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眼界!7旬老人照《天工開物》複原中國古代科技工具

很多年輕人癡迷現代科技,喜歡“追”最新的産品,而74歲的湯家祿則是一個“古代科技迷”,愛“追”千年前的“老玩意兒”。

開眼界!7旬老人照《天工開物》複原中國古代科技工具

▲湯家祿複原的杠杆式榨油機。

他曾拿着古代科技著作,走遍大巴山、太行山和雲貴高原,用終身俸完成了20多件古代科技工具的複原,将《天工開物》中提到的世界上最早的鼓風機、漢代的水連九磨、一牛八磨等一一變為現實中的物品。他希望能夠建起一座古科技博物館,複原更多的古科技,傳承中國傳統文明。

博物館裡影印出《天工開物》

開眼界!7旬老人照《天工開物》複原中國古代科技工具

▲湯家祿複原的漢代水連九磨。

1966年,湯家祿從北京調到重慶某研究所工作,善于思考、酷愛動手的老湯對中國古代科技非常着迷,特别是在改革開放後,開始做大量研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珍貴的資料、書籍不容易買到。他得知重慶曆史博物館的古書部有當時難得一見的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立即找上門借閱。那是一部老版本,他不敢用手,隻能用一根竹簽小心翼翼翻閱這本中國古代科技著作,以防書頁破碎。

盡管當時影印機極少,一進制錢一張的影印費堪比“天價”,但湯家祿在這方面毫不含糊,請從業人員将有圖案的書頁全部影印了下來,訂在一起,足足很大一摞。

開眼界!7旬老人照《天工開物》複原中國古代科技工具

▲漢代“水碓”模型。

拿着這本“書”,湯家祿前往四川通江、陝西漢中、黔東南、江西……尋訪書中所提到的古代科技發明的遺迹。

它們往往都藏在深山中、偏遠鄉村,當時甚至沒有電,沒通路,但湯家祿照去不誤,從2004年到2007年,連續三四年一直在外面“追”古科技發明。比如,在通江的一座大山裡,他就找到了利用杠杆原理的榨油機,“既衛生又安全,有近十米長,很是氣派!”

動手複原了20多項古發明

開眼界!7旬老人照《天工開物》複原中國古代科技工具

▲中國立軸式風車模型。

有了古書的理論支撐,有了實物的佐證,湯家祿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将古代的科技發明動手制作出來。

2016年,這項浩大的工程啟動。

在複原中國立軸式風車時,湯家祿捧着圖紙研究了很久:“之前認為不就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嘛,用四張床單一繃上,風車就能旋轉。”但他在看《天工開物》上的圖案時,發現每個裝布的地方都有一個圈,上下能活動。

為什麼要裝能夠活動的兩個圈?它們是幹嘛用的?他一直沒了解,遲遲不敢輕易下手。“必須分析透,才能完美複原!”于是,他用紙和高粱稈先做了一個小小的模型,用吹風機一吹,這才發現裡頭的原理:在風的吹動下,一面扇頁要合過去,風推動它到了對面,自動打開,可以減壓。合攏、打開、合攏、再打開——原來這個圈兒是為了自動減壓所用。

開眼界!7旬老人照《天工開物》複原中國古代科技工具

▲湯家祿複原的中國立軸式風車。

老湯恍然大悟:“古人在發明它的時候,必然也是經過反複研究,反複試驗才成功的!”明白了其原理後,他制作出一個12米高的立軸式風車,跟上千年前使用的幾乎一樣,還用上了卯榫結構,不用一顆釘子。

經過多次琢磨、探索,湯家祿還複原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鼓風機、漢代的水連九磨、漢代的一牛八磨等20多個品種。中國古代的這些裝置太神奇了,真是越研究興趣越大,學問越深!湯家祿說,在2000年前,中國的科技絕對是全世界第一,這是非常令人自豪的事情。

為了這項複原工程,他還親手培養出四個農民木工,從三十多年前就帶着他們一起制作古代的科技發明,農忙時則回家務農。

他的經費大部分來源于自己的終身俸,多年來都投入到了古科技的複原上,買裝置,請人工,大概投入了40多萬元,有的人表示不解,但他認為非常值得。

希望建古科技博物館 傳承古代文明

▲湯家祿複原的漢代的一牛八磨。

在位于沙坪壩後槽路的一個農場裡,記者看到了湯家祿的全部家當:完全按照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制作的風車、水碓等,附近學校的學生們正在此參觀。

一系列古科技模型讓同學們連連好奇發問:“老師!八個石磨是電來拉動嗎?”“它們有什麼科學原理嗎?”

“古時候沒有電,人們生産勞作生活要依靠牛、馬等家畜,是以這八個石磨就是靠牛來拉動,由一個人推動一個石磨到一頭牛拉動八個石磨同時運轉,極大地提高了生産效率。”湯家祿還帶着學生親手制作獨輪車、風車等小模型。

開眼界!7旬老人照《天工開物》複原中國古代科技工具

▲漢代的水連九磨模型。

湯家祿說,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是以在古發明中,農業機械比較多,但這隻是《天工開物》中很小一部分。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建起一座古科技博物館,将農業生産工藝、紡織、風力、冶金、土陶、古代交通工具、古兵器等都複原出來,展示中國古代這些偉大的發明,把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上遊新聞記者 紀文伶 攝影 劉力

來源:上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