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王 倚

權 天

天 而

授 為

在研究古代玉器的過程中,常常會見到一些玉器上帶有連續性和規律性的裝飾“花邊”,而也常帶有脊狀凸棱。抽象的組合,精心的設置,這些“花邊”和凸棱,學者們稱之爲鉏牙及棱脊,它們給玉器增添了美感的同時,也爲玉器增添了許多神秘感,令人肅然起敬。兩者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起源及內涵也值得探究。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金沙遺址出土 玉鉞

鉏牙

“鉏”音[chú],爲“鋤”的異體字,“鉏牙”原意即“鋤牙”,爲鑿狀門齒,引申爲齒形裝飾。遠者如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周禮注》中說:“有鉏牙之飾于琰側 ,先言牙璋有紋飾也。”近者如清末經學家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解釋到:“鉏牙,謂就其剡處刻之,若鋸齒然,不平正”;清末金石學家吳大澂在《古玉圖考》中稱:“二璋(牙璋、中璋)皆有鉏牙之飾于琰側。今得是器,可以證康成鉏牙之說。”顯然,“鉏牙”之稱古籍有之。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牛梁河遺址出土 勾雲形器

早在新石器時代便已有了帶有鉏牙的玉器。淩家灘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其他玉器文化圈均有發現,且這一時期的鉏牙較爲簡單。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二裡頭遺址出土 玉牙璋

進入商代以後,玉器的鉏牙形制逐漸複雜化,其中有的繼承了新石器時代的形制,有的則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了發展變化。如商代早期的玉刀,其兩端的鉏牙與龍山文化晚期玉璋以及商早期玉璜的鉏牙亦有共同之處。這件商早期玉刀左右兩側各有一介字結構式鉏牙,即大鉏牙上面按左右對稱圖形雕有四隻小鉏牙,是以可視作鉏牙的組合形狀。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盤龍城遺址出土 玉刀

玉器鉏牙的發展演變還表現在鉏牙的缺口上。一開始是小v字形缺口,後來發展爲平行四邊形缺口。這種帶有小缺口的鉏牙,給殷商玉器增添了美感和莊重感。不僅如此,商周時期玉器的鉏牙終于發展到了由镂雕而成的戟齒形狀,從而將玉器的鉏牙推向更高階段。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 玉柄形器

古代玉器的鉏牙,形制多種多樣。不僅有Π字形,M字形,Γ字形,甚至還有ΓΠ組合字形;不僅有漢語標點符號中的“{ ”形,“[”形,也有“{、[ ”組合型,即漢字中的“介字結構”。當然,還有許多種難以一言以蔽之的鉏牙類型。這些鉏牙類型的名稱,迄今尚未統一。這些鉏牙,經過由簡單到複雜,由初級到高的發展過程,到了商周之後,已經發展到極緻。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婦好墓出土 玉魚

棱脊

棱脊,是指圓雕玉器上沿垂直于玉器表面而凸起的棱飾,而不是簡單的脊狀突出物。“棱脊”和“鉏牙”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獨立概念。棱脊是由鉏牙發展而來的,是鉏牙發展的高級階段。就某種意義上講,棱脊是圓雕玉器上類似鉏牙及其變化形式的棱飾。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婦好墓出土 圓雕玉龍

玉器的棱脊比青銅器棱脊出現得晚,通常認爲,玉器上的棱脊是仿商周青銅器的。如果說青銅器的棱脊一開始隻是爲了掩飾範線之用,那麽玉器的棱脊則完全是爲了裝飾美化。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四羊方尊

婦好墓出土的青玉簋,是迄今發現的最早帶有棱脊的玉容器。其棱脊上的鉏牙並非簡單模仿青銅器,而是有所創新,別具一格。這件青玉簋帶給我們十分重要的資訊:商代玉雕工藝不僅出現了大型的容器類玉器,而且其風格與同時代青銅容器一緻,既有幾何形紋飾,又四面帶有棱脊。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婦好墓出土 青玉簋

西周與東周時期,出現了不少帶有棱脊的玉容器,往往作爲祭祀用的專用器皿陳設于廟堂中。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虢國墓地出土 玉鉞

鉏牙和棱脊的內涵

關于鉏牙和棱脊的內涵研究方面,主要有兩種論述,其一是張明華先生的“喻鳥示天”說,其二是顧問先生和張松林先生的“北鬥崇拜”說。但有一點是比較一緻的,即與宗教、祭祀有關。

“喻鳥示天”說

楚戈先生根據青銅器上不少棱脊的陰刻或镂空的凹缺形似甲骨文“氏(示)”字,而徐複觀先生“氏”是族長權杖一說,認爲“商周時代的動物紋之結構中,古器棱脊上大量的采用‘示’形符號,是有其社會和宗教上的含義的”。林巳奈夫先生通過始自龍山文化綿延到春秋時期的、被稱爲有鉏牙的玉器的梳理,提出了與楚戈所述意義相近的觀點:“附飾鉏牙的玉器,是令人或神知道、是可以依憑之物,而絕不僅僅是(普通的、簡單意義上的)雕刻罷了,而是將‘氣’充實于器物內的神之宿體;一旦神降臨的話,相信正具有將神之靈力愈發昂揚起來的功能者。……在龍山文化晚期王的時代,被確立爲鉏牙——使玉器成爲適合于祭祀之具的資格之裝備。”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河南安陽劉家莊出土 玉鳥

“氏”、“氣”之說都有一定的依據,但張明華先生更傾向于喻鳥示天。張明華先生研究了大量的青銅器和玉器,特別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和玉器之後指出,文物界常說的介字形紋飾,包括介字形結構的鉏牙,與魚尾紋和鳥尾紋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而後者反映了良諸神人羽冠造型的演變與昭示。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反山12號墓出土 神人獸面神徽

如果從形狀上分析,平緩的、起伏不大的鋸齒形鉏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至龍山文化時期,在玉器上已經是屢見不鮮的形式。然而,更原始的資料似乎可以追溯到紅山文化時期。紅山文化玉器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習慣使用具象與抽象結合的藝術風格表達其思想內容。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淩家灘遺址出土 玉璜

紅山文化的雙首鸮形佩曾引起張明華先生的關注,這件玉佩造型奇特,外輪廓似一勾雲形,兩端各爲鸮首,頭頂介字形,鈎喙圓眼,連體中空,兩邊連結部分磨出平行的凹凸。值得注意的是鸮體外側翅膀的位置,竟用與羽毛形狀毫不相幹的三角形附飾表示。若果判斷無誤,那麽紅山先民采用抽象的鋸齒形以表達鳥身上的翅膀,已經爲實現由具象鳥形向抽象的轉換甚至代替,發明了以後盛極一時的形式和符號。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雙首鸮形佩局部線稿

羽、鳥相通、崇鳥又是中國先民曆史悠久的一大文化現象,其中最原始、最重要的就是示天。天是十分神秘的,它是令人仰望、神往、恐懼的沖突體。鳥飛天空,與天有關,鳥馱日(“日中有踆鳥,月中有蟾蜍。”高誘注:“踆,猶尊也,謂三足鳥。”)。顯然,反應在文物上的抽象、寫實型鳥紋都與天有關。是以,青銅器、玉器上的棱脊和玉器上的鉏牙都是喻鳥示天,這類器物均有通天功能,理所當然地成爲了特權階層獨享的、與天相通的祭器和象征。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上郭墓地55號墓出土 鳥形玉璜

“北鬥崇拜”說

顧問和張松林二位先生研究的結果認爲,介字形結構的紋飾,包括直接或間接含有介字形結構的鉏牙,暗含著古代天文學中北鬥星中的天冠、天中諸星,反映了古人對北鬥星的崇拜。他們認爲,玉器的棱脊和鉏牙實際上是“天蓋”或“介”字形天冠或羽冠(一般是多重的)。這些鉏牙的數目如果爲奇數, 則中間一個鉏牙表示“介”字形天冠、羽冠或“天蓋” 之頂端, 如果爲偶數, 則中間兩個鉏牙的間隔表示天頂, 其多略顯弧內凹, 與“璇玑”幽深的說法正合其實。中分天蓋及“介”字形天蓋這兩種表示模式是並列的。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河南安陽小屯出土 玉鉞

例如,二裏頭玉戚的主要特征及內涵顯然與龍山時代的一些玉戚有關, 因而龍山時代有關的玉戚鉏牙的內涵應等同于二裏頭玉戚, 又二裏頭玉戚本質上均屬于“圭”之層次(《佚周書·世俘解》及《尚書·顧命》等中,“圭”的層次高于“钺”, 這是層次的細化, 類似極星與北鬥、北鬥主星與次星之別, 也是各類禮器趨向高度符號化的一種表現) , 是以其之鉏牙的內涵應與玉戚相同。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二裡頭遺址出土 玉戚

龍山時代數量衆多的北鬥神像均多有“介”字形冠, 這類冠本質上顯然可以視爲含有“天蓋” 或“圭”的意義, 而二裏頭玉戚中有的鉏牙恰恰與這類“介”字形冠非常一緻。如此則二裏頭有的玉戚的簡單或不是特別明顯的鉏牙的內涵自然也就不太可能有其它含義了。其實, 在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石峽文化等之中有的玉璇玑上,“介”字形天蓋或冠雖然大部分表現形式較爲複雜, 但是有時其表現得也特別簡單, 甚而還出現僅用一個鉏牙表示的例子 。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劉家店子1號墓出土 玉璇璣

而在中國早期的美術圖案中,天蓋往往是與天文學、宗教學中的北鬥(神)或極星(神)相關聯的。有些玉戚的兩側,不是飾鉏牙,而是徑直刻劃著北鬥神像,像這類一組兩個的神像或可視爲《拾遺記》中所載的“ 雌雄北鬥神”或鬥神與祖,黎城斧戚上的兩神造型可以充分說明這一觀點:黎城戚兩側的北鬥神像, 面向相倒, 這是特別需要注意的。這類神面方向相倒, 可能反映了陰陽的概念,另一方面,似乎是說明此神是在天地界之中來來往往的,類似所謂太一下行八宮又歸于中宮。鄧淑萍在《晉、陝出土東夷系玉器的啓示》一文中所引用的蘆山卯玉棕上代表神面的四對雙目也是遞次相倒的。

王權天授 倚天而為

黎城縣出土 玉戚

“喻鳥示天”說和“北鬥崇拜”說,其立論雖有差異,但其實質也有共同之點,即兩者都表示“王權天授”。而關于棱脊和鉏牙的內涵,值得進一步探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