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在兩份委任狀中用典故、說反話,不是要誇死張飛羞死馬超吧?

三國正史中并沒有蜀漢“五虎上将”或“五虎大将”之說,但是“蜀漢五虎”也并非憑空捏造:在《三國志·卷三十六》中,五位蜀漢名将合為一傳,那就是前将軍關羽、後将軍黃忠,由左将軍晉升的骠騎将軍馬超,由右将軍晉升的車騎将軍張飛,最後就是由翊軍将軍晉升的中護軍、征南将軍趙雲。

在劉備麾下,有前後左右四方将軍外加中護軍,這就是“五虎”一說的由來。如果關羽不戰殁于荊州,極有可能會受封大将軍、大司馬,如果黃忠能熬到劉備稱帝,也可能受封衛将軍——黃忠病逝于建安二十五年八月,并沒有參加替關羽報仇的伐吳之戰。

劉備在兩份委任狀中用典故、說反話,不是要誇死張飛羞死馬超吧?

關羽黃忠都已辭世,劉備任命武将就不用那麼費事了:張飛為車騎将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馬超骠騎将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

任命三公級和準三公級将軍,那是要鄭重其事的,于是史料中就留下了劉備給張飛馬超的兩張份玺書策文。正是這兩份策文,讓我們看出了劉備對張飛馬超的評價有點問題:張飛忠誠勇毅,可與周朝名臣召公虎相提并論,這是劉備對張飛的全面肯定,可是他評價馬超的時候,為何隻說他威猛,還在話裡話外指責馬超不忠不義不仁?

接到劉備玺書委任狀的當年,張飛被範強張達刺殺,轉過年來,四十七歲的馬超也郁郁而終,于是有人說劉備這兩份玺書委任狀成了催命符:誇死了張飛,羞死了馬超,劉備果然不愧為當世枭雄,他用典和說反話都大有深意——越琢磨越覺得劉備真有識人之明。

劉備有沒有誇死張飛羞死馬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見解,筆者或許認為劉備對馬超有忌憚防範之心,但絕不會相信劉備是故意誇死張飛——劉備在委任狀中,已經對張飛提出了委婉的批評和勸誡。

劉備在兩份委任狀中用典故、說反話,不是要誇死張飛羞死馬超吧?

公元221年,也就是東漢建安二十六年、魏黃初二年四月丙午(初六日,即5月15日),劉備在成都武擔山之南築壇稱帝,并将建安二十六年直接改元為章武元年——在此之前,蜀中一直沿用東漢建安年号,事實上劉協并不承認有建安二十六年:他在被貶為山陽公前,已經于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延康,并于當年“禅位”給舅哥曹丕。

于是公元220年就出現了三個年号:三月(農曆,下同)之前是建安,三月到十月是延康,十月之後是黃初。

曹丕稱帝後的第二年四月,劉備宣稱劉協已經死亡,他成了漢室江山繼承人:“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祇:……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将湮于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玺绶。”

劉備在兩份委任狀中用典故、說反話,不是要誇死張飛羞死馬超吧?

劉備的“皇帝玺绶”當然是自己做的,代表江山傳承的那方“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大印早就丢了。

私刻印玺這種事情,在東漢末年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之事,在此之前劉備已經刻過“荊州牧”“行大司馬”、“司隸校尉”、“大司馬”、“漢中王”等好幾方印玺了。

蓋着“大漢皇帝玉玺”的策文,證明張飛馬超再也不是私相授受的僞職,但是這兩份玺書策文,張飛馬超看了,卻肯定有不同的感觸。有文化張飛看了其中引用的典故,肯定是心滿意足——劉備把他比作了上古名臣良相:“以君忠毅,侔蹤召虎,名宣遐迩,故特顯命,高墉進爵,兼司于京。其誕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稱朕意焉。詩不雲乎,'匪疚匪棘,王國來極。肇敏戎功,用錫爾祉'。可不勉欤!”

劉備诏書用典,把張飛比作了召伯虎(召伯虎救過太子靜,也就是周宣王的命,又扶其繼位),這有點讓人費解:周宣王姬靜的父親是周厲王姬胡,劉備這是把自己比作了誰?

劉備在兩份委任狀中用典故、說反話,不是要誇死張飛羞死馬超吧?

劉備把張飛比作召伯虎而不是召公虎,這一點可以從他後面引用的語句中得到證明。

“匪疚匪棘”出自先秦古風《江漢》,唱的是玁狁為患,周宣王親征并駐于江漢之濱,命召伯虎率軍打頭陣。召伯虎取勝歸來,宣王大加賞賜,召伯虎因而作銅簋以紀其功,并作此詩,其中前後幾句是這樣的:“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于疆于理,至于南海。王命召虎:來旬來宣。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錫爾祉。釐爾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錫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萬年!”

《江漢》歌中周宣王勉勵召伯虎以召公虎為榜樣,劉備的玺書則是希望張飛以召伯虎為榜樣,照顧好劉禅,并承諾隻要你全力盡心建立大功,我就會給你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劉備在兩份委任狀中用典故、說反話,不是要誇死張飛羞死馬超吧?

劉備把張飛擡得太高了,他不管是自比周厲王還是周宣王,都把張飛當成了唯一可以依靠的讬孤寄命重臣。張飛收到這份玺書委任狀後,肯定比當年關羽收到諸葛亮表揚信的時候還高興:主公把我比作召伯虎,看來是想把阿鬥托付給我了,我的兩個閨女,就給你當兒媳吧!

劉備對張飛寄予厚望,同時他也看出馬超人品有問題,但還是可以利用一下的:“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萬裡,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懷保遠迩,肅慎賞罰,以笃漢祜,以對于天下。”

精通古文的讀者諸君,肯定會發現劉備這番表揚話沒有将馬超比作上古賢人,而且對馬超的忠孝仁義隻字未提,那句“信著北土”明顯是反話——當地人對馬超的評價是“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馬超在北方的名聲很不好,還有人把他當成了反面教材:“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夫妻?”

劉備在兩份委任狀中用典故、說反話,不是要誇死張飛羞死馬超吧?

除了說反話,劉備還諄諄告誡馬超:“你要宣揚王朝教化,招撫、安定四方遠近,慎重施行賞賜及刑罰(别動不動就屠城殺婦孺),使朝廷的福澤更加厚實,以此答謝天下蒼生(你已經對不起你父親了,可不能再對不起我了)。”

筆者古文知識淺薄,但也知道馬超在北方隻有威而沒有信,劉備偏偏說他信義著于北土,并隻字不提馬超的忠孝仁義,這在熟悉馬超的人看來,就是典型的當着野尻大佐罵賊秃。

馬超也知道劉備對自己十分不放心,就在臨死前給劉備上表,訴說了自己的慘狀求放過:“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稱字不稱名是尊重,馬超為何不稱曹操為‘曹賊’?)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讬陛下,餘無複言。”

劉備在兩份委任狀中用典故、說反話,不是要誇死張飛羞死馬超吧?

馬超死得有點早,他加入劉備陣營後,基本沒有太搶眼的表現,隻是在建安二十二三年間跟張飛聯手打了一場下辨之戰,結果還被曹洪打敗了:“曹洪破吳蘭,斬其将任夔等。三月,張飛、馬超走漢中,陰平氐強端斬吳蘭,傳其首。”

正史中的馬超并沒有在葭萌關跟張飛大戰,他年僅四十七歲就英年早逝,肯定跟心情郁悶有關,而劉備那份玺書委任狀是否對馬超進行了嘲諷和敲打,讀者諸君肯定也有不同的解讀方式,筆者尊重大家的意見,對劉備是否有羞死馬超之心存疑。

劉備是否真想用委任狀來暗諷馬超不忠不孝不仁,讀《三國志》的人和讀《三國演義》的人肯定會有不同見解,而劉備有沒有把張飛捧得太高,有沒有在聖旨中對張飛進行勸告,精通古文的讀者諸君,一定會有更精辟的見解,筆者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