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煜寒|文

江遙的父親江永昌,雖然隻在《問天》的第一集中短暫出鏡,但他卻留給了我極深的印象。
他是長三乙火箭發射瞄準工作的指揮員,也是航天研究院總體室總設計師李地豐眼中最可靠的同僚。
更是桀骜不馴的方嘯天眼中,那個有生以來見過最嚴謹的航天前輩,而且還是沒有之一的那種。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為我國航天事業鞠躬盡瘁的航天人,最終無緣見到長三乙成功升天。
江永昌最後從瞄準間離開前,那種飽含深情與不舍的眼神,似乎預示着他将永遠與這裡的儀器與裝置告别了。
而他最後擺弄的那台“玩具”,也成了他臨終前最後觸摸過的裝置。
不知他的女兒江遙,有沒有機會找到這台裝置留作紀念呢?
說起這台裝置,他有一個很專業的名字叫“全站儀”,全稱是“全站式電子速距儀”。
這是一種集經緯儀、電子測距儀和計算機系統為一體的現代光學電子測量儀。
之是以被稱作“全站儀”,是因為它可以在一個站位同時完成:水準角、垂直角、距離、高程差等多項測量工作。
江永昌在劇中使用的全站儀,屬于需要手工操作反射棱鏡的老式型号。
這也許可以當作江永昌與同僚最終遇難的間接原因之一。
因為一些現代的高端全站儀,已經可以達到全遠端控制的自動化程度。
這不僅消除了手工操作的精度問題,更可以讓技術人員遠離危險的工作環境。
江永昌在《問天》中操作的這台全站儀,是由“南方測繪”所生産的“南方全站儀NTS-310”。
這家成立于1998年的公司,實際上是在長三乙發射失敗之後的第2年才正式成立的。
雖然這種時間差異也許是因為民族自信心之類的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航天事業确實非常艱難與困苦。
我國的航天事業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
在那一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了,他就是現在“國家航天局”的前身。
在那個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年代,那個今天被我們稱之為“兩彈一星”的年代。
沒有人願意将這些高精尖的技術送與我們,所有的一切都要由我們自己從零做起。
經過50多年的發展與努力,今天的我們已經成功跻身于航天大國的行列。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到北鬥導航系統進入商業應用。
從第一枚運載火箭升空到首次完成載人航空器成功傳回。
從天宮一号到嫦娥落月,從天問一号環繞火星到祝融号火星車成功在火星着陸。
65年的時間,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不斷追逐着我們的航天夢。
今天的他們,還有着更為遠大的夢想與目标。
在江永昌、李地豐、鐘旭等老一輩航天專家的帶領下,方嘯天、顧南、楊哲、江遙、秦曼文、越田田這些航天科學家們,将會不斷翻越科學的高峰。
不僅趕超世界其他先進國家,還樹立了屬于我們自己的遠大目标。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将會努力建設一個可以長期載人的空間站。
努力完成月球表面的載人登月,努力完成建設月球載人基地,還要完成火星無人環繞等長遠目标。
或許《問天》這個名字是向天空尋找答案,但今天的航天人已經在向更深處的宇宙進行探索了。
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之下,也許在不遠的将來,普通人的星際旅行将不再隻是電影中的情節。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