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沒錢的窮人,根本沒資格談“尊嚴”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社會中的人們最重要的是什麼,有人說是尊嚴,也有人說是金錢。如果一天你連錢都沒有了,你會發現你将失去所有的尊嚴。

就像我們中國的一句老話“人窮志短”,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一個人缺錢的時候,往往會受到自己的思維的限制。

一個人沒錢的時候,腦子裡會不由自主地為生活擔心,每天給自己設限,缺乏長遠的考慮,更不用提為未來的人生做什麼規劃了。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沒錢的窮人,根本沒資格談“尊嚴”

一旦一個人缺錢了,就不得不為生活低頭。自己已經失去了獨立的人格,每天都要在公司上司的壓迫下生活,為了家庭苦苦掙紮,現實就是,沒錢的窮人,根本沒資格談“尊嚴”。

管窺心理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管窺心理(Peeping psychology)”,指的一個人如果缺少什麼東西,就會不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事情上。

有這種心理的人缺乏大局觀,說話做事沒有格局,眼界有限,隻關注自己當下的境況,不去考慮事情的發展和布局。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沒錢的窮人,根本沒資格談“尊嚴”

貧窮迫使你每天隻為了生計奔波勞碌,不會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未來的人生裡,個人發展停滞不前,也很難做出大的成就。

許多人每日這樣渾渾噩噩度過,依舊擺脫不了貧困的境地就是這個原因。是以人們說窮病難治,指的就是内心無法改變。

曾經有一位成功有為的企業家曾說過,一個人在沒錢的時候妄想談論愛情和理想,其實都是空談。

賺錢雖然不是人們追求理想的出發點,但是沒有金錢一切的奮鬥和努力都會變得一文不值。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沒錢的窮人,根本沒資格談“尊嚴”

就像國外優秀電影《華爾街之狼》中,男主角喬丹的一生經曆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喬丹在年輕時非常看重金錢,甚至将賺錢成為一種愛好。他為了不斷獲得更多的财富,讓自己來到了傳說中的華爾街,學着那些成功的股票經紀人。

他的起點并不高,最開始的工作也隻是一家公司的最底層職員。但是他非常勤奮努力,利用一切機會去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他在下班後繼續不斷地磨煉自己的口才,學習話術,讓自己對這份工作充滿激情。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沒錢的窮人,根本沒資格談“尊嚴”

他利用所有的碎片時間,考取了經紀人證,甚至跟一些人學習了流氓話術,讓自己取得了小小的成功。然後他離開了這家公司,自己聯系客戶在自家的車庫成立了公司。

他不放棄每一個潛在的顧客,他甚至給一些販賣違禁品的人做股票經紀人,幫他們選擇股票獲得收益。

他夜以繼日地努力,踏實細心的工作,在股票行業有着敏銳的眼光。

最終以精湛的專業技能換來了客戶的口碑,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來找喬丹做自己的股票經紀人。一點一點地将公司業務做大,自己也成為業界著名的股票經紀人。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沒錢的窮人,根本沒資格談“尊嚴”

在有了名氣之後,許多年輕人慕名而來,跟随他一起學習如何做經紀人。于是喬丹開始帶領自己的團隊,将這群人培養成為職業經紀人,讓他們指導客戶如何購買股票獲利。

喬丹也是以真正實作了财富自由。但是成功後的他沒有停止腳步,他走上了違法的路,通過操控股市牟取暴利的喬丹最終被捕。

雖然喬丹最後的做法是違法的,但是他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他的一句話獲得大家的認同“當窮人并不光彩”。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沒錢的窮人,根本沒資格談“尊嚴”

一個人沒有錢以後,會失去自信心,被生活的瑣事困住。周圍的人也會對自己敬而遠之,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如果失去了尊嚴,也會懼怕與他人互動和交流,缺乏對自我價值的認同。

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認為,人們在進行社會交往活動,會潛意識下接近成功人士或者有錢的人。

這也是人們遵循社會交換的行為展現,簡單的來說就是人們之間的交往都會衡量彼此的利益得失,進而在自己設定的社交圈進行有效社交。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沒錢的窮人,根本沒資格談“尊嚴”

這裡提到的“酬賞”指的就是人們通過社交能夠獲得的利益,或者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例如獲得資源或者收獲愛等等。

通過“酬賞”的解釋,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交往理論。為什麼那些人會對有錢有勢的人趨之若鹜,而輕視一些窮人。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自己有一天沒錢了,就會失去所有的尊嚴。

是以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自己陷入貧窮的思維模式中,失去了進取心。是以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永遠要向前看,把目光放長遠,把格局放大。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沒錢的窮人,根本沒資格談“尊嚴”

再忙碌的工作也要抽出時間不斷提高自己,讓自己更具有競争力,才能在未來發展得更好。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