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所不知道的古籍與古書畫修複技藝背後的“秘密”

古籍與古書畫修複不是大家想象得那樣:隻是簡單得修修補補,收工了事~在諸多工作程式開展之前,往往都需要對古籍與古書畫進行研究,了解其背後的各項資料,再根據相關資料出具修複方案,通過最終評審後,方才可進行修複。下面以染色方法為例,來簡單說說古籍與古書畫修複技藝背後的“秘密”。

你所不知道的古籍與古書畫修複技藝背後的“秘密”

在傳統中國畫中,顔色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礦物質顔色,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石色”,另一類是植物質顔色,也即“水色”。礦物質顔色有石青、石綠、朱砂、石黃、雄黃、蛤粉等;植物質顔色如藤黃、花青、胭脂、曙紅等。在古書畫修複的全色和染色工序時都需要用到這些顔料。

修複古籍所需要的染料以植物色為主,橡碗子、栀子、槐米、紅茶、藤黃、赭石、花青和墨都可作為染紙染料,其中橡碗子為較常見的染色顔料。以橡碗子、紅茶、栀子、槐米這幾種植物染料染色進行比較,橡碗子染紙的耐熱老化顔色穩定性較好。用橡碗子煮制染色水時,需大火煮開橡碗子,後改小火煮不小于3小時。顔色濃淡可以調整橡碗子和水的比例,不要試圖在煮好的染色水加水調整濃淡。

你所不知道的古籍與古書畫修複技藝背後的“秘密”

栀子

傳統的染色方法主要有刷染、浸染、拉染等。古籍修複多用浸染、拉染的方法,而古書畫修複染紙多以刷染的方法。

刷染

首先,用排筆先将調和的顔色刷在案子上,鋪上宣紙,然後蘸染色水往宣紙上刷,刷時用力應均勻,幹濕要合适,然後用棕刷刷上第二層宣紙,蘸染色水再往宣紙上刷,以同樣程式以此類推染紙,一般一次染十張左右,染完最後一張後要翻身棕刷刷平,其目的使顔色沉澱均勻。随後将染好的紙用晾杆挑起,放置于晾紙架上。晾幹後,取下備用。刷染适用于染色較少的用紙,且染色比較均勻。

你所不知道的古籍與古書畫修複技藝背後的“秘密”

浸染

将煮好的染色水倒進水槽,将10張左右紙張置入水槽撫平,用小碗舀染色水倒在紙上,倒水要均勻,待紙浸透後,取出,将多餘的染色水控出。搭在晾紙架上晾幹。晾幹後,揭開備用。浸染适用于染色較大量用紙,染色相對深淺有差。

你所不知道的古籍與古書畫修複技藝背後的“秘密”

拉染

将被染紙張端口處固定在一根杆上,将紙張從杆的這頭緩緩入色水池中,循序漸進将後續的紙張拉入池中,将染好的紙從池中拉出後晾幹備用。注意不要讓紙與池的邊緣觸碰,紙張拉起時要用力均勻。

内容摘自:王紅梅(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籍與古書畫修複技藝異同》,轉載出于分享目的,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閱讀推薦】

古籍脫酸什麼時候效果最好?

托裱技術的“托”,在檔案修複中的應用

澆紙法與抄紙法,中國兩種不同傳統造紙工藝有什麼差別?

紙質檔案酸化危害與去酸防治事不容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