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5814,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自我關懷的力量》。
作者克裡斯廷·内夫:得克薩斯大學人類發展學副教授。心理學—自我關懷領域創始人。十幾年前,她首次把自我關懷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和終身研究方向,并成為了這一領域的先驅人物。内夫博士在國際上開設了自我關懷的課程,她的理論著作也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在世界傳播。
我們都更容易關懷他人、包容他人、了解他人,卻忽略了自己!自我關懷是當今社會高壓下人們共同缺少的一種心理能力。因為自尊、自我批評的主流地位,人們在善待别人的同時,卻不能同樣善待自己。人非萬能,總有人比我們做得更好,在坦然接受這一切後,我們才能重新感受到快樂與幸福,并能更加愛護他人。這不是一本心靈雞湯,自我關懷是一個真正的研究領域,它有理論有練習,能幫我們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1
我們為什麼要自我關懷
世界上有很多比我們優秀的人,很多人總是覺得别人比我好,比我強。偶爾春風得意時,仔細一想又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感受到幸福?
比如 ,平時跟朋友聊天、講話都很好,但是隻要在公衆演講或者做工作總結的時候,就莫名緊張說說磕磕巴巴。然後會覺得自己表達的太差了,不停的埋怨自己:别人都講得挺好的,怎麼就自己講得不好?一點自信都沒有,有些要點想了也沒說,表現糟透了。
研究表明,世界上78%的人都是對别人比對自己更好。但自我批評會讓事情變好嗎?實際上并不會。那麼解決之道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停止評判和評價自己。不再給自己貼上“好”或“壞”的标簽,以開放的心态接納自己。友善、關切和體恤地對待自己,就像對待朋友甚至陌生人一樣。我們從沒有像虐待自己一樣虐待過任何人。是以,關懷自己才會讓你感到溫暖和安全,它能以更正向的方式讓你脫離消極情緒,你内心會自然生出力量,你不再需要依靠太多外界的鼓勵,而是靠自己,就能從困境和負面情緒裡走出來。
那怎麼自我關懷呢?關懷是對痛苦遭遇的覺察和洞悉,是對苦難之人的善意。自我關懷就是說讓我們以寬容和慈悲的态度來對待自己。它主要有這麼三步:首先,停止自我批評。其次,看到痛苦是人類共通的,了解我們隻是人。最後,用積極的語言和行為安慰自己。
1、消解負面情緒
人在遭遇挫折,或者身處困境的時候,會不停地想那件沒做好的事。當我們的注意力全被負面情緒占據的時候,我們是沒辦法感受到幸福的。人類大腦裡本身存在一種消極偏向。在積極資訊和消極資訊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大部分人就是會先注意到消極資訊,而且在整合所有資訊做判斷的時候,消極資訊也比積極資訊占比更重。
比如,我們接了一個項目,前期準備的過程中進展很不錯,上司也很認可,是以我們很開心。但是在項目發展的過程當中突然出了某個問題,導緻項目需要改進,這個時候上司跟你說,前期我們準備的很好,但是這次出得問題有點大,我們以後要注意。
你聽不進去上司說的項目前期準備的還不錯,也沒覺得上司其實就是提點一下你,讓你以後改進,你的關注點知識那句這次出的問題有點大,然後不斷得責備自己說:我為什麼會出這樣的錯誤?為什麼不仔細一點呢?我是不是要被上司放棄了,他會不會覺得我其實擔不起這樣的責任,後悔了?其實,上司真的覺得你還做得不錯,隻是一個纰漏,學個經驗以後優化就好了。
重視消極資訊是我們人類在進化中逐漸形成的。是以,不用強迫自己去忽略它。因為在原始社會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消極資訊,那麼我們就無法意識到危險。比如,見了老虎不知道逃跑。
所有情緒都會在軀體上表現出來,憤怒時太陽穴砰砰地跳,情不自禁咬牙切齒;恐懼時喉嚨發緊,心跳加速;悲傷時頭昏腦脹,擡不起眼皮……,不同的人生理表現會不同,而且随着成長,表現方式可能也會有變化,但我們會看到,情緒和身體的反應是挂鈎的。這個時候,我們把關注力放到身體上,感受身體的表現,能讓注意力先快速從負面的事情裡抽離出來。
感受到了身體在痛苦情緒下的變化後,你就感受到了痛苦的情緒。這時候,去關懷你的情緒。關懷情緒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像撫摸哭泣着的小孩的頭一樣,撫摸你的情緒,跟它說:“我知道這很難,我知道這很痛苦,但沒關系,可以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當你支援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你就會感到一種安全感:雖然我做錯了、我沒做好,但這是沒關系的。
第二個辦法是使用一些關懷的意象。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在腦海中想一個讓你安心的情景,這個情景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然後去感受那個場景,裡面有些什麼東西,東西是什麼顔色,慢慢讓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創造一個心目中理想的關懷和慈悲的形象。
關懷自己的時候注意,不要去抵抗情緒,情緒越抵抗越容易起到反效果,去感受身體,感受情緒,關懷它們。慢慢地,當負面情緒來的時候,你就不會被淹沒在負面情緒裡了,你能通過關懷自己的身體和情緒,讓自己很好地走出來,情緒也能更平和。
2、獲得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有愛自己的底氣
個體心理學裡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是人類所有行為的兩個目的。歸屬感就是你對家庭、或者某個團體有歸屬感,你知道有人愛自己,你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這時候你就會感到安全。價值感,就是你感到自己能創造價值,你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做事情,而且能做好,這樣你就不畏懼挑戰,還會享受挑戰。
價值感,是一種在重要領域的勝任能力,就是說這個領域我很重視,同時我又能在這個領域取得一些成就,這時候我們就能形成價值感。但問題是什麼?問題是大部分人的價值感都依托在别人的評價和事情的結果上。
比如父母、上司、朋友稱贊了你,你就覺得很快樂,他們某天忽視了你,你就會覺得特别沮喪和難過。這樣你對自己的價值感的評價就全依托在外界的評價和結果上,拼命去求“赢”,去求“最好”,去求“完美”。
這種事其實我們身邊挺常見的,一個某項技能很優秀的人,每次都想戰勝他人獲得稱贊和獎勵。但一旦有一天他不再繼續赢了,他整個人的狀态就崩了。是以當我們把價值感放在别人的正面評價,或者結果上的時候,我們的價值感就會不穩定。
書裡用了一個詞,叫“視情況而異的自我價值”,就是你的價值感總在變化,可能這一秒有人稱贊了你,你的自我價值感變高了,但下一秒有人指出你存在的一個問題,你的自我價值感馬上又快速降低,或者今天某件事你做得還不錯,覺得自己真棒,但明天你犯了個錯,就覺得自己簡直一無是處。這時候,怎麼用自我關懷方法讓自己的價值感和情緒穩定下來?
首先,不對自己進行評價或者評判。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人無完人,我們要能接受并尊重“自己的形象不是一直完美無缺”這個事實,而且要有底氣地覺得,所有人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就算一次做得不好,那又怎麼樣呢?
其次,我們要把關注點放在當下,用我們之前教的方法感受身體,把自己從痛苦的情緒裡抽離出來。外界的事情随時都在變化,成功或者失敗來來去去,它們都不能為我們這個人下定義,也不能決定我們的價值感。
3、是用愛激發潛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
我們的文化裡,比較常提倡嚴厲、批評的教育,似乎隻有這樣,孩子才不會懶惰,才會在批評中激發出學習的力量。但其實這種方式并不可取。批評為什麼能取得進步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恐懼。因為批評本身不是個好的體驗,尤其是有些家長,批評孩子甚至會當衆批評,小孩子很好面子的,這種批評在他心裡是個非常大的事。是以為了不被批評,他們得逼着自己去達到家長的目标。
但我們要注意,他們達到這個目标的核心動力,是怕,是恐懼,這種恐懼的力量太大的時候,他們就會焦慮,生怕自己做得不好,但特别焦慮又會讓他們不能專心沉下來做事或者學習,這樣就導緻結果更不好。而且這種批評教育,還會造成“自我批評”。小孩子是會模仿大人的語言的,當大人一直說他不行、不行的時候,他自己以後也會這樣說自己,這對小孩成長,以及他長大之後的行為反應,都會有負面的影響。是以不管是我們對孩子,還是對我們自己,都不要用這種批評的方式去推着人走,而要用關懷的方式。
2
自我關懷的核心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正确地關懷自己呢?關懷的時候要注意這麼三個核心要點:善待自己,了解人性共通,以及靜觀當下。
1、善待自己
其實自我關懷的整體都是講善待自己,尤其是受挫之後,善待自己特别重要。,受挫和沮喪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自我批評。經常會無情地摧殘自己。
但我們其實要看到:雖然我們沒辦法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是我們努力了,這就值得尊敬和自我欣賞。不要總想着求全責備,生活工作裡那麼多事,做不到十全十美的,有時候在這個困難面前摔個跟頭很正常,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要學會安慰自己,安慰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抱。如果不友善擁抱,也可以柔和地撫摸自己的雙臂和臉頰,或者輕輕搖動你的身體。重點是讓身體呈現出傳遞愛、關切和溫柔的樣子。
2、了解人類共性
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會經曆失敗,都會經曆低谷期。很多時候,我們在陷入痛苦時,會把我們和其他的人隔絕開來,我們沒辦法敞開心扉,也沒辦法關注到别人,隻困在我們自己的痛苦裡,就會覺得自己好像走進了死胡同。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尤其是在痛苦的時候,我們才更應該看到,世界上不僅我一個人在經曆痛苦,所有人都會經曆痛苦,衆生皆苦,看到這一層之後,我們就能在痛苦的時候和其他人建立關聯感,這種關聯感也會激活依戀系統,讓我們感受到和其它人的聯系。
比如,作者在德克薩斯大學任教的時候,内夫博士有了一個孩子,羅文。他們夫妻倆最開始非常開心,但大概八個月的樣子,内夫博士發現了不對勁,這孩子不會像别的孩子一樣,指着一個東西咿咿呀呀,他們叫他的時候,他也不轉頭,平時也不叫媽媽。
内夫博士就想:羅文是不是有某種類型的發展障礙?她帶羅文去看了醫生,又看了很多書自己研究,但是毫無辦法。後來她才發現,羅文患了自閉症。自閉症的孩子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和社會割裂,大部分都不能自己照顧自己,也很難在社會上取得好的成就。他們本來希望羅文以後能像爸爸媽媽一樣,拿博士學位,或者成為一名成功的作家,但這些希望都破滅了,因為自閉症的小孩和社會割裂,很難适應社會,也比較難成功。
内夫博士這時候感到特别難過,當她看到别的媽媽帶着正常的孩子時,她會想:為什麼他們的孩子都是正常的,為什麼隻有我的孩子不正常?這對我太不公平了。她會覺得她特别孤獨,沒有人懂她的痛苦,她每天都感到特别難過。
後來她發現自己的狀态不對,反思說這樣不行,然後她關懷自己,關懷她經受的痛苦。她對自己說:養孩子的苦都是共通的,即使是孩子不是自閉症,也可能會有别的困難和痛苦,比如孩子抑郁、飲食障礙、在學校被欺負、重病之類的。
當她關懷到其他父母養孩子的痛苦時,她會漸漸感到,原來不是隻有我這麼痛苦、可憐,她的心會打開,想法也會發生變化。内夫博士自己說:因為自我關懷,她感到生活有了變化。
一是她開始感到生命的不可預測性。我們沒辦法知道未來到底會是什麼樣子,但當她想到她不是一個人,所有的父母都會經曆養孩子的挑戰時,她内心會變得柔軟平和一些。衆生皆苦,不是我一個人苦,就會少一些割裂和孤獨感。二是,她發現自己能從更清晰的視角看到自己的處境。她不會再覺得:其它的父母就是過得比我好,我就是最可憐的。她反而能感受到其它的父母,也各面對各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比她的還棘手。這個時候,她就不會再顧影自憐,因為看到别人遭受的痛苦,她就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比我更值得被關懷,她心裡反而生出一種力量,能更從容地去幫助羅文。
這件事也讓她反思:到底什麼是正常?美國社會覺得自閉症不正常,但内夫博士自己能感受到,羅文是一個懂得愛與幸福的孩子。這時候,是不是一定要讓孩子符合大衆對他的期待呢?不符合期待的孩子,就一定不能過得好麼?其實不是。每個人都值得被關懷,不管是自閉症的孩子,還是不符合社會對成功定義的人,其實都值得被關懷。
3、秉持靜觀
靜觀有時被看成“元覺察”的一種形式,即覺察的覺察。不是簡單地感到憤怒,而是覺察到我現在正在憤怒;不是簡單地感到腳踵的水泡,而是覺察到我現在感覺到腳踵的水泡;不是簡單地考慮明天我在會場該說些什麼,而是覺察到我現在正在考慮明天在會場該說些什麼。
靜觀即對此刻發生的事情保持清醒和非評判性的接納。換言之,直面現實。我們需要如實地看待事物本身,不增,不減,才能對目前的境遇抱以最大的——亦有效的——關懷。我們平時大部分的狀态,都是感受、情緒和想法。比如你看書,看到某個情節某個段落,你想到自己的經曆,想到自己看過的其他的書。這些感受、情緒和想法會一直變化。
而覺察是容納這些變化的一個筐。我們可以覺察到我們喝了冷水,我們可以察覺到端起杯子,杯子是涼的,我們可以察覺到暖呼呼的熱水從喉嚨咽下去,熱氣蔓延到四肢五髒……覺察的内容一直會變,但覺察本身不會變。當我們用這種元覺察的方式去覺察我們的經曆的時候,我們就能感受到:什麼都在變化,喝水、吃東西、和人聊天、思考事情……什麼都不是永恒的,那什麼是永恒的呢?我們察覺這些變化的察覺本身。
這樣你自己的察覺,就會變成你感覺所有事情的最重要的工具。世界上紛繁錯雜的事情來來去去,我們的想法感受常常變化,它們就和掠過我們身前的風,我們感受到陽光和細雨沒什麼不同,都是會不斷變化的。是以這些外物——成功失敗、所思所想所感,其實都不能定義我們。真正能定義我們的,隻是我們自己,隻是我們自己内心深處對自己的定義,對自己價值感的确認。
這樣,你的自我價值感會更穩定,你面對事情的時候也會更穩定,你就不會被眼前的感受、情緒、想法淹沒,而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如果你很難進入覺察狀态,試着想象一隻紅色的鳳頭鳥飛過天空,紅色鳳頭鳥上下翺翔,忽高忽低,可以有很多種變化。但天空就隻是靜悄悄地在那兒,看着鳥的變化。
這時候,我們把自己帶入天空的視角,鳥是我們的感受、情緒、想法,它們都是會變的,但代表覺察的天空卻不會變。不能進入的時候你就想想這幅畫,想想天空,把自己内心深處塑造出一個穩定不變的環境,你也能越來越堅韌,越來越堅強。
在平時,你也可以選擇一項固定活動來秉持靜觀,比如在刷牙、通勤途中、吃飯的時候進行。那當你做這件事的時候,你就不要想我今天要幹嘛,我昨天幹了什麼,而是把注意力放到當下,調動你的五感來感受你現在的狀态。
我們要關懷自己,對自身的痛苦報以仁慈和憐憫,對生活中的缺憾報以寬容和撫慰,這樣我們就能創造出積極的情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