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意:美 随處皆真

阿意:美 随處皆真

那還是中學時代,被曆史國文課本上很多經典的插畫深深吸引,王冕墨梅、杜甫畫像、關漢卿畫像、轉戰陝北等等,今日已記不清。無知中,國畫開始于腦海中啟蒙。茫茫求學之路,我自發地選擇了地理地質專業,但我自知不是深究科研之秉性。在學習之餘,一直未有放棄書畫愛好。

也不知為何要畫,就感覺像是有話無人可說或是不想說,而畫畫是自我讨論的最好方式,久而久之,我感覺到正是這種方式,在不斷揉碎、組合自己,在每每困頓煩躁之時聊以慰籍。

阿意:美 随處皆真

《炳靈寺石窟》 48x180cm

《須彌諸山》 48x180cm

《再把奇思寄潇湘》 48x180cm

因為所學專業,這些年走訪多地,自然或人文。每每出發,都會帶着專業的視角去計劃,而抵達之時,便全然沉醉在能激發靈感之物上。而關于國畫靈感,就像大自然的風晴雨露雪月雲煙霧,現象中飽含着一粒粒真實的塵埃,無窮變幻,如去如來,而能捕捉到的其實就是那一刻的内心感受,完全沒有預設的,在這大自然的無盡藏中所激發的生命情感,或喜或悲,可能就是創作的靈感。

說到這裡,還有另一方面的感受,那就是與大自然相對照的曆史性問題。從帶着黃河滔滔浪漩的馬家窯文化到魏晉石窟裡的瘦骨清像,從大宋單色釉裡的雨過天青到明清小說裡的人世百态。都是很要命的東西,在承擔曆史意義同時打動人心。我每次畫畫的時候,都在找那些打動我的東西。大西北的蒼茫壯闊,難抵侵蝕的斷壁殘垣,殘存千年的壁畫,葉脈如劍的鐵骨素,從老家遷植的奶奶的栀子花等等,都給我最直覺最真切的感受。

阿意:美 随處皆真

《奶奶的雞冠花》 45x69cm

《奶奶的栀子花》 45x68cm

《鎖陽城塔爾寺寫生》 44x67cm

石濤那樣的“我自有我法”,然而國畫的基本功我是相當的不紮實,書法更不必提,其中之境界亦難抵達。但喜歡就是想畫。就像畫家劉秉江說的:“藝術最本質的東西,畫畫是純個人的東西,是純個人的需要,不管是在順境還是逆境當中,我都畫畫。因為我确實是愛這個,畫了畫,我心裡有多麼不高興的事都可以釋然。”而我隻是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了畫畫。若以梅蘭竹菊為例,鍛煉國畫最基本的入門程式,也将伴随至國畫最終的終點。就像去年寫三次河西之旅,從最開始的無知,首次踏足,到再次出發追求真善美,最後給自己調和結尾。而我所畫,也正是不同階段或者時空交錯的感受,日後,但願依然留在無知的心裡。技法很重要,但又沒那麼重要,真正的國畫,畫的是中國文人的良知。而在物我上的超然境界,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如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至人無想,江湖相忘。是以說回來,美,是内化于心,而這也才能夠永恒。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對船夫漁隐來說,是無時不有,亦是無時不無。

我是自然科學專業,而愛好傾注于藝術,老一輩科學家說二者将于山頂相遇,我認為相遇,主要是整個過程中對真善美的追求。時代不同也無所謂超越,紙壽雖千年,但我們今日依然在沿用,這是物質層面。有一次練習毛公鼎銘文,興緻所至,畫個毛公鼎的插畫。“生活給我素材,先民給我答案。”朋友問我,想聽聽先民給了什麼答案,我思考良久,想起在國科大的美術鑒賞課,鹳魚石斧陶缸的主題——“安土敦仁”,這是思想層面,二者就像我們既要解決自己的生命本能問題也要關注生命情感問題。

阿意:美 随處皆真

《青海高山杜鵑》 43x68cm

《蜀地果蔬寫生》30x42cm

《蜀地果蔬寫生》 30x42cm

再回想我的創作經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遠如近,如今如昨。沒有什麼妙不可言,其實就是一個自我陶醉和回憶而已。

短短過往,諸師恩長;歲月如紙,刻寫滄桑。

東園待墾,磨志修身;道不遠人,随處皆真。

每次在家畫畫,奶奶都會看,那天擺畫,老人凝視許久,走出房間,歎息自語:唉,幾代人,好啊,好!

(文/李興意)

藝術家履歷:

李興意,小字阿意、老意,号九畹。獨立學者,自由畫家。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所學生。

2017年獲中國科學院大學書畫首屆師生藝術迎春展國畫 “二等獎”。

2019年參加清華大學“獻禮70周年”國慶主題暨第四屆校園書畫邀請展。

2020年于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舉辦“莫問歸處”阿意國畫個人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