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華曆史上,秦始皇的地位不言而喻,在疆土上,他一統七國,南征百越,北拒匈奴。在文化上,秦始皇統一文字和度量衡,讓中華民族從此血脈相連,密不可分。在政治體制上,秦始皇全面施行郡縣制,讓中國從奴隸社會變成了封建社會,對中國曆史影響極大。是以,秦始皇也被譽為“始皇帝”。

秦始皇給後世留下的“遺産”,不僅僅是他所确定的文化統一和封建制度,還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長城。毛主席曾有詩雲: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在大多數人心中,長城是無比雄偉,是以很多“好漢”都要登上長城,以抒胸懷。殊不知,在2000多年前,長城曾給民族帶來無限的悲涼。70萬勞苦群眾,以血肉之軀,鑄成萬裡長城,如今人們隻看到雄偉壯闊的世界奇迹,卻很少會想起它下面的累累白骨。然而,秦始皇富有天下,秦朝鐵騎所向披靡,他為何要一定要修築一個防守性質的長城呢?
有人說,秦始皇修長城,目的很明确,就是為了防禦匈奴。其實,秦始皇時期,秦朝對匈奴還不是防禦的姿态,而是進攻的姿态。賈誼在《過秦論》上寫道: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既然秦始皇把匈奴打的一路北逃,不敢南下而牧馬,那應該是匈奴人修城牆保護自己呀,為何秦始皇倒修起了長城,給自己北擊匈奴設立屏障呢?
這個困惑,史學家司馬遷有他的思考。秦始皇建立巍巍秦朝之後,并沒有讓自己沉浸在喜悅之中,反而更是憂心忡忡。秦始皇想把秦朝的基業傳至千秋萬代,但面臨兩個大難題,第一是人的生命是有盡頭的,第二是敵人始終存在。是以,為了克服這兩個問題,秦始皇一方面焚書坑儒,收天下兵器鑄造十二尊金人,已達到削弱天下百姓的目的,另一方面,秦始皇開始不斷尋找長生不老的辦法,想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是以,秦始皇中用了許多奇人異士,其中包括徐福、盧生等人。
徐福不用多說,他帶着童男童女東渡日本,秦始皇苦苦等待,卻再也沒有等到徐福的歸來。而盧生則不同,盧生被秦始皇委以重任,以尋找長生不老之法,但多次無功而返。為了避免被秦始皇圍問罪,有一次盧生回來,給了秦始皇名叫《錄圖書》的書籍,這本書雖然不能讓秦始皇長生不老,但卻預言着秦朝的國運,勉強向秦始皇交了差。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這樣一句話:
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盧生使入海還,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遣将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匈奴。
也就是說,秦始皇拿到《錄圖書》後,認為這是一本谶書,因為他在書裡看到了“亡秦者胡也”這5個字,而在秦始皇的直接印象中,“胡”就是匈奴。是以,秦始皇先派蒙恬攻打匈奴,匈奴慘敗之後,為了避免“胡人”踏入中原,秦始皇于是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修築萬裡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哪怕累死萬千工匠和民夫,也在所不惜。是以,有學者認為,秦始皇之是以會興師動衆修建萬裡長城,其實是因為那5個字的預言。
但秦始皇不知,“亡秦者胡也”這5個字,實際上不是指匈奴,而是指自己的小兒子胡亥,萬裡長城攔住了胡人,卻沒能阻止秦朝滅亡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