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每個時代都有它所特有的标志物還有名氣擔當,提起哪個時代,作為代表人物的他必然要狂拽酷炫地登場,怒刷一波存在感。北宋當年的名人可不算少,不過像包大人這樣受人愛戴,極少有負面新聞的人委實不多,被人們稱為包青天的他,深受百姓們的敬重,民間也有關于他為平民們主持公道的故事,即便是現在也有許多以他為主角而拍成的電視劇,他像是代表着正義一樣,哪裡有他哪裡就不會為黑暗所籠罩。

包拯一生為民,然晚年卻身患重病,不得不讓人感歎世事無常,他不能行走也不能言語,所有人都震驚于老天爺竟會這麼不留餘地地“折磨”這樣一個好官。宋仁宗也十分哀傷,派給包大人看病的太醫一天就多達30個,前一個太醫剛出門,他就又轉身召集其他太醫出門為他看病,就像排隊一樣先後有序。可見在宋仁宗心目中包拯不僅代表着宋朝的門面,還是一位他打心眼裡就尊重的老臣。可即便太醫院的人來了一回又一回包拯的病情也沒有絲毫好轉的意思,于是聽從臣子建議的宋仁宗即刻下令廣招民間大夫,來到都城為包拯看病。
當時陳州的孫必老先生得知後,即使是身體不便也要去,兒子們怕他如此折騰下來身體會受不了,拼命勸說,反倒遭他責罵道“包大人曾救過我們全家人的性命,現在他生命垂危,正是我們報恩之際,如實我們隻顧自己安逸而見死不救,豈不是背信棄義?”。孩子們見他心意已定,也不好再進行勸說,隻得用驢車馱着父親一路向北前往開封。他們啟程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天氣燥熱,也未曾見半滴雨下來。
話說包大人也是于這樣的一個夏天救了他,那時陳州鬧旱災,皇帝派來的官員不顧百姓死活,A錢錢糧,緻使很多人都不堪饑餓紛紛死去。孫必是此地人盡皆知的大夫,據說也是孫思邈的後人,他于心不忍,掏空家産用來救濟百姓,可沒想到卻是以得罪了赈災大臣,引來了牢獄之災,好在後來的包拯救了他一家人,不然他現在都成一堆白骨了,是以他下定了決心一定要醫好包拯。?
??
或許有的時候很多事情早早地就注定好了,盡管他們一路都加急趕來,但終究因為各個方面的因素耽擱一天,他們來晚了,待到他們來到包大人的府邸,隻見門外已經有人開始挂白幡。官差告訴他們,包大人已經在兩個時辰前去世。聽到這裡父子幾人眼前一黑、紛紛大哭起來,孫必因為沒能及時趕到,而趕到十分懊悔,于是撞死在了門口,也算報了當年的恩情,帝王聽聞這件事情之後,封其為“義士”,并下令厚葬。包大人一生清廉為百姓所尊崇,孫必同樣也是一世利用醫術拯救蒼生,終因為無法回報恩人,而選擇共同赴死,此等精神讓我們為之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