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非遗百科之十八|广州戏服的流金岁月

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2021第四届非遗品牌大会(广州)12月18日于广州塔正式拉开帷幕。作为非遗资源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非遗在近年于传承力度、创新能力、传播水平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屡屡成为圈内外焦点。

非遗品牌大会(广州)也是全景式扫描广东非遗的重要平台,是一睹广东非遗今时新貌的绝佳窗口。

让我们对广东代表性非遗项目做全景式扫描,以飨读者。

广州戏服,运用广绣工艺制作而成,精致华美,光彩夺目。当粤剧演员登台亮相时,身上华丽的戏服便在第一时间引起观众的注意,带来极佳的视觉效果。

清代康熙年间,伴随着粤剧的兴起,加工粤剧戏服的刺绣作坊逐渐集中在广州的状元坊。上至宫廷皇室,下至乡下班子,都来状元坊置办行头。鼎盛时期,有50多家戏服店、3000多个绣娘。精美的戏服还经广州十三行远销海外。

广州戏服华丽明艳,最早是为了让演员在露天表演的条件下也能吸引眼球,所以设计上增强了辨识度。绣娘充分运用广绣技艺,将绒绣、金银绣、珠绣等手法融于戏服当中。由于状元坊靠近当时经营对外贸易的广州十三行,受构图饱满、对比强烈的西洋画影响,广州戏服变得更加耀眼。杨掌生的《梦华琐簿》道:“其服饰豪侈,每登台金翠迷离,如七宝楼台,令人不可逼视。”即使是京剧,也“无其华靡”。

戏服制作工艺复杂,初样、画图、绣花、裁剪、车缝5个步骤中,包含了30多道工序。为了适配粤剧里表达人物形象和性格的需要,广州戏服发展出了丰富的门类。至今尚存的古装粤剧戏服有70余种,不同的颜色、图案、形制,可以区分人物文与武、善与恶、富贵与贫贱等。如戏服行业里的那句老话:“宁穿破,莫着错。”戏服的设计本身就是一门深邃的学问。

非遗百科之十八|广州戏服的流金岁月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惠兰及戏服 图源:状元坊戏服)

正是因为工艺过于复杂,一个学徒至少要花三年时间才能入门,而十年也未必能出师。

如今,广州戏服通过博物馆展览、媒体报道、设计文创商品等多种途径进入大众视野。如《广州戏服艺术展——时代的衣境美》展览,从戏服制作、设计到试穿,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状元坊戏服厂也向社会大众开班授课,让小朋友拈起绣针,在穿针引线中了解广州戏服。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近戏服制作技艺,感受非遗之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文木

图/文木文化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