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五十九):根深不怕風搖動,身正不怕影子斜。
在北洋史上,袁世凱“做東”的飯局應該有很多,按理說這位在飯局上“隻要不願意喝,誰端起酒杯也不好使”的角兒,應該是飯桌上曲意逢迎的高光對象。但是,能夠出現在袁世凱飯局上的人,自然并非“池中之物”,不過這位北洋軍閥的“大家長”,三教九流都有結交,以至于可以和其同席而坐的大小人物多如牛毛。不過也有兩場袁世凱買單的飯局,盡管這位北洋王朝名義上的掌舵人放低身段主動設宴,赴宴賓客的态度卻大相徑庭。這兩場袁世凱張羅的飯局中,一場的規模級别堪稱“國宴”,北洋宦海達官顯貴雲集,飯局上有孫文這些烜赫一時的“大人物”,也是南北方巨頭的第一次正式會面。

另一場飯局的規格确實很小,賓客王闿運在當時名士輩出的境況中,隻能算是“小人物”,要不是後來出了一位“名動天下亦謗滿天下”的徒弟楊度,王闿運的知名度還要再打折扣。不過在清朝“領便當”之後,能擠兌到讓袁世凱窘迫地說不出話,王闿運算是為數不多的硬茬兒。民國元年八月二十四日下午,北京前門東車站鼓樂齊鳴,人頭攢動,袁世凱心腹趙秉鈞在此迎接孫中山入京。袁孫兩人的第一次會面,梁士诒的描述“論事最為暢恰”,雙方長談共計十餘次,談話時間多自下午至深夜,一副英雄相惜、相見恨晚之感。這中間自然少不了設宴用餐,其中以八月二十八日的晚宴最為隆重。
在袁世凱的總統官邸,南北方五百餘位名流貴胄,在盛大的宴會中歡迎孫文一行。北洋各部的總長、議員以及遜清王族等均有列席,被布置成“口”字形的巨大主桌,南北方相對而坐相談甚歡。孫文更是表态“維持現狀,我不如袁,規劃将來,袁不如我。為中國目前計,此十年内,仍宜以袁氏為總統,我專盡力于社會事業,十年以後,國民欲我出來服役,尚不為遲。”對于袁世凱的此番擡舉,這一場飯局也算是為其賺足了面子,然而袁世凱特意宴請王闿運的飯局,結果則是灰頭土臉,被擠兌地搭不上話。之前袁世凱曾要給清朝修史,王闿運卻以嘲弄的語氣回複“瓦崗寨、梁山泊也要修史乎?”不過在民國五年,袁世凱的逆流之路已無法回頭,不得不請出王闿運這樣的遜清遺老“撐門面”,是以才會親自設宴款待。
最終,沒想到王闿運在席間既不客套也不感念,而是對仆人周媽說:“這是我侄兒,像不像總統?”作為和袁家袁保慶同年中舉,又拜過同年的王闿運,自然有叫袁世凱侄兒的底氣,周媽則答道:“頭很大,就是個頭矮了點。”老爺子又悉心地對周媽說:“你要多吃點,這就是當年皇上的禦宴。”這般擠兌,袁世凱坐在一旁确實“頭大”。不過無語的還在後面,在陪同王闿運路過新華門時,王闿運突然止步不前,指着新華門冷不丁地來了一句:“我老眼昏花,這不是新莽門嗎?”擺明了是在罵袁世凱學王莽,袁世凱自然啞口無言。是以說袁世凱這種在飯局文化中修煉到頂層的角兒,若身不正,則影子斜。在“吃飯事小,出局事大”的飯局上,畢竟“得失唇齒間,吃飯為幌,布局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