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航天員在空間站裡的排洩物最後怎麼解決?

“今天的咖啡就是明天的咖啡!”

這句話出自一位美國宇航員之口!

由于水很重,而且很占空間,是以在空間站中回收含水的液體比從地球上帶幹淨的水上去會更好,我想你已經猜到那位宇航員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了。

航天員在空間站裡的排洩物最後怎麼解決?

人在太空中是在一個失重的環境下生活的,這導緻我們生活中一些最簡單的事情,在那裡可能變得異常困難,甚至連吃喝拉撒都是挑戰。

在地球上,無論我們用的是一個簡單的農村廁所,還是一個花哨的鍍金馬桶,重力都會把我們的排洩物往下拉,進而遠離我們。

對于宇航員來說,沒有重力則意味着任何松散的水滴都可能從馬桶中漂浮出來,這不利于宇航員的健康,也不利于空間站内的敏感裝置。

航天員在空間站裡的排洩物最後怎麼解決?

圖注:國際空間站的黴菌

國際空間站就因為服役時間比較長,現在裡面已經充斥着各種黴菌,是以保持空間站的衛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上廁所這件事。

那麼,宇航員們到底要如何上廁所呢?

真空抽氣馬桶

1961年,艾倫·謝潑德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他的行程應該很短,是以沒有尿尿和便便的計劃。

航天員在空間站裡的排洩物最後怎麼解決?

但是,在謝潑德一切準備就緒,做在火箭上等待發射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火箭發射推遲了三個多小時。

最後,謝潑德咨詢過是否可以暫時離開火箭去尿尿,但為了避免浪費更多的時間,他沒有得到允許,而任務控制中心給他的建議是可以安全地在他的太空服裡小便。

是以,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實際上是直接尿在宇航服裡的。

之後,由美國、俄羅斯為首建造的國際空間站是有一個廁所的,但是最初也隻是為男性設計的,對女性來說很難使用,因為必須站着尿尿。

航天員在空間站裡的排洩物最後怎麼解決?

如果是便便,宇航員必須把大腿固定在小馬桶上,并在他們的臀部和馬桶座圈之間保持緊密的密封,不然漏出一點的話會亂飄可不好處理。

這種馬桶對于每個宇航員來說都是噩夢,甚至有宇航員表示太空中的一切都是值得回憶的,除了上廁所。

是以,2018年,美國宇航局花費2300萬美元為國際空間站建造了一個新的、經過改進的廁所——真空抽取廁所,基本解決零重力上廁所的問題。

航天員在空間站裡的排洩物最後怎麼解決?

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根末端帶有漏鬥的軟管用于小便,以及一個凸起的馬桶座圈用于排便,我們中國空間站的廁所和這種是類似的。

尿尿時,宇航員可以坐着或站着,然後把漏鬥和軟管緊緊的貼在皮膚上,這樣就不會有東西漏出了。

便便時和地球上是差不多的,提起馬桶蓋子,然後坐在馬桶座上。但是這個馬桶的蓋子隻要打開就會開始抽氣,以防止東西飄走,同時控制臭味。

另外,從網傳的圖檔上看,空間站的馬桶比我們家裡小很多,這個很明顯是為了保證氣密性而設計的。

航天員在空間站裡的排洩物最後怎麼解決?

如何處理宇航員排洩物?

我們現在可以來解釋下開頭那句話是什麼意思了。

在空間站中,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尿液中90%以上是水,是以實際上宇航員的尿液是被收集起來轉化成幹淨的水重複使用的,當然處理過後它很幹淨。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水很重、很占空間,送1公斤水上太空的成本差不多就要5萬美元,在空間站中重複利用這些水很關鍵。

航天員在空間站裡的排洩物最後怎麼解決?

便便的處理就比較簡單了,除了一些會帶回去研究之外,大多時候,宇航員的便便,以及廁所裡的垃圾會被大氣層燒掉

糞便被真空吸進垃圾袋,然後放進密封容器。另外,宇航員們還會把衛生紙、濕巾和手套等等也一并放進去。

然後這些一個個密封的容器會被裝載進一艘貨運飛船中,而貨運飛船一般都是單程票,為空間站送完物資後最終會墜毀在大氣層中。

是以,如果你看到一顆流星,不要急着許願,那可能隻是裝載着空間站宇航員排洩物的貨運飛船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