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百科之十八|廣州戲服的流金歲月

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1第四屆非遺品牌大會(廣州)12月18日于廣州塔正式拉開帷幕。作為非遺資源極為豐富的曆史文化名城,廣州的非遺在近年于傳承力度、創新能力、傳播水準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屢屢成為圈内外焦點。

非遺品牌大會(廣州)也是全景式掃描廣東非遺的重要平台,是一睹廣東非遺今時新貌的絕佳視窗。

讓我們對廣東代表性非遺項目做全景式掃描,以飨讀者。

廣州戲服,運用廣繡工藝制作而成,精緻華美,光彩奪目。當粵劇演員登台亮相時,身上華麗的戲服便在第一時間引起觀衆的注意,帶來極佳的視覺效果。

清代康熙年間,伴随着粵劇的興起,加工粵劇戲服的刺繡作坊逐漸集中在廣州的狀元坊。上至宮廷皇室,下至鄉下班子,都來狀元坊置辦行頭。鼎盛時期,有50多家戲服店、3000多個繡娘。精美的戲服還經廣州十三行遠銷海外。

廣州戲服華麗明豔,最早是為了讓演員在露天表演的條件下也能吸引眼球,是以設計上增強了辨識度。繡娘充分運用廣繡技藝,将絨繡、金銀繡、珠繡等手法融于戲服當中。由于狀元坊靠近當時經營對外貿易的廣州十三行,受構圖飽滿、對比強烈的西洋畫影響,廣州戲服變得更加耀眼。楊掌生的《夢華瑣簿》道:“其服飾豪侈,每登台金翠迷離,如七寶樓台,令人不可逼視。”即使是平劇,也“無其華靡”。

戲服制作工藝複雜,初樣、畫圖、繡花、裁剪、車縫5個步驟中,包含了30多道工序。為了适配粵劇裡表達人物形象和性格的需要,廣州戲服發展出了豐富的門類。至今尚存的古裝粵劇戲服有70餘種,不同的顔色、圖案、形制,可以區分人物文與武、善與惡、富貴與貧賤等。如戲服行業裡的那句老話:“甯穿破,莫着錯。”戲服的設計本身就是一門深邃的學問。

非遺百科之十八|廣州戲服的流金歲月

(廣州戲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董惠蘭及戲服 圖源:狀元坊戲服)

正是因為工藝過于複雜,一個學徒至少要花三年時間才能入門,而十年也未必能出師。

如今,廣州戲服通過博物館展覽、媒體報道、設計文創商品等多種途徑進入大衆視野。如《廣州戲服藝術展——時代的衣境美》展覽,從戲服制作、設計到試穿,帶給觀衆沉浸式體驗。狀元坊戲服廠也向社會大衆開班授課,讓小朋友拈起繡針,在穿針引線中了解廣州戲服。相信在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近戲服制作技藝,感受非遺之美。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蔔松竹 通訊員:文木

圖/文木文化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謝育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