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與李光弼一同在安思順手下任職,兩人結下了深仇大恨,被迫同桌吃飯時,總是大眼瞪小眼,恨不得用犀利的眼神,将對方幹翻在地。安思順卻特别喜歡李光弼,決定将女兒嫁給他,李光弼吓得渾身一顫,連夜辭官逃遁。

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叛,哥舒翰密奏安思順跟安祿山串通一氣,唐玄宗一怒之下讓安思順領了便當,由郭子儀接任朔方節度使。事實上,安思順曾多次上奏朝廷,明言安祿山将會起兵叛亂,但唐玄宗根本不信。
郭子儀上任後,立即将李光弼召回來,李光弼認為這次前往有去無回,是以萬念俱灰,做好了下線的準備。見到郭子儀時,忍不住悲憤地說道:“大丈夫死則死矣,但請放過我的妻兒老小!”
郭子儀心頭一顫,快步走上前去,一把摟住李光弼的肩膀,淚流滿面地說道:“叛軍勢大且直逼長安,皇帝被迫逃往蜀中,當務之急是平定天下,倘若沒有你的幫助,我們如何取勝?面對這樣的大是大非,還談什麼私怨?”
李光弼當即被郭子儀胸懷天下的真情所感動,立刻将兩人多年的恩怨抛之腦後,集結兵馬,彙同郭子儀一同圍剿叛軍。有了大唐雙雄攜手出擊,唐軍一路高歌猛進。
公元759年,李光弼已跟史思明隔河對峙了整整一年,史思明為了通過展示自己兵強馬壯而打擊唐軍的士氣,竟然每天派出上千匹膘肥體壯的戰馬,在河邊享受愉快的清涼浴,遠遠望去十分壯觀,唐軍将士們羨慕得咬牙切齒。
李光弼看到後,不禁仰頭大笑:“想不到史思明這麼大方,一出手就送我們千匹戰馬,我們豈能駁他好意?”
李光弼命人找來五百匹剛剛生下小馬駒的母馬,全部拉到河邊,由于小馬駒被扣留在城内,母馬心中挂念,是以嘶鳴聲此起彼伏。史思明的戰馬看到這壯觀場面,立即熱血沸騰地往對岸飛馳而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馬生,怎麼阻攔也于事無補。
這些可都是身經百戰的良馬,重金難求,李光弼興高采烈地将它們全部編入隊伍,騎兵的戰鬥力瞬間得到質的飛躍。史思明偷雞不成蝕把米,氣得七竅生煙,這李光弼實在太狡猾了,史思明一計不成再生一計。
他得意洋洋地派出大量火船,準備将唐軍的浮橋焚毀,再将他們一舉擊敗。然而李光弼别出心裁地使用上百支長杆鐵叉,遠遠地将火船頂在橋外,就這樣任由火船們默默地自行焚燒,最後沉入水底,而浮橋毫發無傷。
顯然,鬥智的話,史思明根本不是李光弼的對手,那隻能鬥勇了。史思明幹脆率大軍猛攻李光弼鎮守的河陽城,李光弼知道敵軍來勢洶洶,此戰兇多吉少,于是将匕首藏在靴子内。
他熱血沸騰地對将士們鼓舞道:“倘若我不幸被俘,絕不背叛朝廷,必定當場自裁。”
一時間,将士們熱血沸騰,主帥都能做到奮不顧身,我們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大戰時,李光弼身先士卒,唐軍猶如猛虎下山,最終斬殺和俘虜叛軍兩萬多人,繳獲戰馬兩千多匹。李光弼乘勝追擊,攻破懷州,生擒叛将安太清,一戰定乾坤。
李光弼追擊史思明到了野水渡時,夜幕降臨,他隻留下一千人鎮守,臨行前囑咐守将:“今晚,史思明必會派遣一名萬人敵的大将前來劫營,你們隻需鎮守,無需出戰,敵将自會投降,屆時帶他來見我。”
将士們聽得一頭霧水,這是不是有點異想天開了,史思明的賬下總共就三位萬人敵的大将,他舍得就這樣随意派出來偷襲?就算真的來了,人家憑什麼投降?是這裡的飯菜好吃,還是收入可觀?抑或工作輕松?
出人意料的是,敵軍萬人敵李日越竟然真的前來偷營,臨行前被迫立下軍令狀,抓不住李光弼就軍法處置,大機率會被強行下線。李日越眼見唐軍守備薄弱,不禁驚訝地朝着他們喊道:“太尉(李光弼)在營中嗎?”
唐軍大聲回道:“太尉已經離開很久了!”
李日越心中一沉,這還怎麼抓李光弼,回去如何交代?無論如何也不能空手回營,他繼續問道:“你們現在有多少兵力?”
既然李光弼料定他會投降,唐軍幹脆實話實說:“一千人!”
這麼點人馬,真不夠塞牙縫的,李日越還想再掙紮一下,最後問道:“主将何人?”
唐軍毫無顧忌地回道:“雍希颢!”
真的是一個敢問,一個敢答。李日越心如死灰,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小将,就算抓回去也于事無補,既然已經立下軍令狀,那肯定不能回去自投羅網了。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争,李日越最終決定投降李光弼。
李光弼大膽地重用李日越,其他叛将一看這情形,絡繹不絕地前來投降,史思明江河日下。李光弼和郭子儀雖是當時的大唐雙雄,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宦官诋毀,就連郭子儀的祖墳都被魚朝恩給掀了。
公元764年,李光弼憂郁而死,唐代宗為其辍朝三日,追贈太保,谥号“武穆”。出葬時,命宰臣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哀榮至極。
一年後,吐蕃大軍直逼長安,李光弼的愛将郝廷玉鎮守便橋,聽說郝廷玉擅長排兵布陣,魚朝恩興緻勃勃地前來觀看,看得津津有味贊歎不息:“我在軍中十數載,今日大開眼界,如此治軍,還怕什麼強敵?”
郝廷玉黯然神傷:“這并非我擅長之事,此乃太尉(李光弼)的遺法,太尉出兵如山崩海嘯,将士們赴湯蹈火,視死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