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連初(年齡92歲,黨齡72年)
寄語:堅持黨的上司,建設好我們的國家
文字:周梁、孫智英、李奕
攝影:彭澎
攝像:易婕
視訊制作:張智程
出品:中國軍網、湖南婁底軍分區
記者走進童連初家門時,隻見樸素的農家小院内祥和安靜,老人家正坐在門口戴着眼鏡,靜靜的看書。打開珍藏在卧室儲物櫃内一個小木盒,老照片和各種獎章整整齊齊的擺放在一起,軍裝照中的他雖是滿頭白發,但掩蓋不住他眉宇間那絲英氣與自豪。
1929年,童連初出生于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從小就開始拾柴、放牛,幹日常農活。“衆多畫面被定格在14歲,直至現在也不能忘懷。”童連初回憶道。
當過教師的老伴指導童連初朗讀。
安穩的日子直到14歲發生了改變。那一年,童連初的父親被國民黨抓了壯丁,36歲的母親被日軍殺害。“我深感痛苦與絕望,但我知道我必須要救我的父親!”于是童連頂替父親去當兵。在國民黨部隊的時候,他見證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朽,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童連初1948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參加了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
童連初對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的印象最為深刻。“我參加渡江戰役時,敵軍的大炮向江南轟炸,我們步兵隻有兩個小時渡江時間。當時30人一個排,我是班長,大家乘着小船渡江後,前方有一裡路的水灘,水沒過了我的大腿,我的耳旁不斷響起炮火聲,我挺起身來對戰友說:不要怕,無妨的。于是大家英勇地端起沖鋒槍,追着敵軍而去。”
上海戰役是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戰。在此次戰役中,童連初勇敢殺敵,在上海吳淞口打掉敵軍一個狙擊手,“我端着槍,通過瞄準器看到他的身體從掩體露出來,我一發打中了他的心髒,二發打中了他的頭,就這樣将他消滅掉了。”
“這兩次戰役結束後,組織先後給我頒發了兩個三等功。”現在回想起來,童連初依舊感到非常榮耀。
童連初獲得的紀念章。
由于在解放戰争中,不怕吃苦、不怕犧牲,英勇向前、表現突出,童連初在194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産黨。童連初知道這是組織上對他思想進步、骁勇善戰的肯定,同時,更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新中國成立後,童連初在人民空軍部隊從事汽車運輸工作,一直到1956年11月退役回到了闊别10年的家鄉。童連初先後在村裡擔任民兵營長、生産隊長。作為一名黨員,他帶頭集體勞作,每天早出晚歸,帶領村民開展生産,解決群衆困難。60年代,在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号召下,又帶頭投入到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中,用辛勤的血汗支援國防工業建設。
童連初最喜歡的就是給小孩講當年的戰鬥故事。
歲月滄桑,初心依舊。一襲幹淨的綠軍裝和戰場上留下的傷疤,是童連初曾經浴血沙場的見證。平靜安詳的晚年生活讓曾經的老兵多了幾分祥和,給孩子們講述戰争年代的故事,成為他晚年生活裡最愛做的事。看着紅豔豔的黨旗,童連初感慨道:“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因為黨,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的年輕人,要堅持黨的上司,發奮圖強,建設好我們的國家!”
【人物簡介】童連初,1929年生于湖南省婁底市,1948年入伍,1949年入黨,先後參加渡江戰役、上海戰役,新中國成立後,在人民空軍部隊從事汽車運輸工作,1956年11月退役。回到家鄉先後在村裡擔任民兵營長、生産隊長,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帶領村民開展農業生産,現居湖南婁底市。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周梁 孫智英 張智程
責任編輯:孫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