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司馬相如與蓬安縣‖鄧郁章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曆史文化】司馬相如與蓬安縣‖鄧郁章
【曆史文化】司馬相如與蓬安縣‖鄧郁章

司馬相如與蓬安縣

鄧郁章

司馬遷的《史記》說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人也”,沒講到他與蓬安的事,司馬相如與蓬安縣有什麼關系呢?可确是有的。蓬安縣古稱相如縣,繼為蓬州,民國二年(1913)方改名蓬安縣;蓬安縣境内有相如故墅……這些在蓬安,幾乎老幼皆知。

【曆史文化】司馬相如與蓬安縣‖鄧郁章

蓬安縣相如文化公園司馬相如塑像(蓬州閑士 攝,四川省地方志辦供圖)

蓬安縣舊志明确記載,“漢代辭宗”司馬相如曾“營别業于此”,居住于蓬安。故今蓬安縣錦屏鎮原蓬州州衙後面,有相如琴台。琴台傍荷花池,靠玉環溪,每到月夜,月照琴台,台映水中,景色幽美,為蓬州八景之一,稱“琴台夜月”,它是蓬州和來蓬州的騷人墨客賞月賦詩的好地方。曆朝曆代以琴台為題所寫的詩甚多,最有名的則要數明人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了,詩說:“縣廢名猶在,琴亡台未荒。臨邛賣酒處,千載共青光。”除琴台外,蓬州城東門外還立有一塊高約2公尺的大石碑,碑上刻着“相如故墅”四個顯赫的大字。這塊石碑在20世紀50年代尚完好存在。

【曆史文化】司馬相如與蓬安縣‖鄧郁章

蓬安縣相如故城玉環書院(蓬州閑士 攝,四川省地方志辦供圖)

但司馬相如在蓬安縣境内的故墅,原來并不在今蓬安縣錦屏鎮,而是在今蓬安縣利溪鎮的兩河塘。據傳,司馬相如生活在兩河塘,是在他出使“西南夷”回到京城、被人誣告丢官之後的事。司馬相如因寫出了《子虛賦》而獲得漢武帝寵信,名重一時,不堪此次打擊,心灰意冷,于是便攜妻子到了古安漢縣所轄的兩河塘。兩河塘這裡,西靠嘉陵江,又是藍溪(今稱清溪)和清溪(今稱河舒河)交彙的地方。這裡雖屬偏居僻壤,但壩地平坦,景色很美。他們夫妻倆在此建茅舍、築琴台,重操舊業,文君提壺賣酒,司馬洗涮杯盤,一到閑時,一個弄琴,一個唱和,日子過得挺舒暢。他們愛這裡碧水長流,綠樹長翠,愛這裡人民勤勞,民風淳厚;他們在這裡傳播先進文化種子,幫助發展經濟,和老百姓結下了深厚情誼。直到漢武帝複召司馬相如為“郎”時,司馬、文君方離此而去。他們離去後,安漢縣兩河塘的百姓十分懷念他們,長期保留了他們的住宅、琴台。到南北朝梁天監六年(507)分安漢縣地設定新縣時,為永久紀念司馬相如,特用他的名字作為縣名,稱相如縣,縣城也就設在他居住過的地方——兩河塘。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相如縣城方遷至今錦屏鎮。相如縣在曆史上存在了900餘年時間,到明初方省入蓬州。

【曆史文化】司馬相如與蓬安縣‖鄧郁章

司馬相如畫像(四川省方志館藏,梅凱 作,四川省地方志辦 供圖)

關于司馬相如的故墅、琴台等的位置,有關典籍記載不少。《舊唐書·地理志》指出:相如城南二十裡,有相如宅二,相如坪有琴台。《太平寰宇記》亦指出:相如故宅在相如縣南二十裡。其他諸如《周地圖記》《方輿勝覽》《元統志》等書均有記載,諸書大都寫明司馬相如故宅、琴台以及始建相如縣時的縣城,在縣南二十裡。唐武周相如縣遷治之後的“縣南二十裡”,即今錦屏鎮之南二十裡,而今錦屏鎮之南二十裡的地方,應該就是今利溪鎮的兩河塘之所在(除去古裡和今裡之差外,也大緻差不多)。這裡古稱瑞興鎮,靠山環水,綠野平疇,頗有舊城風韻;且其地農耕土下,古代建築的基石、筒瓦遍布。而該處以遠十裡之内,既沒有這樣的地理環境,也沒有這樣的古城遺址。是以《蓬安縣志稿》斷定:兩河塘即司馬相如故墅、相如琴台之所在,亦即相如縣始建縣時的縣城之所在,是完全正确的。至于今錦屏鎮原蓬州州署(唐武周以後的相如縣署)的相如琴台和州城東門外的“相如故墅”碑,當是相如縣城遷去之後建造的紀念性文物了。

【曆史文化】司馬相如與蓬安縣‖鄧郁章

蓬安縣相如故城(蓬州閑士 攝,四川省地方志辦供圖)

司馬相如曾有一段時間生活在今蓬安縣境内,相如縣的縣名就是為紀念司馬相如而命名,這在多種古代典籍中,均有明确記載,已毫無疑問;倒是司馬相如是成都人這個司馬遷已寫定了的事,清代有個叫王培荀的,在他的《聽雨樓随筆》(巴蜀書社)中,卻提出了異議。他說:“人皆以相如為成都人,實今之蓬州人,後遷成都,又居臨邛,三處皆有琴台。蓬州隋之相如縣,以相如所居之地而命名。明初,乃省入蓬州。其故宅在州南,琴台在宅右,傍嘉陵江。”王所說,論據似乎不夠充分,但也完全不是沒有理由,今兩河塘附近還留有老地名“司家壩”可以佐證,而且他的說法使我想到兩個問題:一是司馬相如本是以家财多得拜為郎,為什麼他與卓文君私奔成都,竟然“家居徒四壁立”?二是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遭誣告丢官之後,為什麼不去其他地方,卻偏偏到了遠離成都、人生地不熟的安漢縣的兩河塘?

【曆史文化】司馬相如與蓬安縣‖鄧郁章

成都琴台路書法作品《鳳求凰》 何應輝 書(蓬州閑士 攝,四川省地方志辦 供圖)

王培荀這位老儒緣何得出了上面的結論,尚無從查知。但從上述兩條疑問中我則産生了如下設想:司馬相如祖上可能是秦滅巴蜀後,全家由秦而入巴蜀的商戶。司馬家進入巴蜀後,沿嘉陵江而下,最後標明了兩河塘這塊壩地定居。漢初國泰民安,安漢縣的經濟發展很快,陳谷壓倉,司馬家也就成了富翁。在司馬相如出生不幾年,司馬家為發展生意,留下此處産業,又舉家西遷成都,年幼的司馬相如也随之去了成都。成都的經濟文化遠比安漢縣更發達,司馬相如也才得以受到更好的教育;因為他到了成都,也才能結識像王吉這樣的朋友。後來因為生意失利,司馬家又留下了成都的房屋,回到了安漢縣老家。是以,當司馬相如“客遊梁”而梁孝王卒時,他到成都才會有一貧如洗的景況;也是以,司馬相如在京城長安受挫後,才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兩河塘。

【曆史文化】司馬相如與蓬安縣‖鄧郁章

蓬安縣組織編纂的相如文化讀本(雷廷錫 攝,四川省地方志辦 供圖)

設想隻能是設想,現在要為司馬相如的籍貫翻案,尚缺乏直接的證據,而且他曾是何處人這一點,也并不十分重要。因為他曾生活在今蓬安境内,對蓬安縣有過很多影響,這已是事實。不然,何以用他的名字名縣,何以有衆多的紀念他的文物。蓬安境内除故墅、琴台、石碑之類外,還有司馬長卿祠。且舊縣志記載,唐貞觀元年,相如縣令陳子良親自撰寫祭文,遣主簿谯悅“赍桂醑蘭肴”,前往祠廟祭奠,其文中尚稱:“厥迹猶存,餘芳未泯,餘忝宰斯邑,似觌遺塵。”直到明代,祠廟也還在,四川學政盧雍到蓬州曾作《谒長卿祠》詩,其詩雲:“蜀中人物稱豪傑,漢室文章擅大家。此地蔔居猶故迹,當時名縣豈虛誇。琴台積雨蒼苔潤,祠屋濱江草樹斜。莫問少年親滌器,高風千載重詞華。”

年荒日久,滄桑變化,如今,蓬安已在錦屏鎮原址修繕複建了相如故城。這是蓬安人民對司馬相如的功績、對他留在這塊土地上的榮光最好的紀念。

【曆史文化】司馬相如與蓬安縣‖鄧郁章

蓬安縣相如故城(蓬州閑士 攝,四川省地方志辦 供圖)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鄧郁章(四川省司馬相如研究會名譽會長,《蓬安縣志(1911—1985)》主編)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曆史文化】司馬相如與蓬安縣‖鄧郁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