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該吃月餅了。
在中秋節各式月餅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五仁月餅,因餡中有杏仁、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和瓜子仁,而取名“五仁”。
但不知從何時起,五仁月餅成了萬衆diss的對象,遭到了網友們的吐槽,将其稱為“黑暗料理”,叫嚣着讓五仁月餅滾出月餅界,如果你恨誰就送他五仁月餅。
這麼難吃的月餅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呢?

這背後其實有點故事。
中國人喜歡給自己的民俗追一個悠久的起源,比如月餅,有人非說這是商代紀念太師聞仲“太師餅”的後代雲雲。
這個說法顯然是牽強附會。
因為輔佐商纣王的那位神通廣大的聞太師,是在明代才出現的。
連太師這個稱呼也是唐宋才有的。
一個明代才有的IP當然不可能拿着唐宋的IP跑到商代去發明什麼“太師餅”。
事實上,在漢代打通絲綢之路以前,中國人别說月餅,甚至都不怎麼吃面食。
原因是古代中原是農耕文明,打上來糧食以後更習慣于去了皮直接吃(即所謂的“粒食”)。
至于把糧食磨粉和面,做成各種餅,揣在身上友善食用(即所謂的“粉食”),則是馬背上讨生活的胡人的做法。
是以到了極度開放的唐代,各種“胡餅”就在中原大規模流行開來。
由于食用友善,吃了特别頂飽,很受廣大平民階層的歡迎。
唐朝雖然号稱盛事,但在古代低下的生産力面前,吃飽依然是大部分人的主要訴求。
剛剛在國内大火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裡,毛順大師說:“一文錢能買兩個胡餅”,其實以當時物價計算,胡餅應該更貴些。
月餅最初的起源,其實就是這種在唐代民間廣為流傳的胡餅。
民間這麼流行,上層階級當然要與民同樂。
由于皇家宮廷吃胡餅不是為了頂餓而是為了佐茶,為了解茶的苦味,胡餅當中開始加入大量芝麻和蜂蜜(當時制糖技術尚不發達),成為一道佐茶甜點。
時至今日,我們在鄰國日本,其實還能見到一種被稱為“大福”的類似甜點,其實就是月餅的同宗遠親。
據不可靠傳聞,這種被改造之後的“胡餅”得名月餅,則是因為一次意外的慶功宴。
喜歡胡人文化的玄宗皇帝對這種小點心很是喜歡,當時正值中秋,面對着皎潔的圓月,唐玄宗給它起了個新的名字——月餅。
并規定以後每年中秋食用,于是“月餅”也就與中秋節結緣了。
當月餅經曆唐玄宗的改頭換面,從宮廷重新推廣回民間時,出現了一個問題——
與宮廷裡的達官顯貴更顧忌月餅口味不同,民間普通百姓看中的還是月餅作為一種吃食的頂飽屬性。
于是最遲在宋代,月餅在民間開始經曆各種“魔改”,逐漸向我們熟悉的面目猙獰的五仁月餅靠攏:
價格昂貴的蜂蜜最先被從月餅中請了出去。
在宋代民間極受歡迎的瓜子仁則被加了進來;
明代又加入了花生仁和杏仁或橄榄仁;
再加上唐代月餅中原本就具有的芝麻仁和核桃仁;
最遲到清代,五仁月餅的創意思路就基本定下來了。
在《紅樓夢》中,第七十六回賈府過中秋時吃的月餅中,曾提到一種“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餅”,這種聽上去就很膩的月餅被很多人認為是“五仁月餅”的前身。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月餅居然還是皇宮賞賜下來的,足見當時類似的口味已經被上層階級接受了。
什麼?
你問月餅在魔改過程中為什麼這麼喜歡加各種“仁”?
道理其實還是那個:
在生産力低下的古代,大多數人吃到高熱量食物的機會是有限的,趁着中秋能吃上一次又甜又油的五仁月餅,非但不會覺得膩味,反而有種開葷的感覺。
既然如此,那當然越油越甜越受歡迎.
五仁月餅就是這麼被攢出來的。
比如當年蘇東坡就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蘇轼好歹是進士及第,當了一輩子官的人,能吃到甜的月餅就美的如同“嚼月”,可見當時的甜品有多麼稀缺了。
事實上,在五仁月餅真正名頭叫響的民國時代和新中國成立初期,這種重油重甜的膩口,依然是中國社會的主流。
是以你明白了吧,不是五仁月餅難吃,而是日子過好了的中國人口味變了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