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蘋果汽車什麼時候才能與大家見面呢?我想這個問題一定一直困擾着庫克。蘋果作為網際網路頭部公司,早在2014年就啟動了一個代号為“Titan”的大型電動汽車項目開始進軍造車這條賽道。如今7年時間過去了,期間負責人跳槽、項目停滞,但是蘋果并沒有放棄造車項目,隻不過一直難産,直到今天蘋果原型車仍沒釋出。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事情在最近似乎發生了改變。日前,有媒體曝光了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有望在明年9月份問世。據媒體報道,蘋果按照 iPhone 備料催貨慣例,近期正在向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台灣汽車零元件廠提出備貨要求并将相關業内企業列入了首批供應鍊。

對于媒體曝光的資訊,蘋果公司一部分位于中國台灣省的一些關鍵供應鍊透露,“蘋果首款原型車目前已經有幾十輛正在美國加州秘密測試當中,根據訂單的要求,預計蘋果汽車将在9月份釋出”。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事實上,圍繞在蘋果汽車的争議自項目開始前就從沒停歇,不過由于蘋果對其智能網聯汽車的進度始終秘而不宣,是以外界對蘋果汽車推出的時間都隻靠預測。據了解,按照預期,蘋果至少要到 2023 年才會推出 Apple Car,此次蘋果被曝光提前推出Apple Car原型車也可以看出蘋果确實急了。

雖然也有人對于這次供應商曝光的資訊表示懷疑,但是據經濟日報報道,目前被列入蘋果供應鍊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正在加快出貨節奏,例如和大位于嘉義大埔美園區的新廠,正在加速 AI 智能化産線布建,明年第 2 季将新增六條産線投産。種種迹象表明,蘋果汽車這一次不再是“狼來了”,而是真的要與大家見面了。

蘋果急了!

對于蘋果汽車為何一直難産,我想主要的原因還是蘋果想複制蘋果手機,推出一款颠覆市場的汽車。雖然汽車已經發展了100多年,但從基本形态上,無論是傳統的汽車發明者奔馳還是造車新勢力特斯拉、蔚來甚至是小米汽車,它們目前所推出的新産品依然沒有脫離“車”的範疇。目前大多數車企在做的改變都隻是在現有電動汽車的基礎上實作更高的智能化,讓車可以實作“智能互動、自動駕駛、遠端操控”等操作而已。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然而蘋果汽車要做的不僅僅是這些。對于蘋果來說,隻是成為特斯拉2.0,那它肯定是不滿足的,就如當初取代諾基亞一樣,是以它一直想要做的就是颠覆整個汽車形态。事實上,雖然從2014年成立至今的蘋果還沒釋出一款新車,但是它一直在為颠覆汽車形态做了大量的技術儲備。據了解,從2017年至今蘋果已經申請了近百項汽車專利,其中涵蓋了自動駕駛、電動汽車、車内軟體、車身、安全保障等汽車的方方面面。例如在2018年的時候,蘋果公司就釋出了一份名為《十年專利:蘋果為下一代自動駕駛汽車展示令人難以置信的VR體驗系統》的報告。在該報告中,蘋果就申請了“增強虛拟顯示技術”、“沉浸式虛拟顯示技術”、“增強的虛拟儀器技術”等VR相關專利。

根據上述專利公布的資訊來看,在 VR 技術加持下,人們除了可以在汽車駕駛時工作、閱讀、甚至遠端開會外,還可以通過調整虛拟環境來減輕暈車。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5月份,蘋果還申請了一項名為“隐藏式使用者界面”的專利。基于該專利,蘋果汽車可以将所有的觸控界面都隐藏起來,甚至利用新技術可以讓其變為“透明”,隻有當使用者接觸到界面時,那些“透明的材料”才會亮起,變成可操作的觸控螢幕。此外,讓車内一些隐藏的攝像頭還可以将車輛資訊投影在駕駛室内,讓駕駛員第一時間了解到最為詳細的資訊。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除了這些專利之外,蘋果還把目光放在了安全帶上,以求擴充安全帶的使用功能。在蘋果的預想裡,使用者可以在安全帶上定義不同的功能按鍵,通過點按、滑動的方式調整車輛的音量、接聽電話甚至詢問Siri等功能。與此同時,像車道偏移問題,振動可以通過安全帶傳遞到使用者的胸部,以求提高行車的安全性。

類似的專利,蘋果在過去幾年裡申請了很多。可以看出,蘋果為颠覆汽車做了大量的準備。從蘋果公布的諸多專利所展現的效果來看,一旦這些技術落地也充滿了想象力,然而這些都不是簡單能落地的技術。由于汽車不同于電子産品,它在安全性、穩定性都有着極高的要求,是以導緻了蘋果汽車的很多技術沒有辦法迅速落地,我想着這也是蘋果汽車這麼多年一直難産的重要原因。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此次蘋果被曝光要在2022年釋出首款原型車是否意味着經過多年的研發,相關的專利技術已經具備落地的能力呢?并不見得。此次蘋果之是以要提前釋出原型車主要的原因是市場發生了極大改變。

在這一年裡,蘋果曾經有機會投資的特斯拉不僅了成為世界首個突破萬億市值的車企,它所推出的Model 3、Model Y兩款車型目前正在全世界熱銷。此外,在美國市場裡,作為新興車企的Rivian今年11月份上市,不僅獲得巨額的訂單,其市值也一度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風頭一時無兩。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而在中國市場,早早就進入新能源市場的“蔚小理”三者銷量紛紛突破新高,而此前一直聲稱自己不會造車的百度、360與小米等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也食言親自下場造車。而除了新興造車勢力以外,像豐田、本田、寶馬以及奔馳等傳統巨頭今年以來都紛紛表示All in新能源賽道。值得一提的,還有谷歌、英特爾以及華為等科技公司在旁虎視眈眈,至于最後是否下場造車,目前仍是未知數。綜上,時下新能源市場已經不再是蘋果公司在2014年剛下場造車時的野蠻生長期,而是一個白熱化競争的市場,如果蘋果的新車依然跳票2023年或者2024年,雖然最後不至于喝不上湯,但能得到多少的市場佔有率就要打個問号了,這對于志在新能源市場有所作為的蘋果來說,明顯不是它的初衷。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蘋果這次之是以提前釋出原型車,主要是不想缺席新能源這條逐漸擁擠的賽道。而且就算現在蘋果的原型車還沒達到它的要求,以蘋果在市場的号召力,想先隻要蘋果汽車産品力不差就都能獲得不少消費者的追捧。畢竟錯了時機,市場沒了,再好的産品也于事無補,何不如先把車造出來,占據了一部分市場後再想颠覆的事情。

誰将為蘋果代工?

随着蘋果首款原型車亮相的時間逐漸臨近,誰将為蘋果汽車代工成為大家最想要知道的答案。事實上,蘋果汽車自造車開始就與不少傳統車企傳出合作的新聞,不過很多傳統車企最後都因主動權問題與蘋果失之交臂。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而今年以來,現代汽車是與蘋果公司走得最近的一家車企。早在年初的時候就有傳聞現代汽車将會為蘋果汽車代工,隻不過遭到了現代汽車的拒絕。至于原因,與其他傳統車企一樣,現代汽車擔心蘋果會稀釋現代品牌的自我價值,讓其成為一家代工廠。而在8月中旬,有媒體曾報道蘋果與現代汽車達成了36億美元的代工協定,但截止到目前該消息仍沒有得到确認。如無意外,現代汽車代工蘋果汽車也可能不了了之了。

事實上,其他車企就算有意與蘋果達成代工協定,目的也不簡單,明顯是想從蘋果身上擷取自己想要的軟體和科技技術,而蘋果則想從傳統車企當中得到整車制造的技術。毫無疑問,大家目的也不明确,都在互相防着對方,是以最後沒有傳統車企願意為蘋果代工也是情理之中。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既然截止到目前都沒有傳統車企願意為蘋果汽車代工,那麼隻剩下與蘋果合作多年的富士康了,而且從此前供應商曝光的資訊來看,目前台灣省已經有不少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獲得蘋果的巨額訂單。種種迹象表明,富士康代工蘋果汽車已經是闆上釘釘。

最為重要是,富士康與蘋果合作多年,一直扮演的都是代工的角色,忠誠度久經考驗,熟悉彼此的脾氣性格。此外,富士康也為做工做好了準備。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早在2020年的鴻海科技日活動上,富士康就釋出了名為MIH EV軟硬體開放平台,該平台能橫跨多個級别,支援前驅、後驅和四驅車型,并且能提供豐富的動力總成。值得一提的是,MIH開放平台被定義為電動汽車軟硬體開放平台,将允許汽車制造商在平台上設計電動汽車大型部件,然後由富士康來制作。而在今年的鴻海科技日上,富士康與裕隆汽車集團聯合成立了合資純電動汽車品牌Foxtron,并基于MIH平台上釋出了Model C、Model E、Model T三款不同定位的車型。對于富士康此次的動作,也被外界解讀為向蘋果展示自己的實力。

被後輩們逼急了,蘋果造車甘于平庸?

根據目前富士康所公布的MIH軟硬體平台的資訊來看,雖然相比于傳統車企,它的電氣化、智能化相對來說都有着不錯的提升,但是富士康畢竟在此前之前沒有太多的造車經驗,匆忙推出的MiH開放平台表現是否如宣傳中的出色仍有待考證。進一步來說,MIH開放平台的電氣化、智能化水準目前來看是不如“蔚小理”所拿出來的最新平台的。如果蘋果最後選擇富士康作為代工,最後造出來的車可能與蘋果中“颠覆汽車市場的産品”相去甚遠的。不過就像前文所說的,蘋果已經等不起了,而且市場也不一定會一直等蘋果。目前蘋果最迫切的就是要把車推出來,至于誰代工,是否可以颠覆市場,這些都可以留到最後才解決。

總結:從2014年開始,蘋果就開始了造車項目,如今7年時間過去了,連一台原型車都還沒釋出的蘋果其實是挺讓人失望的。不過誰叫它是蘋果呢?隻要它還在堅持造車項目,我想大家都會期待蘋果汽車到來的那一天。

蘋果想颠覆汽車的想法很美好,然而時間是不等人的。随着蘋果汽車亮相的時間臨近,蘋果到時釋出的是一款沒有“蘋果”味的汽車,你還會追捧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