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大大小小的戰争使得百姓的家園變得滿目瘡痍,落後的發展和腐朽的制度,使得百姓的生活亦是苦不堪言。為了推翻這腐朽的制度,為了國家美好的未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革命隊伍中來,這其中有勞工階級,有平民百姓,不分老幼,甚至還有十幾歲大小的孩子。而對于這些十幾歲便參軍入伍的孩子,也有一個親切的稱呼,那就是紅小鬼。在戰場上,敵人并不會因為年齡的大小和身份的高低而手下留情,隻有弱肉強食和你死我亡。是以在那個時代,許多正值青春年少、前途大好的将士不幸戰死在了沙場上,這其中就有我們要講的革命英雄陳海松。

說起林總我們想必都不陌生,我們也都知道林總在23歲時就已經成為一軍之長,這也是他能成為開國元帥的資曆與實力。或許我們一度以為林總就是最年輕的軍級将領,其實不然,最年輕就當上軍級将領的是20歲的陳海松,時任紅九軍政委。但是令人惋惜的是,英雄早逝,年僅23歲便在一場戰鬥中英勇犧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最年輕的軍級将領陳海松吧!
陳海松小時候雖然上過幾年私塾,但是他向來在課堂裡坐不住,常常帶領着周圍四鄰的孩子上竄下跳,異常活潑。後來,紅軍的到來改變了全村被壓迫被剝削的局面,也改變了陳海松一生的命運。紅軍幫助百姓打倒了地主豪紳,還給百姓分了田地,如此英勇的行為也在陳海松的心上落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不僅主動擔任童子團的隊長,幫助紅軍更好的進行革命事業,在他再長大一些後,更是不顧家人的阻攔跑去參軍。
用俗話說,陳海松就是天生帶兵打仗的料子。16歲參軍後,陳海松先在許世友手下做一個普通的勤務兵,後來他憑借着天生的機敏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一步步被提拔,僅僅三年就做到了團政委。不過在成為團政委後他遇到了一些挫折,那時随着肅反運動的發起,陳海松被指認為改組派險些丢了性命,在團長的努力下保了他一命,不過又降職成為了一個勤務兵。
但是随後在反三路戰鬥中,陳海松帶領着部隊,打出了以少勝多的戰績,使得組織恢複了他的職位。戰場上的陳海松猶如神兵天降,總是能在一個個險境中尋得破解之法,小小年紀的他已然成為了隊伍裡的主心骨。在帶領着部隊奪得一個個佳績後,他再一次得到晉升,從一團政委到一師政委,這時他也遇見了之前的上級許世友。
時任師長的許世友對于陳海松的進步也十分驚訝,但是和他共事過一段時間後就了然了,在戰場上的陳海松每每身先士卒,完全是不顧生死的帶領部隊往前沖,即使身受重傷也不停歇,直至戰鬥結束。有一次戰鬥結束後,陳海松的腿已經紅腫不堪,裡面還殘留着一些彈片,所有人都十分震撼他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對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憑着這股沖勁和驕人的戰績,年僅20歲的陳海松就成為了一軍政委,也是最年輕的軍級将領,而這時許世友剛升為副軍長,算是陳海松的下屬。
刀槍無眼,戰場無情,在紅九軍和其他軍團整編為西路軍時,遭到了敵人的猛烈圍剿。為了保護大部隊安全撤離,陳海松帶了一支小隊正面迎擊數倍于己的敵人,奈何雙方實力懸殊太大,陳海松最終沒能從戰場上走下來,這一年他不過才23歲。
人們也常歎息說,如果陳海松沒有犧牲,建國後,不是元帥也是大将了。23歲,原本正值青春年少,他卻為了革命大業早早離我們而去了。雖然陳海松将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是他曾經的事迹,将永遠被曆史銘記,被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