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下一步:算力網絡建構是方向 武漢将成核心節點

資料在井噴、資料的價值在井噴,資料背後的驅動引擎算力正面臨巨量需求。

從5G到人工智能到元宇宙,技術概念的創新日新月異,而要真正落地,則離不開更多的大資料支援以及算力能力的不斷提升。

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導、多模态人工智能産業聯盟秘書長王金橋認為,現在的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典型表現是,随着人工智能的資料越來越多,模型的參數量越來越大。

王金橋提到了2020年6月OpenAI公開的GPT-3模型。他認為,這一模型具有單模型多任務的能力,這開啟了人工智能從專用智能走向通用智能的新開始。當然這一新模式會帶來更大的挑戰,因為要訓練這樣的模型,要依賴于很大的算力支撐。

人工智能“大模型+大資料+大算力”發展的新形勢正在對我國的人工智能産業提出新的需求。在我國,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經過近兩年的快速發展,已經被納入全國各大城市的重點布局和規劃中。

而下一步,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不再隻是獨立的系統,而要走向互相聯接,更好地彙聚和共享算力、資料、算法資源,更好地滿足我國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新形勢和新需求。

大算力加速科研創新

兩大聯盟成立

資料價值的充分發揮離不開對算力的需求,如今海量資料正在成為新的生産要素之一,數字化轉型風頭正勁,也催生了巨大的算力需求。

尤其在人工智能行業,技術的持續發展下,對大模型、深度學習探索逐漸深入,以鵬程.盤古為代表的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開始賦能各行各業,使得行業對算力的需求持續攀升;與此同時,在今年以來國家“雙碳”目标下,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同樣需要統籌建設和提升使用率,進一步減排降耗。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網絡化發展成為新的發展趨勢,算力、大模型、資料集、行業應用等人工智能要素流動共享,成為應對新需求的重要途徑。也就是說,未來各個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在逐漸發展完善後,也将從一個個獨立系統,逐漸互相聯接,組成一張功能強大的算力網絡。

5月31日,全國首個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上線投運,開創了“一中心四平台”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設的“武漢模式”;也讓業界見證了5個月快速上線,投運即飽和營運的“武漢速度”。

在12月18日舉行的2021東湖國際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上,依托于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在過去半年的成績,武漢昇騰人工智能生态創新中心、智能遙感開源生态聯盟、多模态人工智能産業聯盟、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組織成立。

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下一步:算力網絡建構是方向 武漢将成核心節點

智能遙感開源生态聯盟成立

同時,湖北人工智能人才發展加速計劃釋出,依托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将進一步帶動科研創新,通過科研創新加速孵化行業應用創新,進而彙聚更多企業、機構群組織,形成産業聚合發展,同時吸引和培育高品質AI人才,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産業高品質發展。

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武漢答案

建立半年以來,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經交出一份優秀成績單。

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在2021東湖國際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上介紹道,在科技部的指導下,武漢率先實作了“一中心四平台”的人工智能計算能力的建設模式,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中心四平台”從武漢走向全國,成為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中國模式,加速了相關行業的智能化更新。

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下一步:算力網絡建構是方向 武漢将成核心節點

此外,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籌運後,在科研創新、應用孵化、産業聚集和人才培養等各方面都取得一系列成果,依托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充沛算力,中科院自動化所訓練出全球首個三模态大模型紫東.太初。

目前,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一期建設規模為100 PFLOPS(以FP16精度計,1 PFLOPS即每秒千萬億次)AI算力,并即将完成擴容100 PFLOPS,以滿足當地AI算力需求。

在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帶動下,湖北的人工智能産業蓬勃發展,行業智能化全面進入快車道。目前,中科院自動化所、武漢大學等多家高校院所和100+企業與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項目合作已經展開,是國内首個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半年來,武漢模式、武漢速度和武漢架構也有了全新的發展,正在打造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中國樣闆。

近日,科技部在武漢組織召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工作推進座談會”上,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将以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為試點完善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台建設。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重點布局和規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一體化大資料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汪濤認為,未來各地的算力基礎設施将連接配接成網,形成全國一體化的多樣性算力網絡,實作算力、資料與生态的共享,這也将成為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關鍵方向。

建構多樣性算力網絡

創新人工智能産業發展新模式

九省通衢的武漢,在未來互相連接配接的算力網絡建構中,也有望成為核心節點。

在我國,經過近兩年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納入全國各大城市的重點布局和規劃中,深圳、武漢、西安、成都等城市均已建成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并投入營運。

目前,國内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設還是以政府主導,各地政府在統籌規劃和投資推動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高品質建設的過程中,立足自主技術路線創新發展,來加快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同時,各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啟動建設同期,政府即開始充分考慮如何有效營運,通過指定的營運公司成立人工智能生态創新中心,開展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算力和生态營運,提供公共算力服務、應用創新孵化服務、産業聚合發展服務、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服務,以此來充分釋放算力價值,實作商業的小循環和産業的大循環。

不過,一方面,随着5G、人工智能、雲計算、大資料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行業應用的多樣性也帶來資料和算力的多樣性需求。另一方面,我國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痛點,正在對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提出新的需求。

在2021東湖國際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上,昇騰計算業務總裁許映童提到,基礎薄弱、算力昂貴、資料封閉和專業度高是人工智能産業面臨的問題,“我們的單體機損中心規模最大是1億,整個的規模還是有限的,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就要)實作多個城市的網絡聯網。”他同時表示,核心是要把人工智能的計算中心到行業的計算中心,以及行業應用整個路徑打通。

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不滿足于隻作為獨立的系統,而是要逐漸走向互相聯接的算力網絡,将各地分布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節點聯接起來,構成感覺、配置設定、排程人工智能算力的網絡,更好地彙聚和共享算力、資料、算法資源,更好地滿足我國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新形勢和新需求。

許映童期待,“假以時日,我們可以想象,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訓練出的大模型、開發的應用,通過算力網絡能夠很快被應用到大灣區的城市營運管理中,實作區域協同、産業互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