生,他們聽得認真、入神。

  窗外,龍王壩被無數個紅燈籠妝點得喜慶溫婉,天空繁星點點、明淨動人……

  西吉,一片鐘靈毓秀的土地,農耕文化、遊牧文化、紅色文化互相輝映,悠久輝煌的曆史、底蘊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淳樸的民風民情,彙聚成了西吉文學的根和脈。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上世紀80年代初,西吉有一群鐘情于文學的青年,他們甘于清貧,卻不甘寂寞,自發成立了“葫蘆河文學社”,創辦了油印社刊《葫蘆河》。他們體驗着生活的艱辛,關注着生命的苦難,記錄着社會的發展,思索着民族的希望,寄托着自己的夢想,創作了大量反映西海固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的作品,西吉文學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2007年,《葫蘆河》由民間内刊正式步入規範辦刊的官方文學殿堂。一路風塵,一路坎坷,在全國衆多文學内刊中脫穎而出,并培植出一個個文學名家,他們走出西吉、走出固原、走向甯夏,走出《葫蘆河》、走出《六盤山》、走出《朔方》,走向全國文壇。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2011年10月,中國第一個“文學之鄉”落戶西吉,标志着西吉文學藝術事業步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

  接下來的十年間,這片土地上不僅收獲群衆脫貧緻富的喜悅,還收獲文學莊稼,在郭文斌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提名獎、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的基礎上,青年女作家馬金蓮先後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和第七屆魯迅文學獎。郭文斌、馬金蓮、了一容、火會亮、古原、牛學智、火仲舫、單永珍、趙炳鑫、趙炳庭等一批實力派作家在全國建立影響力,他們筆下的文字,貫穿着鄉土根脈,見證着家鄉盛衰輪回的歲月流沙,也向世人展示着文學之鄉的新氣象。

  與此同時,以李繼林、李義、樊文舉、李耀斌、李興民、西野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西吉文學主力軍,他們的作品屢屢跻身中國文學大刊,顯耀着不俗的文學實力和創作實績。更為可貴的是,這十年來還走出了以單小花、袁志學、康鵬飛、王敏茜、王對平、楊秀琴等為代表的一批農民作家,為西吉文學增添了新的特色。培養出了李榮榮、馬瑞、火瑞等一批青年和校園作家,為西吉文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他們拿起筆、鋪開紙,用文字展現西吉文學人的夢想與追求、情懷與擔當、奉獻與付出。

  截至目前,全縣有1300多人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其中中國作協會員18人,甯夏作協會員69人。正如郭文斌所說,就文學的自覺性、神聖性、群衆性、普遍性來講,這在全國是極為罕見的。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西海固作家群中為什麼大多數出在西吉?為什麼西吉的作家老中青幾代作家一茬一茬沒有斷層?中國作家協會創作聯絡部主任彭學明《中國首個文學之鄉誕生記》中的文字或許也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聽說北京的專家去西吉調研了,西吉的作者聞風而動,紛紛趕來與我們見面,聽我們講座。有剛從地裡種完莊稼趕來的,他們的身上腿上還沾有泥土;有從學校裡剛上完課趕來的,他們的衣袖上還落有粉筆粉;有從餐館裡放下碗筷趕來的,他們的身上還有廚房裡淡淡的油煙味;有剛給孩子喂完奶趕來的,她們的身上還散發有孩子的體香;更多的是從各機關趕來的,他們的手頭還有各種工作要做。一個下肢癱瘓、叫王雪怡的殘障人士是讓他弟弟用闆車推來參加聽課的!宣傳部長和副縣長,也不聲不響地坐在台下聽我們談文學,然後陪着我們到處走訪調研……西海固能夠走出石舒清、郭文斌、了一容等一大批作家群,除了這片土地本身的文化養育和積澱、除了作家自身的努力和天賦外,黨政的重視和培植也至關重要。西海固的上司如此重視、敬畏和扶持文學,是西海固文學作者的福氣。”

  西吉曆屆縣委縣政府接力似的抓文學的群衆普及、文學的基層繁榮,把文學的普及當作與經濟工作同樣重要的頭等大事來抓。這樣的文學群衆基礎,不但展示了文學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也展示了文學廣闊的未來和希望。

  冬至已至,春歸有期。西吉文學為什麼行,因為有他、有她、有他們!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李小慧 中華文學基金會原秘書長 

  我有5年沒來過西吉了,這次看到西吉的社會變化、城市建設,包括鄉村文化、鄉村旅遊的新氣象,我覺得西吉人民的是奮鬥的人民,他們既能夠努力地建設自己的家園、走向新生活,也以文學作為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柱,創造出這麼多新的、表現新時代的文學作品,為自己家鄉創造了一筆精神财富。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郭甯 固原市文化旅遊局副局長 

 下一步“文學之鄉”怎麼走,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文學之鄉”它包含的内容不僅是文學這一個門類,它還輻射非遺、戲曲、書畫等各個門類和領域,職能部門也不能僅限于文聯,西吉縣文化局以及各鄉鎮部門的文協也要承擔起相應的工作,通過文學教育訓練、沙龍、采風活動,把文學、寫作的理念注入到群衆日常生産生活中去,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和全國各地的文學工作者、文學愛好者加強交流,形成良性互動,促進本土作家文學作品品質提升,把“文學之鄉”這個名片擦亮!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馬金蓮 固原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 

  我是土生土長的西吉人,在鄉村生活和記憶中,有太多的人物和事情以及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人性中的溫暖和善良打動着我,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寫他們、去表達他們,把他們帶給更多的人去認識。比如說像從最初的《碎媳婦》,到後來的《馬蘭花開》,再到後來的《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到最近的長篇小說《孤獨樹》,這20年的寫作當中一直沒有脫離我所熟悉的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因為熟悉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是以不管到了什麼時候,這片土地都值得去書寫、去擁抱、去深情地表達,真的很感謝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它可能是我在文學上一輩子的選擇和堅守。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趙炳庭 西吉中學退休教師 

 1990年,我在所帶班級成立了“月窗”文學社,同時創辦了《月窗》刊物,進行“閱讀與寫作”的實驗。記得寒冬的夜晚,我帶着幾名學生在教室裡刻蠟紙、印刷、裝訂,非常不容易,好在我們沒有氣餒,後來《月窗》走出班級、走向全校乃至全國,文學社受到團中央學校部的表彰。文學社成員由一百多人擴充到全校的四百多人,學生在每年的葉聖陶杯作文大賽中都獲獎。這種活動方式,促進、活化了國文教學和作文教學。我現在已經退休了,但是我還要用我的餘熱影響和教育學生進行閱讀、進行文學創作,我堅信文學的力量,文學一定能夠照亮生活、照亮人生。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連振凱 西吉中學高三學生 

 在中國首個“文學之鄉”命名十周年系列活動表彰中,我被授予“文學新苗獎”,一同受到表彰的,還有其他9名同學。作為一名中學生,能夠見到這麼多作家,并聽到郭文斌的講座,我感到非常激動,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要更加努力寫作,繼承和發揚好家鄉的傳統文化。

固原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李慧 宋昇

新聞有你!固原社會新聞線索征集開始啦!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編輯:蔡雪莉 責編:王平花 稽核:白巧梅

西吉文學為什麼行?聽聽他們怎麼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