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志願軍老戰士王新善(右,90歲)、莊瑾(左,86歲)在電影首映式現場。觀影結束後,兩位老戰士深情敬禮。(圖檔來源:央視網)
一聲槍響,打破了寂靜沉睡的大地。天寒地凍,正在雪地裡巡邏的美軍議論道,在這裡,沒有人能抵得了如此嚴寒。一位美軍軍官朝着遠方厚厚的雪層開了一槍,結果如他們所料,沒有任何動靜。
美軍轉身乘機離去,雪地裡卻一點一點滲出鮮紅的血迹。
這是正在上映的電影《跨過鴨綠江》呈現的長津湖戰役一幕。像這樣用寥寥幾個鏡頭刻畫一個戰鬥的畫面,在影片中不在少數。
電影《跨過鴨綠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以“全景式、史詩般、紀實性”手法展現抗美援朝戰争,努力為觀衆呈現出一部兼具曆史縱深、國際視野、美學風格、史詩風範的重大革命曆史題材作品。
影片自上映以來,引發觀衆盛贊和熱議。業内專家認為,這部影片超越了局部,站在全局視野上去講述,讓觀衆更能了解抗美援朝戰争的來龍去脈,富有厚重曆史感,是一部國家史詩。
勾畫出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戰事全貌
西線,三所裡。剛剛打完一仗還未來得及休整的志願軍38軍113師“堅決執行指令”穿插于美軍必經之路,在短短14個小時内奔襲72.5公裡拿下三所裡。他們頂住飛機的狂轟濫炸,“像鋼釘一樣插在三所裡”,截斷了美軍南逃的退路。
東線,長津湖,志願軍第九兵團的戰士在野外設下埋伏。為了不暴露目标,奉命阻擊的戰士們在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中一動不動,即使凍成冰雕,也不離開陣地一步。一向硬漢的彭老總也痛心感歎:“我們在屋裡都不覺得暖和,九兵團的戰士在外藏冰卧雪能扛得住嗎?”發往北京的電文僅有六字:“饑無食,寒無衣。”
……
71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踏上北韓戰火燃燒的土地,迎擊強大的美帝國主義敵人。全面、客觀、生動地再現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正是影片主創團隊的使命。
“創作初衷就是要去把這一段大曆史講明白、講清楚、講透徹。從敵我雙方指揮層、決策層的角度,出兵決策是在什麼樣的國際國内環境下做出的,彭德懷是如何臨危受命帶兵出征的,五次戰役以及上甘嶺戰役是怎樣打的,38軍‘萬歲軍’的美譽是怎樣誕生的……”影片總導演董亞春告訴記者。
橫跨2年零9個月的戰争,《跨過鴨綠江》将這一恢弘戰事濃縮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叙事,不僅具備東西兩線和五次戰役的全時空格局,陸續展示了兩水洞、黃草嶺、飛虎山、三所裡、松骨峰、長津湖、漢江、鐵原、上甘嶺等标志性戰役和戰鬥,宏觀勾畫出史詩般的戰事全貌,還呈現突襲戰、防禦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坑道戰等不同特質的戰鬥場面,“全景式、史詩性”勾畫出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撼人往事。
較之同題材影片,這部電影特别注重把握曆史規律、刻畫曆史大勢,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具有強烈的紀實屬性。
影片開篇,畫面便切換于中、蘇、美三國上司人的政治、軍事博弈。在國際格局突變中,影片充分展現了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家的非凡氣魄和膽略。對北韓戰争爆發影響的東北地區戰略地位問題、戰争要考慮的國防安全和發展建設問題、不是打不打而是怎麼打得赢的問題,無不閃耀着革命家戰略思維的光芒。
美國人曾認為,戰争最終比拼的還是經濟實力,是鋼鐵産量,他們想知道我們拿什麼和他們打。這是個好問題,曆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影片讓我們看到了志願軍将士為國家、為人民、為民族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完成的是關于國家的生死存亡、民族的安危榮辱、社會的強弱興衰、軍隊的勝負成敗這類重大曆史主題的深刻闡述。
在曆史真實和美學品格中迸發出力量
如此波瀾壯闊的曆史,要濃縮進兩個半小時的影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反複斟酌後,确定電影通過彭德懷的視角來講述和回顧這場戰争。這樣可以扣準戰争的主脈,從當初的戰略決策到戰役進行,五次戰役,包括之後的‘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階段,直到最後簽訂停戰協定,緊緊圍繞軍事鬥争、戰争層面展開。”董亞春告訴記者,“我們滿懷敬畏,付出了誠意和心血,最終還是要靠觀衆去影院觀看以後,給我們做出一個評斷。”
飾演彭德懷的丁勇岱則介紹說,彭老總這個角色對演員來說是一個挑戰,演員有的時候需要一種性格的展現。“坊間也有傳言彭老總不苟言笑,我搜集了他50多張照片,裡面有他大笑、微笑、各種各樣的笑,而且是哈哈笑。其實他在志願軍司令部裡邊是經常開玩笑的。從彭老總自述的角度去展示這段曆史,我想把他展現得更有血有肉,更真實一些。彭老總在北韓戰場上,那個年代是最艱苦,但我想那也是他在精神上比較剛毅的三年。”
作為一部曆史戰争題材影片,電影《跨過鴨綠江》的故事走向、曆史事件、領袖人物和相關的重要形象都本着尊重曆史、忠于曆史的創作原則。大到風雲詭谲的國際格局和戰役布局,細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戰鬥故事,都有極強的曆史揭秘感和現場還原感。
“全片沒有虛構的人物,沒有虛構的情節,沒有虛構的故事,是一部非常嚴肅的‘大寫實’的正史。”作為總導演,董亞春很驕傲。
他以楊根思連長這個人物舉例,最後關頭,楊根思知道美軍很快就會反撲,他讓小戰士走,自己留下的時候,小戰士哭着喊着給他敬最後的軍禮,楊根思露出了溫暖的笑容。當他轉身看到敵人上來了,便毫不猶豫地抱起炸藥包撲向敵人同歸于盡。“這些都是真實的曆史,不是我們編出來的。是以不要去演什麼,也不要有任何雜念,真正感動人的就是最真實的東西。”
在影片拍攝中,約有四萬名群衆演員投入到其中,更有不少解放軍戰士參與協拍。主創團隊人員告訴記者,在片中出演黃繼光的就是一名解放軍戰士,當時劇組找了兩個戰士,一個參加過維和部隊,另一個是部隊裡的狙擊手。他們每天都穿着志願軍軍服,在現場跟着拍戲,最後确定讓那位狙擊手來飾演黃繼光。
拍黃繼光堵槍口那場戲的前後,演員就在現場。看到敵人的碉堡又冒了出來,一片片的戰友們倒在沖鋒的路上……演員後來跟導演說,在那樣的情形下,如果自己是黃繼光,也會義無反顧去堵槍口。“是拍攝現場的氛圍感染到了他,他回饋給這個人物的表達也是真實真摯的。”董亞春說道。
在拍攝松骨峰戰鬥這場戲時,經曆了殘酷的松骨峰阻擊戰,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僅剩下7名戰士。董亞春便覺得,這個時候應該有一種對戰争詩化和意境的表達,能夠對我們志願軍戰士英雄主義的壯舉進行升華,是以在這裡用的都是升格的鏡頭。
戰争勝利以後,生還的戰士接到了彭德懷司令員的電報。地上一片皚皚白雪,戰士們的屍體埋在雪地裡都凍僵了,臉上身上挂滿了冰晶,還保持着戰鬥的姿勢。幾位生還戰士踉踉跄跄地邊跑邊喊:“彭總嘉獎我們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38軍萬歲!”
他們想讓戰死的戰友也聽到。
鏡頭拉遠,茫茫大地上隻見一面不倒的紅旗和越來越小的人影,白雪丹心,悲壯的呐喊、深沉的告白,迸發出攝人心魄的力量。
傳遞守護和平的使命和接續奮鬥的真情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争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珍惜和平。強調牢記曆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觸發對立,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夯實和平發展的根基。
作為一部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戰争題材作品,電影《跨過鴨綠江》保持了戰争叙事作品應有的理性、客觀、冷靜。主創團隊以發展的思維、長遠的眼光來引領觀衆審視曆史、觀察現實、思考未來,正是因為這場戰争的殘酷和激烈程度令人不忍回首,是以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才更應該銘記這場戰争。
“中國人民有這麼一條,和平是贊成的,戰争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幹。”在影片中,彭德懷的這句獨白擲地有聲。被問到最想通過《跨過鴨綠江》向觀衆傳遞什麼,主創團隊表示,希望表現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不畏強權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以及他們的鋼鐵意志和堅定信念。
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團長範天恩的兒子範琳參加了電影首映式。他介紹說,父親當年曾指揮了飛虎山戰鬥、松骨峰戰鬥,“其中松骨峰戰鬥就是作家魏巍所寫的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描述的那場最慘烈的戰鬥。他在生前回憶這場戰争的時候,想說很多,但隻是寫下了一句話:‘曆史隻有一次。’”
以革命的精神去為祖國而戰,為和平而戰,這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信念。志願軍50軍軍長曾澤生的兒子曾強在電影首映式上的發言中也提到,父親一直給他們傳達的理念就是,人民戰争是要前赴後繼的。在抗美援朝期間,父親把自己的兩個兒子也送到了部隊。他們覺得自己把戰争打完了,就能換來和平。
為了正義而戰,正義之戰必勝。事實證明,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如果站在世界發展潮流的對立面,恃強淩弱、倒行逆施、侵略擴張,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
在電影首映式上,兩位當年親赴戰場的志願軍老戰士也來到現場。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俄文翻譯王新善今年已經90歲高齡,志願軍20軍戰地醫院護士莊瑾,也已經86歲高齡,莊瑾參加過長津湖戰役,他們都立下赫赫戰功。
“這個電影裡邊講志願軍萬歲,志願軍也是人民,志願軍萬歲就是人民萬歲,人民萬歲就是祖國萬歲!”王新善老人在發言最後說道。
“人民萬歲!祖國萬歲!”志願軍老兵帶動全場齊聲高呼,這聲音穿越了那烽火硝煙,傳遞着守護和平的使命和接續奮鬥的豪情。(本報記者 張藝瑤 黃秋霞)
更多内容,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