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名将郭子仪与李光弼结下深仇大恨,为何还能携手共救大唐江山?结局令人痛心

郭子仪与李光弼一同在安思顺手下任职,两人结下了深仇大恨,被迫同桌吃饭时,总是大眼瞪小眼,恨不得用犀利的眼神,将对方干翻在地。安思顺却特别喜欢李光弼,决定将女儿嫁给他,李光弼吓得浑身一颤,连夜辞官逃遁。

名将郭子仪与李光弼结下深仇大恨,为何还能携手共救大唐江山?结局令人痛心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哥舒翰密奏安思顺跟安禄山串通一气,唐玄宗一怒之下让安思顺领了盒饭,由郭子仪接任朔方节度使。事实上,安思顺曾多次上奏朝廷,明言安禄山将会起兵叛乱,但唐玄宗根本不信。

郭子仪上任后,立即将李光弼召回来,李光弼认为这次前往有去无回,因此万念俱灰,做好了下线的准备。见到郭子仪时,忍不住悲愤地说道:“大丈夫死则死矣,但请放过我的妻儿老小!”

郭子仪心头一颤,快步走上前去,一把搂住李光弼的肩膀,泪流满面地说道:“叛军势大且直逼长安,皇帝被迫逃往蜀中,当务之急是平定天下,倘若没有你的帮助,我们如何取胜?面对这样的大是大非,还谈什么私怨?”

李光弼当即被郭子仪胸怀天下的真情所感动,立刻将两人多年的恩怨抛之脑后,集结兵马,汇同郭子仪一同围剿叛军。有了大唐双雄携手出击,唐军一路高歌猛进。

公元759年,李光弼已跟史思明隔河对峙了整整一年,史思明为了通过展示自己兵强马壮而打击唐军的士气,竟然每天派出上千匹膘肥体壮的战马,在河边享受愉快的清凉浴,远远望去十分壮观,唐军将士们羡慕得咬牙切齿。

李光弼看到后,不禁仰头大笑:“想不到史思明这么大方,一出手就送我们千匹战马,我们岂能驳他好意?”

李光弼命人找来五百匹刚刚生下小马驹的母马,全部拉到河边,由于小马驹被扣留在城内,母马心中挂念,因此嘶鸣声此起彼伏。史思明的战马看到这壮观场面,立即热血沸腾地往对岸飞驰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马生,怎么阻拦也于事无补。

这些可都是身经百战的良马,重金难求,李光弼兴高采烈地将它们全部编入队伍,骑兵的战斗力瞬间得到质的飞跃。史思明偷鸡不成蚀把米,气得七窍生烟,这李光弼实在太狡猾了,史思明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他得意洋洋地派出大量火船,准备将唐军的浮桥焚毁,再将他们一举击败。然而李光弼别出心裁地使用上百支长杆铁叉,远远地将火船顶在桥外,就这样任由火船们默默地自行焚烧,最后沉入水底,而浮桥毫发无伤。

显然,斗智的话,史思明根本不是李光弼的对手,那只能斗勇了。史思明干脆率大军猛攻李光弼镇守的河阳城,李光弼知道敌军来势汹汹,此战凶多吉少,于是将匕首藏在靴子内。

他热血沸腾地对将士们鼓舞道:“倘若我不幸被俘,绝不背叛朝廷,必定当场自裁。”

一时间,将士们热血沸腾,主帅都能做到奋不顾身,我们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大战时,李光弼身先士卒,唐军犹如猛虎下山,最终斩杀和俘虏叛军两万多人,缴获战马两千多匹。李光弼乘胜追击,攻破怀州,生擒叛将安太清,一战定乾坤。

李光弼追击史思明到了野水渡时,夜幕降临,他只留下一千人镇守,临行前嘱咐守将:“今晚,史思明必会派遣一名万人敌的大将前来劫营,你们只需镇守,无需出战,敌将自会投降,届时带他来见我。”

将士们听得一头雾水,这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了,史思明的账下总共就三位万人敌的大将,他舍得就这样随意派出来偷袭?就算真的来了,人家凭什么投降?是这里的饭菜好吃,还是收入可观?抑或工作轻松?

出人意料的是,敌军万人敌李日越竟然真的前来偷营,临行前被迫立下军令状,抓不住李光弼就军法处置,大概率会被强行下线。李日越眼见唐军守备薄弱,不禁惊讶地朝着他们喊道:“太尉(李光弼)在营中吗?”

唐军大声回道:“太尉已经离开很久了!”

李日越心中一沉,这还怎么抓李光弼,回去如何交代?无论如何也不能空手回营,他继续问道:“你们现在有多少兵力?”

既然李光弼料定他会投降,唐军干脆实话实说:“一千人!”

这么点人马,真不够塞牙缝的,李日越还想再挣扎一下,最后问道:“主将何人?”

唐军毫无顾忌地回道:“雍希颢!”

真的是一个敢问,一个敢答。李日越心如死灰,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就算抓回去也于事无补,既然已经立下军令状,那肯定不能回去自投罗网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李日越最终决定投降李光弼。

李光弼大胆地重用李日越,其他叛将一看这情形,络绎不绝地前来投降,史思明江河日下。李光弼和郭子仪虽是当时的大唐双雄,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宦官诋毁,就连郭子仪的祖坟都被鱼朝恩给掀了。

公元764年,李光弼忧郁而死,唐代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出葬时,命宰臣百官送葬至延平门外,哀荣至极。

一年后,吐蕃大军直逼长安,李光弼的爱将郝廷玉镇守便桥,听说郝廷玉擅长排兵布阵,鱼朝恩兴致勃勃地前来观看,看得津津有味赞叹不息:“我在军中十数载,今日大开眼界,如此治军,还怕什么强敌?”

郝廷玉黯然神伤:“这并非我擅长之事,此乃太尉(李光弼)的遗法,太尉出兵如山崩海啸,将士们赴汤蹈火,视死如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