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在公元前19世紀的埃及詛咒禱文和前14世紀的亞馬拿泥闆上,耶路撒冷(Jerusalem)就存在了。作為世界上最神聖的城市,它同時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教的聖地。耶路撒冷老城内的聖殿山和西牆,是猶太教最神聖的地方;圓頂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定為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地。聖墓教堂,被認為是耶稣複遇難、安葬、複活升入天堂的地方,在基督徒心中是無可比拟的聖地。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按曆史順序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依次出場,三教同出一源(古猶太教),而後傳承分道。三教同信一神,而後稱呼不同,猶太教稱為“雅威”,基督教稱為“耶和華”,伊斯蘭教稱為“安拉”。猶太教信奉上帝與其“選民”所定的《舊約》。基督教承認《舊約》的地位,但同樣信仰耶和華與耶稣定下的《新約》。伊斯蘭教則在承認上面兩約的基礎上,認為《古蘭經》是真主降示的最後,是最完備的經典。

一石三教

傳說上帝為考驗猶太人的始祖亞伯拉罕,讓他帶着自己的獨子以撒到摩利亞山上,到長17.7米,寬13.5米,高出地面1.2米的岩石上獻祭。忠誠的亞拉伯罕正要舉刀殺兒時,上帝派使者阻止了他,并命他以一隻公羊代替。這個故事在猶太教的曆史中極其重要,那塊岩石在猶太教中一直被視為"聖石"。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比猶太教晚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傳說,這塊石頭則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類始祖亞當誕生的地方。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都渴望向這塊石頭膜拜,但這塊"聖石"現在卻存放在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中,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宵"的踏腳石。

相傳先知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第9年,夜忽聞大天使伽百利來召,穆罕默德跟随他乘坐一匹飛馬,急飛耶路撒冷,踏着一塊巨石升入九重天,聆聽真主安拉的祝福和啟示,然後又于當天晚上飛回麥加。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耶路撒冷與猶太人

耶路撒冷取自兩個希伯來文"ir",意思是城市和"shalom",意思是和平,耶路撒冷展現着人類最崇高的渴望,即全人類的和平。最早的居民是公元前3000年來此定居的耶布斯人(閃米特人一支)。迦南地是連接配接埃及和西亞的紐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這裡還是古代文明的交彙之地。

希伯來人原居住在蘇美爾人的烏爾帝國附近,後遷移到迦南一帶生活。因饑荒投奔埃及,受西克索斯人建立的埃及王朝優待,生活了約四百年。西克索人被努比亞人暴動趕出埃及後,希伯來人地位下降,淪為埃及人的奴隸。公元前13世紀左右,希伯來領袖摩西站了出來,帶領族人回到“應許之地”迦南,獲得自由。傳回途中,希伯來人的民族意識加強,以一神思想為基礎确立猶太教。又過了200年,公元前11世紀,猶大支派中的大衛(就是聖經裡用手裡一塊石頭打死歌利亞的小孩)統一了以色列附近的小民族,建立了古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

約公元前965年,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用來自推羅的岩石和香柏在錫安山上建造了“第一聖殿”,它成為希伯來人祭祀的中心。四百年後,聖殿被毀,王國分裂為以色列和猶大兩個國度。北方的以色列被亞述征服,南方的猶大也難逃巴比倫人的刀鋒,城牆被拆除,聖殿被洗劫一空,大約一萬人淪為奴隸(大多數為士兵和工匠)。公元前586年,所羅門聖殿被一場大火夷為平地。還是波斯人“拔刀相助”,征服了新巴比倫,不僅允許猶太人回到故土,還允許他們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即“第二聖殿”。波斯,就是如今與以色列關系緊張的伊朗,祖先可是幫助以色列的“恩人”。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波斯帝國衰落後,亞曆山大大帝征服了此地(亞曆山大死後,這裡被盤踞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以叙利亞為中心的塞琉古王朝管轄)。猶太人是一神教、禁止拜偶像的民族,而希臘是傳統的多神教、偶像崇拜國度,希臘式祭壇、競技場和劇院,從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上,對猶太人進行幹擾。随着安條克四世對猶太教的禁令和對猶太民族的迫害而加劇,猶太民族于公元前165年進行了“瑪喀比起義”。

羅馬帝國取代希臘稱霸世界,猶太人因不滿暴政和對猶太教的亵渎,于公元66年再次起義。最初羅馬人節節敗退,但羅馬帝國畢竟是軍事強國,猶太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公元70年,羅馬人兵臨耶路撒冷城下,整座城市被羅馬軍隊包圍,任何人無法進出,城内糧食告罄,饑荒出現。很快,羅馬人沖破耶路撒冷城牆,将這座城市洗劫一空,燒毀第二聖殿,僅留下了西面的牆。千百年來,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時,都會來到這面石牆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因而得名“哭牆”。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公元130年,也就是第二聖殿被毀60年後,羅馬皇帝哈德良宣布重建耶路撒冷,為了割斷這座城市同猶太人之間的聯系,他将其改名為伊利亞·卡皮托林那(Aelia Capitolina),并計劃在這裡建立異教祭壇,改稱為叙利亞·巴勒斯坦那(Syria Palestina),意為“菲利斯人的土地”。

由于羅馬皇帝的挑釁行為,數十萬猶太戰士于公元132年起義。還是老樣子,猶太人在初期獲得了一些勝利。公元135年,羅馬軍隊平息了長達三年的起義,宣布禁止猶太人在聖城居住。至此,猶太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家園,進入長達1800年的“大流散時期”。據古代史料記載,約58萬人被殺,還有很多人被賣到奴隸市場。猶太人流落到世界各地,心中依然眷戀着故土,隻是那時,耶路撒冷已經不再獨屬于他們。

基督徒與穆斯林

公元316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找到了釘死耶稣的十字架和埋葬耶稣的墓地,于是在此修建了供基督徒朝聖的聖墓教堂,也稱複活教堂。伯利恒也修建了一座聖誕教堂。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臨死受洗,基督教一躍成為羅馬帝國乃至歐洲各民族極具影響力的宗教。《新約》中常常出現的橄榄山、朱斯馬尼花園、最後的晚餐、耶稣受難等等都發生在耶路撒冷,基督徒們一面以耶路撒冷為聖地,一面把耶稣之死怪在了猶太人頭上。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7世紀,穆罕穆德創立伊斯蘭教,而根據《古蘭經》的說法,穆罕穆德本人曾在耶路撒冷“夜行登霄”,顯現神迹,是以耶路撒冷也成為了穆斯林的聖地之一。其次是聖訓,也稱為先知的“哈迪斯”或“遜奈”,即穆罕默德的嘉言懿行,是先知對于穆斯林的言語訓谕和行為示範。随着阿拉伯國家的崛起,耶路撒冷被穆斯林占領,成為耶路撒冷的主人。

基督徒和穆斯林兩方都有勢力,猶太人式微,心不甘情不願地将耶路撒冷拱手相讓。在11世紀,基督徒和穆斯林雙方爆發了長達兩百餘年的大戰:十字軍東征。每一個參加東征的基督徒,都會有一個教廷認證的十字标記,被稱為十字軍。十字軍大規模八次東征,除了第四次和第八次的主要目标不是耶路撒冷,其餘六次都是沖着這座聖城去的。1099年,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取得勝利,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并制造了曆史上血腥的耶路撒冷大屠殺,殺戮了約五六萬的穆斯林和猶太人平民。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迦南人打敗原住民、菲利斯人趕走迦南人、希伯來人打敗菲利斯人,之後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羅馬人、阿拉伯人、法蘭克人輪番登場,直至1187年庫爾德人薩拉丁代表或者代替阿拉伯人收複了失落的耶路撒冷。

歐洲人忙着文藝複興大航海,工業革命殖民擴張;而穆斯林多次内戰,誰都不大顧得上耶路撒冷。猶太人被各國趕來趕去,過得并不太好,一直謀劃在耶路撒冷建立自己的國家,打回老家去。到了一戰期間,英德兩國的戰事僵持不下,這個時候,英國人相中了猶太複國主義這股勢力,準備借助他們的力量打敗德國,同時也承諾幫助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建國。

1917年,英國發表了《貝爾福宣言》,支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民族家園。這一下,生活在這個地區的穆斯林不服了,陸陸續續搬過來猶太人發生各種摩擦。1947年,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兩個國家:屬于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和屬于猶太人的猶太國,而耶路撒冷則成為國際城市,誰也不屬于。猶太人很高興,第二年五月成立了以色列,阿拉伯人不幹了,總覺得這塊地盤就是自己的。于是阿拉伯聯軍進軍新生的以色列,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争。

中東戰争之後一共打了五次,打完算總賬,阿拉伯人實際控制的區域反而比當年聯合國劃給他們的少了。具體到耶路撒冷這塊地方,「六日戰争」後,耶路撒冷被劃分為東西區域,西耶路撒冷屬于以色列國土,如今已被建設成現代化都市;東耶路撒冷被以色列軍隊實際控制,但老城外的大部分區域主要是阿拉伯人居住。猶太教區處東南,穆斯林區居東北,基督教區處西北,亞美尼亞教區居西南,各占四分之一。四區共有七門,其中基督教區和亞美尼亞教區同屬基督教,但教條有别。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今天的以色列人口構成中,猶太人占75%,阿拉伯人占20%,其餘為其他民族。議會的席位中,也有20-25%的席位由阿拉伯人占據。即使在剩餘的75%的猶太席位中,也分為世俗派、正統派、極端正統派以及利庫德集團等對待巴以問題不同立場的政治集團。

猶太經典,上帝用六天時間完成了創造世界的工作,第七天開始休息。猶太人把星期六這一天叫作安息日(Shabbat)。準确的講,猶太安息日從星期五日落開始,到星期六晚上日落結束。為友善大家過安息日,以色列規定周五和周六為法定假日。一到周五下午,絕大部分店鋪關門歇業,計程車不再拉客,所有公共交通停止營運,連耶路撒冷與特拉維夫往來的班車也停了,并不為遊客加開。

信猶太教的家庭在周五下午就開始準備豐盛的晚餐和第二天的食物(因為到安息日就不能生火了),然後沐浴更衣,全家到猶太會堂祈禱。周六一直到晚上八點,幾乎沒有飯店或咖啡館營業,連中餐廳也不例外。正統猶太徒們在周六會上街示威,沖所有騎車來往和還開着店鋪的人大喊“Shabbat”,以示對他們打擾安息日傳統的憤怒。

在聖城耶路撒冷,宗教似乎無處不在,從出生覆寫到死亡。走在街上就能通過着裝辨認不同人群,無論多熱也堅持穿長黑色西裝外套和西褲、戴大帽子的男人,毫無疑問是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徒 (Orthodox);而穿着随意些但褲子上不忘挂着類似流蘇的白色配飾的、頭上戴着猶太教标志小圓帽的人,一般是傳統派(Conservative)。不同教派有各自的居住區域,世俗居民 (secular)也有自己的社群,通常情況下井水不犯河水。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耶路撒冷是什麼?看似包羅萬象,什麼都是又什麼都不是。一個又一個世紀,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在這裡殊死争鬥,以求霸占這裡的曆史和神聖,但伴随着無休止的争鬥,全都空手而歸。耶路撒冷,就像手心裡的沙,握得越緊,失去得越快。

耶路撒冷,戰争與和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