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信墓前有一副對聯,雖然隻有簡單的10個字,卻概括了他的一生

自古以來,世人多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來映射古代帝王,“在功成名就之時,對曾經跟随自己南征北戰的忠臣良将進行殺害”的無情與狡詐。

讓人不禁感歎最是無情帝王家,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就是這樣一個凄慘的下場。回首韓信的一生忠義無雙戰功累累,曾經位極人臣榮耀無比,也曾經窮困潦倒忍受胯下之辱。

可是,最終他實作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了漢初三傑之一。然而,因為他的政治情商不足,最後被呂雉、蕭何給殺了。韓信死後,其墓碑上所刻的十個字,被認為是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

韓信墓前有一副對聯,雖然隻有簡單的10個字,卻概括了他的一生

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所謂的“十個字”,又是哪十個字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大将韓信。

寄人籬下讨生活,被嫌出走闖天下

韓信江蘇淮陰人,年少時家貧如洗,經常是寄居在别人屋檐下讨飯吃,說得難聽點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他與當時下鄉的南昌亭亭長交好,在他的家裡吃住數月有餘,可謂是照顧有加。

隻是,非親非故的養着一個閑人,亭長之妻就牢騷不斷對其頗有微詞,且時不時的斷頓,不讓韓信吃飯。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韓信也不願久居人下啊,遂起身便走了。

失去了生活來源的韓信,一直在大街上逛蕩,因為經常腰間佩戴寶劍,是以被市井無賴羞辱,這才有了胯下之辱。韓信是一個有宏圖大志的人,他也不想把事情鬧大,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韓信墓前有一副對聯,雖然隻有簡單的10個字,卻概括了他的一生

百無聊賴之際,韓信坐于河邊上釣魚,腹中空空如也,幻想着下頓飯的着落。碰巧遇到河邊浣洗衣服的大娘,大娘見其可憐便施舍其食物,時間達到數十日,卻不求任何回報。

同時,大娘要告訴他,作為一個胸懷天下擁有遠大抱負的有志青年,怎麼能過着如此落敗不堪的生活呢?

聽到這樣的一番話後,韓信深受啟發,再加上當時正值秦朝末年、群雄并起,韓信便加入了其中,開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韓信終遇伯樂識,助漢剿楚立奇功

韓信先是毛遂自薦,投靠在項梁的帳下,項梁兵敗後又轉投項羽,雖然才華橫溢,但卻被封為了執戟郎中,也就是替項羽拿着兵器、充當侍衛的官職。

韓信墓前有一副對聯,雖然隻有簡單的10個字,卻概括了他的一生

韓信自恃有雄才大略,經常不顧場合的進谏計策,但卻不被項羽接納。其實,這樣的局面也很好了解,韓信進谏的時機不合時宜,同時項羽也是一個很自負的人,難道他項羽還不如一個侍從有謀略嗎?

總而言之,在項羽的軍營中,韓信沒有得到重用,最終他轉身投奔了劉邦。韓信來到劉邦集團的初期,也依然不受重用,甚至都已經另謀明主去了。

幸運的是,劉邦帳下謀士蕭何慧眼識英雄,他認為韓信乃是有大才之人。聽到韓信離開之後,立刻騎馬連夜追回韓信,最終在蕭何的一番慷慨陳詞下,韓信被追了回來。

後來,經過蕭何的舉薦,他被劉邦所重視,并且封為了大将軍,得以在軍中效力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華,這就是著名的典故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由來。

從此韓信将自己的軍事天賦發揮到了極緻,他先是取下漢中,後又平定魏,趙、燕、齊四國,最終率領40萬軍隊将項羽圍困在垓下展開最終的決戰。

當時,韓信采用的戰術與抗日戰争中的戰法很相似——“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更是在楚軍人困馬乏、無心戀戰之際,用“四面楚歌”擾亂其軍心。

最終,韓信幫助劉邦剿滅了楚軍,項羽也被逼得拔劍自刎于烏江之畔。大漢天下初定、論功行賞,韓信被封為了“楚王”,但也被繳了兵權。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韓信如果從此解甲歸田、頤養天年,估計他的結局會與張良一樣,奈何他舍不得權力。

韓信墓前有一副對聯,雖然隻有簡單的10個字,卻概括了他的一生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韓信被殺

對于劉邦的過河拆橋、背信棄義之舉(收繳兵權),韓信其實是頗有怨言的,但他卻沒有說。後來,他便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下邳,對曾經給予自己幫助的大娘,給予了黃金千兩的厚禮。

對照顧自己幾個月之久的亭長、亭長之妻,也賞賜了“百錢”,前者算是感謝,後者算是羞辱,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意思就是說:你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賞賜你這些錢已經是多的了。

對于當初讓自己忍受胯下之辱的人,韓信則是升任其為中尉,《淮陰侯列傳》中記載如下:“告諸将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甯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于此。”

作為這些事情後,韓信的人生也進入了倒計時,他被人誣陷謀反,雖查無實據,卻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更是稱病不上朝、郁郁寡歡。北方叛亂、劉邦外出出征,因害怕韓信反叛,呂後和蕭何密謀,将韓信騙至宮中殺死。

韓信墓前有一副對聯,雖然隻有簡單的10個字,卻概括了他的一生

遠在戰場上的劉邦,得知這個消息後,也隻是似笑非笑的簡短地說了句:“韓信死時都說了什麼”?可見。要殺死韓信的恐怕不僅僅是呂後一個人,劉邦隻是沒有付諸行動罷了。

在史《淮陰侯列傳》中,原文是這樣描述劉邦在得知韓信死訊後表現的:“記高祖已從參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

值得一提的是,韓信死後,其後人在為其樹碑立傳之時,碑文上寫着十個字:“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簡簡單單的十個字高度概括了韓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己”則是指月下追韓信、對他有引薦之恩的蕭何,沒有他也就沒有戰神韓信。“存亡兩婦人”中,存指的是河畔給韓信數十日口糧的大娘,亡則指的是密謀害死韓信的呂後。

韓信墓前有一副對聯,雖然隻有簡單的10個字,卻概括了他的一生

回看韓信的一生,他的死不是沒有原因的,他的一生雖然燦爛,但在一些小事上卻能發現其缺點所在。為将者,自視有雄才偉略不分場合不合時宜的谏言,視為沒有情商。

河畔大娘施舍其十餘日口糧他賜予千金,照顧其衣食起居的亭長則被賞賜百錢且被其稱呼為小人,此乃鬥米養恩人,升米養仇人的典範,視為善惡不分。

對當初給予自己胯下之辱的地痞無賴,不罰則升且稱呼其為壯士,還美其名曰是對方當時籍籍無名,殺之也顯不出來自己的能力,此為沽名釣譽忠奸不明。

對待劉邦不能不以君臣之道,學會功成身退反,而怨其背信棄義過河拆橋,此視為過于看重自己而将自己置身于死地!如此種種豈有不死之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