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壬辰戰争》:壬辰倭亂,即“萬曆三大征”之一的北韓之役

根據中國的幹支曆法,壬屬龍,辰屬水。是以,壬辰年,通常會被認為是吉祥年。

然而,1592年這個壬辰年,在當時的北韓發生了被日本入侵的戰事。其慘烈程度,讓北韓人将“壬辰”視作死亡與災難,甚至是世界末日的同義詞。

這場戰役主要參戰者包括侵略方日本、被侵略方北韓,支援方明王朝。

明王朝的史書将其稱為“北韓之役”。它與“甯夏之役”、“播州之役”一起,合稱“萬曆三大征”。對北韓來說,這次戰役是國家生死存亡之戰。北韓人将其稱為“壬辰倭亂”。

《壬辰戰争》:壬辰倭亂,即“萬曆三大征”之一的北韓之役

(北韓水師的主力戰船“闆屋船”)

長期居住在南韓的加拿大人塞缪爾·霍利,對“壬辰倭亂”進行大量的史料收集與整理,花費四年時間研究,出版《壬辰戰争》一書。

這本書站着北韓人的角度,看待這次戰争,着重分析了日本發動戰争的原因,以及在壬辰戰争的戰前、戰中、戰後,三個參戰國家狀态及變化。

日本: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妄圖征服他所知道的全世界

從15世紀60年代到1590年,日本處于戰國時代。全國被各地軍閥割據統治持續130年。這些軍閥,史稱“大名”。為争奪土地、奴隸與财物,大名之間經常爆發戰争。

《壬辰戰争》:壬辰倭亂,即“萬曆三大征”之一的北韓之役

(日本浮世繪《稻葉山之月》中初露鋒芒的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原本隻是大名織田信長手下一個無名的下人。織田死後,豐臣秀吉利用由葡萄牙人傳到日本的火繩槍,以及他高超的政治手腕,接收了織田名下産業與軍隊,并逐漸讓其他大名臣服于他。

隻要他們将親人送到豐臣秀吉這邊當人質,并準時交稅,就可以繼續擁有名下土地的治理權。到了1591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六十六國,成為全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

北韓、明王朝、呂宋(現在的菲律賓)、暹羅(現在的泰國)等等他所知道的海外陸地,都是他侵占的目标。而發動侵朝戰争,是他的第一步。

《壬辰戰争》:壬辰倭亂,即“萬曆三大征”之一的北韓之役

(1592年,日本前往北韓的軍艦)

豐臣秀吉之是以這樣做,首先是因為日本國内資源匮乏,他表面上收服的大名都是貪得無厭之輩。如果沒有可掠奪資源,他們很可能會在日本本土制造事端、互相争鬥,嚴重的情況會導緻統一的日本重新四分五裂。

其次,作為日本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希望自己的霸業萬古長青。但是,他年過五十依然無子。直接繼承人的缺失,在統治不穩的情況下,很可能在他死後,豐臣秀吉就會馬上被其他大名替代。因而他認為,必須建立無可撼動的權威,再将霸業交給自己標明的繼承人,才能保證基業延續。

再次,在狂妄自大的豐臣秀吉眼中,那些穿着“長衫”、“寬袖”的明朝人與北韓人,在自己的火繩槍面前不堪一擊;其餘周邊小國更如囊中之物。

于是,他在1592年5月底開始,入侵北韓。

《壬辰戰争》:壬辰倭亂,即“萬曆三大征”之一的北韓之役

(《閑山島之戰》(南韓戰争紀念館藏))

北韓:任人宰割的北韓群眾,從“長衫”變成嗜血戰士

在豐臣秀吉真正入侵之前,北韓人其實已經有了警覺,隻是他們不知道也不相信,日本火力會超出他們的想象那麼遠。

是以,開戰前夕,北韓的官員仍處在一種“君弱臣強”的狀态之下。朝臣每天就是站在君主面前,分成“東人”、“西人”兩派,互相指責、傾軋、陷害。

直到豐臣秀吉的軍隊,隻用了一天時間,就突破了北韓的第一道防線,北韓君主宣祖和朝臣才開始慌亂。

在日本第一個的登陸港口——釜山港,日本人一上岸就大開殺戒。盡管北韓守軍奮力反擊,但他們手中傳統的刀槍與弓箭,在日本的火繩槍下,毫無抵抗之力。當地官兵全軍覆沒,百姓四散逃命。

《壬辰戰争》:壬辰倭亂,即“萬曆三大征”之一的北韓之役

(《釜山鎮殉節圖》(南韓軍事博物館藏))

當時參戰的日本人吉野後來回憶:

“那些無處可藏的人在求饒。我們的人根本不理會他們在說什麼,走上前去把他們砍死。男人、女人,甚至貓狗都被斬首。”

其他港口的守軍,聽聞日本人的殘忍,極為恐慌。有兩個港口的守将,竟然下令砸沉自己艦隊的一百艘船,銷毀所有武器,燒掉糧草,以防這些東西落入敵手。然後,他們全軍逃跑。

僅僅用了20天,日本軍隊就攻占了北韓首都——漢城。宣祖倉皇出逃。北韓官員終于停止了“東人”、“西人”的争執,幾乎一緻同意提拔早年被棄用的将領李舜臣。

李舜臣不負衆望,利用北韓水軍優勢,痛擊日軍。他守住黃海,截斷日軍的軍需補給路線。北韓軍隊初有戰績。

《壬辰戰争》:壬辰倭亂,即“萬曆三大征”之一的北韓之役

(1592年11月,金時敏率部取得第一次晉州之戰的勝利(南韓戰争紀念館藏))

各個地方的官員與群眾,也漸漸醒悟過來。民間開始組織義軍、僧軍,與官兵配合擊擾日軍。在平原戰上,由于武器威力過于懸殊,北韓軍民避開與日軍正面作戰。他們以遊擊方式,或在守城戰役中,搏命反擊。

其中赫赫有名的“天降紅衣将軍”郭再祐(他在戰場上總是穿着顯眼的紅袍)動員軍民,很有自己的風格:

“敵人正在快速逼近。如果你們現在不奮起抵抗,你們的妻子、孩子都會被殺。你們要坐在這裡等着敵人的劍落下嗎?還是你們現在要和我一起保護家人的安全?”

事實證明,北韓群眾為了守護家園,能夠戰至死亡。在整個壬辰戰争中,出現了大量保家衛國的英雄,包括一名名叫論介的官妓。

《壬辰戰争》:壬辰倭亂,即“萬曆三大征”之一的北韓之役

(晉州城破後,官妓論介引誘一名日本武士到岩石上,抱着他一同跳進南江)

開戰的第三個月,日軍漸漸明白,要吃下北韓并不容易。更何況,此時,剛剛從甯夏之役抽身出來的明王朝,立馬向北韓調去四萬援兵。

明王朝:擊之,再擊之

明軍的到來,讓北韓君主宣祖看到了收複江山的希望。當時戚繼光已經去世,率領明軍跨過鴨綠江的主将是李如松。雖初戰不利,但在後來與朝軍的配合下,漸漸占據上風。

加上由于黃海的補給線被李舜臣的水軍截斷,日軍在北韓進入一個非常難熬的時間段。饑餓、寒冷、瘟疫、思鄉,開始損兵折将。

明、朝聯軍逐漸将日軍逼退至北韓南部的一個地方。然後,明王朝派人去往日本名護屋,與豐臣秀吉進行談判。明王朝與日本的軍隊,同時撤出北韓。

《壬辰戰争》:壬辰倭亂,即“萬曆三大征”之一的北韓之役

(明、朝聯軍進攻平壤,圖最左側騎白馬的是明軍将領李如松)

戰事平息不久,貪心不足的豐臣秀吉軍隊于1597年,又再撲向北韓。此次,明王朝沒有過多考慮,馬上向北韓調遣前後超過十萬的援兵。這在北韓史上稱為“丁酉再亂”,與1592年的“壬辰倭亂”合稱“壬辰戰争”。

經過“壬辰倭亂”,無論是北韓人,還是明朝人,都知道日本是個擁有竊國欲望的狂徒。是以,兩國在這幾年間,均對日本保持防備的心态。

是以,雖然日軍進擊勇猛,北韓依然傷亡慘重,但明、朝聯軍比起上一次的“壬辰倭亂”有了更充分的準備。而且,開戰不久,豐臣秀吉病亡,日軍迅速撤退。“丁酉再亂”很快結束。

但是,“抗日援朝”導緻明王朝國内軍力耗損太大,加上皇帝宋神宗二十多年未上朝,以至于被女真族努爾哈赤乘虛而入。是以可以說,“壬辰戰争”是明朝後來衰亡的間接原因之一。

《壬辰戰争》:壬辰倭亂,即“萬曆三大征”之一的北韓之役

(佛教休靜大師,帶領僧兵參與平壤之戰(南韓戰争紀念館藏))

對于明王朝的竭力援助,在懂得感恩的北韓人心中,永存恩蒂。1865年,一名北韓學者寫道:

“我們的神宗皇帝為了趕走邪惡的侵略者,召集帝國軍隊,耗盡帝國資源,收複我國三千裡江山。皇帝陛下不吝啬一草一發......自那時起,人們從未忘記要償還這筆債......即使滄海變桑田,這項義務也永遠不會被忘記。”

起于1592年,前後持續七年多的壬辰戰争說明,日本為了占領他國領土而出兵海外,絕不僅從甲午戰争開始。我們必須,時刻警惕這個狼子野心的近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