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地堅持做一件自己熱愛的事情,難嗎?
答案是:難!為什麼大家現在倡導自律,就是因為這個世界目前誘惑太多,很容易就被外界幹擾,久而久之便棄了自己熱愛的事情。
對很多人而言,在這個數字化時代拿起毛筆寫字或許顯得很“古闆”,其實這隻是一個表象,科學前沿也有自己的“古”,書法發展至今也在不斷的創“新”。現在的書法家雖然和古人一樣都是拿起毛筆寫字,但已經有了屬于這個時代的創造。對藝術史的闡釋和新的藝術創造是難解難分的,藝術家需要不斷地回味古代才能有新的創造。
今天我們邀請的這位藝術家不但自己書法水準高超,還為後代傳承文化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就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教授鄧寶劍。一個一直堅持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的書法家。

鄧寶劍形象照
人物簡介
鄧寶劍,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教授,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獲文藝學專業博士學位。在北京師範大學書法專業做博士後研究,之後留校任教。緻力于美學和書法史論的研究,著有《玄理與書道——一種對魏晉南北朝書法與書論的解讀》《經典碑帖臨摹教程·九成宮醴泉銘》《經典碑帖臨摹教程·玄秘塔碑》等。書法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央檔案館、國家圖書館等機構收藏。
我們請鄧寶劍老師分别圍繞“冊”和“帝”字分别創作楷書《高文大冊》和行書《望帝啼鵑》兩幅作品。
1
楷書《高文大冊》
“冊”字的演變,“冊”指的是本子,如書冊、畫冊古代的書本由竹簡編串而成。“冊”最初指古代編串在一起用來書寫的竹簡,甲骨文“冊”像竹簡編成的書冊的樣子;金文“冊”和甲骨文相似,但竹簡的長短和穿形象繩略有不同;小篆“冊”依據金文寫成,變化不大,字形較為規整稍長;隸書“冊”簡化小篆字形,中間的穿繩變為一橫,整體字形寬扁;楷書寫成“冊”,筆畫分明結構方正。
今天要寫的《高文大冊》,指的是一些經典性的著作。
鄧老師首先寫“高”字,橫的起筆緊接着點兒的收筆,比較連貫,是以用了一個逆鋒起筆。橫折鈎用的則是一個圓轉,而裡面的“口”的橫折,用的是一個方折,進而形成了一種對比。
“文”字的起筆也是一點一橫,要讓它們有所變化。因為書寫的是大字,是以“文”字的橫顯得粗壯有力,捺腳也和文有所不同。
“冊”字老師在這裡寫了一個異體字,和我們現在通行的寫法不同。什麼是異體字?即它們的聲音和意義完全一樣,隻是寫法不同。
鄧老師表示在進行藝術的創作時候,對于自己的本身創作的作品,要有所考慮。像“高文大冊”四字,這裡面很醒目的有四個橫,要讓它們在長短、輕重、形态等方面都要有所差別。
圍繞“冊”字創作的這幅楷書作品《高文大冊》就到這裡了,希望大家喜歡!
3
行書《望帝啼鵑》
“帝”字的演變,甲骨文“帝”像一堆橫七豎八在一起,準備點燃的木柴;金文“帝”和甲骨文基本相同,線條變得較粗;小篆“帝”依據金文,寫成較規整的字形,下部寫成似巾的字形;隸書将小篆中間的木柴,寫的橫平豎直,将下邊的“巾”字寫得更加明确,至此帝的基本筆畫具備;楷書“帝”橫平豎直結構方正。
“帝”是象形字,有人認為它像花蒂的形狀。“帝”指的是天神、天帝,也引申為人間的帝王、君主。
《望帝啼鵑》是一個典故,傳說戰國時蜀國君王杜宇号望帝,因鼈靈治洪水有功,是以杜宇就把帝位禅讓給他。杜宇從此歸隐了。他離開的時候,時值二月,子規鳥在啼叫。蜀人懷念他,就把子規稱為杜鵑。也有一種說法是杜宇的靈魂化為了杜鵑。李商隐有一句詩叫“望帝春心托杜鵑”
老師在寫第一個“望”字時,因為筆毫裡蘸的墨比較多,是以寫的粗重一點。
“帝”字,由于老師沒有去蘸墨,是以筆毫裡的墨少了,就會出現一些枯筆,并且将“帝”字的一豎寫成了短的一個彎。
“啼”字的最後一豎寫的又長又直。
“鵑”字左半部分用筆比較沉穩,而右半部分用筆非常輕快,顯得比較活潑。
“望帝啼鵑”這四個字,第一個字和最後一個字整體上偏穩重,而中間的兩個字比較跳蕩,富有變化。
一幅“望帝啼鵑”作品就完成了,希望大家喜歡。
老師代表作品欣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