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潮8弄的前生往事

作者:澎湃新聞

曹偉

時光回到19世紀中葉,彼時的上海開埠僅十來年,城市化的端倪還局限于蘇州河以南,如今河南中路以東的租界核心區域。至于蘇州河北岸的廣闊區域,水網密布,阡陌交通,仍舊是一派傳統的江南田園風光。不過,這一切,也已來到了變革的前夜。

1856年,初代外白渡橋——威爾斯橋建成,蘇州河北岸在上海城市近代化中的地位得到了認可。而目前上海最火熱的網紅打卡地,位于四川北路武進路口的“今潮8弄”,正處于這片區域範圍内。

今潮8弄的前生往事

今潮8弄

150多年前,如今的四川北路還蹤迹全無,相較之下,一條名為“穿洪浜”的河流在當時則要知名的多。這條多年後被填浜築路,成為了武進路一部分的穿洪浜,當年曾是上海、寶山兩縣界浜,北為寶山縣江灣鄉,南系上海縣高昌鄉,而“今潮8弄”,恰好就在兩者交界處,前者的不同尋常,似乎早已注定。

19世紀70年代末,工部局在今四川路橋處建造了一座木橋,因位于外白渡橋上遊,得名裡擺渡橋,兩岸道路由此連接配接,因南岸為四川路,故北岸道路定名“北四川路”,即今天的四川北路。

最初的北四川路僅至穿洪浜南岸,19世紀末,租界當局将其向北延伸,并在沿線編訂門牌,設定巡捕,征收捐稅,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完成最後一次擴界,老靶子路(進武進路)成為其與華界的界線,位于路南的“今潮8弄”區域也被正式納入租界管轄。

今潮8弄的前生往事

行号圖錄上的今潮8弄區域(左上角)

20世紀初的“今潮8弄”區域,尚處城市邊緣地帶,相對空曠的環境加上較低的地價,讓一些紳商富戶選擇在此建造花園别墅,如今得到良好保護、修繕的颍川寄廬、扆虹園,即是建造于此時期。前者的主人為陳姓廣東商人,後者則由另一趙姓粵商所有,亦被稱為趙家花園。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自海外抵滬時,廣東同鄉會曾在此舉辦歡慶宴會,扆虹園之盛況,可見一斑。

民國建立後,北四川路沿線變化迅速。1910年代,北四川路已有電車線路通行。1922年,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四川路橋正式通車。便捷的交通條件,拉近了該區域與城市中心的距離,這也推動了北四川路沿線住宅建築的興建熱潮。包括“今潮8弄”的主體部分公益坊,中共四大召開地廣吉裡在内的一大批裡弄住宅,都是在此時期,逐漸建成。

交通的便捷,帶來了人口的聚集,也令“今潮8弄”周邊一帶先後出現了衆多工商文化機構,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可以循着曆史的陳迹,窺得當年虹口一帶的繁華景象。

“今潮8弄”的東側,兩棟幾乎連在一起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大樓屹立在四川路的東側。北側的原四行儲蓄會虹口分行大樓建成于1930年代初,出自近代中國著名建築師莊俊之手,建成時底層作為分行營業處,上層則是出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是以又得名虹口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今潮8弄的前生往事

四行儲蓄會虹口分行大樓舊影

南側位于今四川北路海甯路口東北角,體量更大的這棟狹長狀大樓則是曾經的中國銀行虹口分行,1933年建成,陸謙受、吳景奇設計,耗資近百萬。

這棟六層高樓除了中行自用之外同樣設計有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部分供出租,其水電煤衛暖氣等一應俱全,并建有屋頂花園,裝置先程序度在當時的虹口首屈一指。設計師在樓頂高塔處挂置的那座電鐘,成為當時虹口一帶的重要标志。

今潮8弄的前生往事

中國銀行虹口分行舊影

今潮8弄的前生往事

中國銀行虹口大樓(右側)今影,現底層為中國工商銀行、各類商鋪使用,其餘樓層為民居。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除了銀行、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弄住宅,“今潮8弄”文化娛樂場所也是十分繁榮。近代上海,虹口地區一度聚集了數十家影劇院,堪稱上海電影放映市場重鎮之一。這其中,亦有不少就處于 “今潮8弄”周圍。

今四川北路海甯路口東北角的“海甯綠地”,曾有一座“新中央大戲院”,既播放電影,也上演話劇、滑稽戲,抗戰勝利後更名“海光劇院”,當年的“今潮8弄”原住民們,恐怕多少都曾光臨其中。

沿着海甯路再往東側不過100多米,乍浦路海甯路口西側,1930年代初開業的國際電影院(時名融光大戲院)曾是虹口一帶裝置較為先進的影院之一。由于距離魯迅寓所較近,是以後者曾在此先後觀看了《羅宮春色》《四十二号街坊》《陳查理探案》等14部電影。

影院經過多次現代化改造,至今依然是這一區域最受歡迎的觀影場所。同一個路口的東側,則是1920年代末開業的好萊塢大戲院,其後多次更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易名勝利電影院,惜由于種種原因,已經停映多年。

今潮8弄的前生往事

融光大戲院 舊影

今潮8弄的前生往事

1949年12月,融光大戲院改名為國際電影院,2009年,又更名為星美國際影城,圖為星美國際影城 今影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電影文化在虹口一帶的繁榮,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今潮8弄”這一區域對于外來文化的積極吸納。地處華洋交界之處,居民中有多為廣東移民,進入20世紀後又有相當數量日本僑民遷居于此,多重文化的交融,令這片區域至今依然可以看到很多“異域風情”。

位于昆山路的景靈堂,曾是1920年代上海最重要的禮拜堂之一,因紀念傳教士林樂知而初名景林堂。

今潮8弄的前生往事

西本願寺上海别院舊影

乍浦路近武進路處的原西本願寺上海别院,則是如今上海少數尚存的日本宗教建築,外立面印度風格的花飾至今依然吸引着過往路人的目光。抗戰勝利後,該建築曾一度被用作上海和平博物館,承載了上海各界盼望和平的美好願望。

今潮8弄的前生往事

原西本願寺上海别院,外立面印度風格的花飾至今依然吸引着過往路人的目光。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從19世紀被正式劃入租界前的江南風光,到20世紀後多重文化互相碰撞造就的海派風情,颍川寄廬、扆虹園、公益坊,他們構成了如今的“今潮8弄”,更見證了近代虹口城市的發展變遷,“今潮8弄”,曆史的縮影,城市的寫照。

責任編輯:朱喆

校對:丁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