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是文人才子必修四藝
而這四藝中為首的正是琴
古琴是非常珍貴的樂器
也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樂器

其音清亮溫潤,音柔圓滑,綿綿不絕
文人們常常以琴作為修養個人
依憑精神,寄托理想的方式
大才子嵇康甚至還給予古琴
衆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
在浙江省博物館中
收藏有一張非常名貴的古琴
它曆經一幹三百年歲月
也曾經流落民間
有着非常曲折的經曆
這張古琴造型古樸典雅
琴身兩側呈對稱的波浪形曲線,起伏有緻
古代文人認為,這種形狀
會讓人聯想到無際的天邊,燦爛的晚霞
于是就将這種形狀的古琴
統稱為落霞式古琴
琴的背面有很多因長年風化
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斷痕
有的像冰塊中的裂紋,有的像流水的波紋
錯落有緻更添一分滄桑
琴底部有大小兩個共鳴發聲的槽
位于中部較大的那個叫龍池
在龍池上刻有這張古琴的名字
彩鳳鳴岐
流落民間,颠沛流離
彩鳳鳴岐絕佳的音色
聲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餘韻
完全差別于一般琴弦發出的聲音
這使得它曾在古琴收藏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多少王公貴族、文人雅士求之不得
清朝定慎郡王的次子朗貝勒是個愛琴之人。他父親收藏了上百張古琴,朗貝勒偏偏對這張彩鳳鳴岐情有獨鐘,可惜造化弄人,庚子之亂時,入侵北京的八國聯軍四處搶掠,收藏在郡王府中的彩鳳鳴岐就這樣被掠走。此後二十年間,朗貝勒終日對當年失散的彩鳳鳴岐念念不忘。但在一次琴學名家楊宗稷組織的聚會上,朗貝勒突然聽到了一個熟悉的琴音,那正是他思念了二十年的彩鳳鳴岐所發出的獨一無二的琴音。高山流水遇知音,想到自己鐘愛的古琴有了楊宗稷這樣一個好歸宿,懸了二十多年的心也終于放下了。
1932年楊宗稷在離世前,把他收藏的二十一張古琴,售與了國民黨軍官徐浮,這其中就包括彩鳳鳴岐,後來徐浮将這些古琴收藏在自己的私人花園中,使得這些無價珍寶避開了戰亂得以完好儲存。再後來,徐俘跟随蔣介石去往台灣,那些古琴就靜靜地安放在他的私人花園中,直到那些有着保護文物意識的農民發現了它們,把它們帶到了當時浙江甯波的鎮海文化館。
流傳千年,它能否彈奏出美妙的音樂
彩鳳鳴岐之是以珍貴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就是它近乎完美的琴音
音質松透、音色全面、
音柔韻長、圓潤細膩
楊宗稷一生閱琴無數
用“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來評價
可見彩鳳鳴岐的琴音有多麼的美妙
那麼如何保持住彩鳳鳴岐美妙的音色呢?
古琴需要經常彈奏,才能夠保持它音色的完美。原因首先是能夠及時的發現問題。第二個是力學上能平衡,讓它不容易散架,第三個是經常用的話,聲波的振動有助于琴體木材的分子結構穩定。
彩鳳鳴岐之是以能夠留存至今
也正是因為在一千多年裡
它一直被人撫摸彈奏
估計您一定好奇
彩鳳鳴岐琴的琴音到底有多動聽~
走進《博物館之夜》之“失落的國寶”一起來聽聽這張有着千年曆史的老古董發出的聲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