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懂教育的大師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人們常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這句話套用到養兒育女上就是:真正懂教育的人,養育孩子的方法都是大同小異的,不懂教育的人卻總是熱衷于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打擊、限制孩子的成長。

那麼那些真正懂教育的人,又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呢?他們有什麼共通之處呢?

梁啟超:必須引導孩子的趣味

梁啟超作為家長典範,其九個兒女品格出衆、才華橫溢,各有建樹!

關于教育,梁啟超說:“必須引導孩子的趣味!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濃的,成天價亂碰亂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們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我們主張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兒童或青年趣味正濃而方向未決定的時候,給他們一種可以終身受用的趣味。”

那父母具體應該怎樣引導孩子的趣味呢?

隻有順着孩子本身自有的興趣愛好,父母不着痕迹地觀察、斧正孩子的一些跑偏的行為,才能真正樹立起跟随孩子一生的興趣和愛好。

魯迅:保護孩子的朝氣和懷疑精神

懂教育的大師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魯迅曾經這樣說:“馴良之類并不是惡德。但發展開去,對一切事無不馴良,卻決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爸爸’和前輩的話,固然也要聽的,但也須講得有道理。假使有一個孩子,自以為事事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滿臉笑容,實際上卻總是陰謀暗箭,我實在甯可聽到他當面罵我‘什麼東西’來的爽快……但中國一般的趨勢,卻隻在向馴良之類——‘靜’的一方面發展,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才算一個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潑、健康、頑強、挺胸仰面……凡是屬于‘動’的,那就未免有人搖頭了……”

楊绛:好的教育要啟發孩子的興趣

懂教育的大師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楊绛認為,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動的,孩子在父母身邊最開心,愛怎麼淘氣就怎麼淘氣,一般總是父母的主張,說“這孩子該上學了”。孩子第一天上學,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書包,欣欣喜喜地“上學了!”但是上學回來,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師哄得好。

我體會,“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南懷瑾:要了解孩子的秉性,尊重孩子的愛好

懂教育的大師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秉性,不将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

南懷瑾認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個錯誤,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願望,下意識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卻忘記了自己子女的性向與本質。

教育,首先要了解一個孩子的性情方向……因為老師和别人不見得真正全盤了解每一個學生。現在父母對孩子們的教育,隻是過分寵愛關心,反而對子女的禀賦性情都沒有深切關注。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愛好。

一個喜歡工程的人,硬要他去學文學,是做不到的。

有許多孩子,自小喜歡玩破表、拆玩具,做父母的一定會責罰他不該破壞東西。而在教育家的眼光中,這孩子是有機械天賦的天才,應該在這方面培養他。

莫言:有好父母才有好孩子

懂教育的大師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對人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教育。

莫言認為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他甚至覺得身教重于言傳。你生活在這個家庭裡面,你的長輩,你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會對孩子産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以,他覺得好的家風,确實是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的。

懂教育的大師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我接觸過這麼多傑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取得成功的。

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于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産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制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

當務之急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隻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育的父母。是以在罵孩子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隻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不難看出,不論是梁啟超的“引導孩子的趣味”,還是魯迅的“保護孩子的懷疑精神”,抑或楊绛的“啟發孩子的興趣”,南懷瑾的“了解孩子的秉性、尊重孩子的愛好”,還是莫言的“有好父母才有好孩子”……這些大師級的人物都真正從心裡平視孩子,懂得給孩子愛與自由,對孩子以後成功、成才,擁有豐盈、淡然的内心和打不垮的後勁起到了重要作用。

哲學家弗洛姆說:“在一切愛的關系中,自由最重要。”這句話适用于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婆媳關系、戀人關系等。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良好的關系,都沒有太多的教條和瑣碎的管制,都允許對方按自己的願望去做事,接受他做得不夠好而較少苛求。

尹建莉說:“教育孩子,必須先談愛和自由。人唯有愛才有成長,關系裡唯有自由才是成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自覺的孩子才幸福。”

本文轉自 | 尹建莉父母學堂(yinjianlifumuxuetang)

缤紛家庭教育

分享科學的兒童教育知識,傳遞專業家長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緻力于做專業的家庭教育平台、爸媽掌中的教育手冊。讓您成為卓越父母,讓你家孩子未來缤紛多彩!

公衆号

*本微信公衆号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