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利明老師的散文集《守拙集》出版了,在書的後記裡面@了我,這幾年王老師在我編輯的版面上發過一些散文,但是我真的不知道王老師寫了這麼多,九個主題下一共包括了60篇文章,涵蓋了人生的方方面面。讀完了這本書,王老師的人生就展現在我的面前。蘇格拉底說: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這是人生在世的根本大事。如何成為社會中一個有力的分子,這本書就是一部詳盡的操作指南。人在這個世界上可能都必須處理好這幾重關系,如何如何選擇職業,如何對待國家、社會,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看看王老師這一波一波操作,我似乎都有了直面人生的勇氣,也許我們無法變得像他那麼有力,但至少我們可以努力,這是一種經過了審視的生活,也是一種值得追求的生活。
快樂的園丁
王利明的職業是一名教師,他非常享受這個職業,這篇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就叫《我是快樂的園丁》,王利明人大畢業後留校做教師30餘載,仍然樂此不疲,就算有從政和緻富的機會也毫不動搖,即便人生能夠重新開機,也仍然堅持做個園丁,他在文章中說:如果我的人生之路可以再次選擇,我還會選擇做一名教師。愛因斯坦說過,使學生對老師尊重的唯一源泉,是老師的德和才。做教師,因職業而倍感崇高與尊嚴,對學生提出任何要求,都要從自身做起,“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就是因為對自身嚴格的要求才帶來了職業的尊嚴。王利明之是以對教師這個職業如此執着無悔,和兩位老師對他的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一位是他的碩士生導師佟柔,當年王利明評上副教授以後,佟柔老師被評上博導。佟柔老師鼓勵王利明報考他的博士,王利明有點遲疑,認為評上了副教授,就沒必要念博士了。佟柔老師立即批評了他:不能評了副教授,就不想學習了。後來王利明成為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佟柔老師說:每個學生都是我寫的一本活書,王利明這本書很精彩。還有一位是他大學時的一位民法老師,有一次,這位老師得知王利明生病躺在床上,就親自上街買了一隻活雞,為他煮了一罐雞湯。王利明感動得幾乎掉下眼淚,不要以為民法學家就是鐵闆一塊,認認真真讀完這本書,王老師其實是很愛流淚的。我不知道是不是這罐雞湯,讓王老師品嘗到了民法學的“美味”,從此下定決心走上了為《民法典》奮鬥的道路。但我們從這種師生傳承中,感受到了一種堅守。這裡面既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對職業精神的追求。王利明提倡職業精神,他認為,職業精神要求執着、堅毅,并終生追求。如果人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心無旁骛,不斷進取,都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取得非凡的成就,也必将為國家富強和民族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有擔當的學者
可能很多人知道王利明這個名字,都是因為一部《民法典》。王利明參與了改革開放以來許多重要民商事法律的起草、讨論和修訂工作,是我國《民法典》的重要編纂成員,他說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看到《民法典》問世。在這部散文集中有一篇專門寫給佟柔老師的文章——《雨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憶佟柔老師》,這篇文章發表在《學習時報》“學術人生”欄目,據負責這個版面的編輯戴菁老師講,這篇文章是當時開欄的第一篇,是一篇可遇而不可求的佳作。在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佟柔老師生病住院時,王利明和佟柔老師家人一起陪護。佟柔老師去世前一天,本來師母說佟柔老師病情穩定,不用過去了,但是王利明還是輾轉2個小時到了醫院,去了之後發現老師的病情已經惡化了。佟柔老師看到王利明很是高興,斷斷續續談了1個小時。佟柔老師鼓勵王利明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要堅定地在民法學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當年《民法通則》順利通過之後,佟柔老師就興奮得熱淚盈眶。我想如果佟柔老師在九泉之下得知《民法典》的問世,不知道會高興成什麼樣子。
是不是一個功成名就的法學家,就必然有了學者的屬性。我想可能不盡然。但是王利明是符合學者這兩個字的内在規定性的,他有一篇文章的題目是《隻懂法律而不知其他的法律人是不成功的》,這篇文章在網上很火。我原來就在微信公衆号上看過這一篇文章,這次再重讀,仍然為作者2002年的判斷力叫絕。王利明在文章中提出:法學必須向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開放。不能忽視法學和其他學科的共同目的,即服務于社會,以及它們的共同研究對象,即“人”。要通過各學科知識的融合來反映社會真實問題,回應社會真實需要,最終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和實作對“人”的終極關懷。在《“飯碗法學”應當休矣》一文中,王利明認“飯碗法學”的觀點将嚴肅的法學研究貶低到一種為了自身生存而研究的地步,是對學術最大的亵渎。而在《空鳴的蟬聲不悅耳》一文中,他對唱高調、喊空話、說套話的官僚主義作風,明确提出了批評。對人生發言,對社會發言,對時代發言,都必須建立在自己的創造過程中。王利明認為就治理國家而言,“紙上得來終覺淺”,勢必要結合實踐,特别是結合群眾鮮活的生活實踐,學者要有社會擔當,但也要防止“書生誤國”。
濃濃家國情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深厚家國情結的民族,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寶貴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資源。在這本書裡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強烈的家國情懷,《家國同構是一種治理模式》《讀書人的家國情懷》《靠什麼緻君堯舜》《安得廣廈千萬間》等文章,針對讀書人過度關注自身利益,缺乏必要的擔當。王利明提倡讀書人應該把擷取的有益知識和經驗運用和服務于國家和社會,提倡讀書人對家庭、社會和國家應有高度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新冠疫情暴發後,王利明作為一個湖北人,深感切膚之痛,熱心組織為故鄉捐款捐物。即便寫祖國之景,寫自然風光,王利明也還是有一個人民的指向。在《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中,他寫到了外來務勞工員為了省一點水錢,走很遠的路到河邊洗衣服。在《美麗的神奇的撫仙湖》遊覽,他也沒有忘記,疫情之下漁民的收入。王利明在《我的“七七級”“:一個時代的記憶》中講過:我們“七七級”經曆了很多的磨難,不少同學都有上山下鄉的經曆,這些經曆也是我們寶貴的人生财富,使我們真正懂得了農民,了解了農民,也進一步懂得了國情。這點說明,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什麼在他的文集中,不管是寫故鄉還是讀詩詞,總彌漫着一種濃郁的家國情懷。
佟柔老師生前經常對學生講,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隻有國家富強,老百姓才可能有好日子過。無論在哪裡,都要熱愛祖國,報效祖國,但愛國不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對讀書人來說,踏實工作、治學育人就是報效國家最好的方式。朱光潛先生講:“國家民族如果沒有出路,個人就決不會有出路;要替個人謀出路,必須先替國家民族謀出路。現在要擡高國家民族的地位,我們每個人必須培養健全的身體、優良的品格、高深的學問和熟練的技能,把自己造成社會中一個有力的分子”。希望我們都能如王利明老師一樣成為社會有力的分子!
(作者機關: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