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至到!和孩子一起感受美食和文化的魅力

今日冬至,大家都吃餃子了嗎?過了冬至,氣溫會越來越冷,我們也需要儲備更多的能量過冬啦!

冬至到!和孩子一起感受美食和文化的魅力

冬至大如年

俗話說“冬至大過年”,如何讓孩子快速融入冬至氛圍,感受冬至背後的文化呢?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這些事情。

冬至那些事兒

冬至,俗稱“長至節”、“冬節”等。冬至是一個寒冷的節氣,也是24節氣中最早定下的節氣。“冬至”的“至”是達到了極點,陰至而陽,一年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夜最長,晝最短。

冬至到!和孩子一起感受美食和文化的魅力

冬至意味着蓄意勃發,古人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是以冬至半月是很喜慶的節日,慶祝方式多樣,包括但不限于祭祀、賀禮、飲食等。至今民間仍然廣泛流傳着“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吃什麼?

地大物博的祖國,各地過冬至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北方大部分地區吃餃子、南方有些地方習慣吃湯圓,飲食各異。

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流行在冬至這一天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寓意防寒保暖。古人認為冬季耳朵容易受凍,餃子長相類似耳朵,吃餃子可以防止耳朵受凍。

冬至到!和孩子一起感受美食和文化的魅力

湯圓

在江南地區,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

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

事實上,在江南地區,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進補,所吃的正是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

冬至到!和孩子一起感受美食和文化的魅力

蘿蔔

民間有言:“冬至蘿蔔夏至姜,适時進食無病痛。”又說:“冬季蘿蔔賽過小人參。”

在冬至夜,正适合炖上一鍋熱乎乎的蘿蔔排骨湯,一家人團團圓圓,過這個曆史悠久的“亞歲”節。

冬至和孩子一起做什麼?

畫九九消寒圖

一些書籍記載了明代民間,從“畫九”而來的風雅習俗:冬至後,貼梅花一枝于窗間,婦人早起梳妝時,每天以胭脂輕點一圈,八十一圈既足,梅枝映在窗前變作杏花,即春暖回。

冬至到!和孩子一起感受美食和文化的魅力

數千年的農耕生活,我們的先民與天地萬物、四時寒暑消磨出多少溫存,多少詩意。通過畫畫讓孩子了解九九背後的節氣故事。

給孩子講冬至故事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

緣何有這種食俗呢?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适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

冬至到!和孩子一起感受美食和文化的魅力

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到!和孩子一起感受美食和文化的魅力

一起念冬至兒歌

《冬至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楊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到》

冬至到,冬至到

南馄饨,北方餃

暧暧和和吃一碗

保你耳朵凍不掉

敬祖宗,把墓掃;

會親訪友拜老師

平安幸福樂陶陶

這一夜,最長了

甜甜蜜蜜睡一覺

明天太陽會更好

冬至過後,要更加注意防寒保暖,給孩子做好準備,讓他們健康、快樂地度過嚴寒的冬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