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二怒漢》:沉悶單調卻成為經典?3個角度解讀它的魅力與價值

有這樣一部上映于1957年的“奇葩”老電影,片長96分鐘,卻有90%的時間在講述12名演員擠在一間狹小的房間内,圍繞一個少年是否有罪讨論的劇情,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更豐富的内容了。但就是這樣一部看上去簡單且沒有吸引力的電影,卻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被人奉為經典佳作。它就是豆瓣評分9.4的經典美國電影《十二怒漢》。

該片由西德尼·呂美特導演,亨利·方達擔任主演和制片人,講述了一名少年被法庭指控有罪,12名陪審團成員就該少年是否有罪在評儀室進行讨論的故事。《十二怒漢》上映時票房慘淡,但卻在口碑上表現非常好,獲得了包括金熊獎在内的多個獎項,并且還催生了一些改編緻敬的電影。

這部沒有絢麗視覺效果,近乎于平淡戲劇性質的電影,為什麼卻能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世紀百部佳片”之一?它是如何打破劇情發展的沉悶,僅通過人物對話就做到扣人心弦的呢?

今天,本文就從“電影的叙事手法、鏡頭視角的處理和思辨過程心理變化“這三個角度來解讀它的魅力所在。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會結合個人觀影感受,談談少數派如何在團體決策中發揮力量,說服多數派去探索事物的真相,并發現真理所在的幾點思考。

《十二怒漢》:沉悶單調卻成為經典?3個角度解讀它的魅力與價值

一個貧民窟少年,因為涉嫌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犯罪事實很清晰,而且有3個證據直指他就是兇手,看上去陪審團幾乎不用讨論就認定了少年有罪。但在會議室裡,當大家對少年有罪的意見投票時,十一人同意隻有亨利·方達飾演的8号陪審員戴維斯反對。于是,在必須全部陪審員達成一緻的規則下,他們在這間狹小、沉悶的會議室裡展開了互相說服的激辯。

十二名陪審團成員是有不同職業的群眾擔任,他們有着迥異的生活狀況,甚至看待這起案件的出發點都不盡然相同。在影片導演有着探讨陪審團制度合理性的基礎上,十二名陪審團代表着普通大衆看待問題的各種角度,如何讓這樣的電影劇情能吸引觀衆呢?導演在叙事手法上做了巧妙的安排,把故事節奏把控的恰到好處,層層遞進的故事發展讓觀衆解謎般地沉醉其中。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電影劇情是如何層層遞進的:

①8号陪審員提出反對,推動了對事實的推論和争辯

當其他十一名陪審員都贊同少年有罪時,8号陪審員認為不能草率地決定一個隻有18歲的少年的生死,為什麼不找找案件有沒有疑點或漏洞呢?于是,由此引出3号、4号和10号陪審員對案件經過、證詞和證物的叙述。

②證物折疊刀并不難買到的事實,打破其他人的意見一緻性

死者胸口有把折疊刀,而嫌犯少年被證明早上被父親打了以後,跑到雜貨店買了一把與兇案現場一樣的折疊刀,而且該雜貨店隻有這一把。這個焦點證物看似沒有疑點,但8号陪審員戴維斯拿出自己買到的一模一樣的折疊刀,打破了證物的唯一性判斷。

③老證人聽到和看到的證詞,被與其他證詞結合演練而推翻

樓下鄰居老人證明,他聽到了案件發生時聲音,并看到少年從樓上奔跑下來。然而他的證詞與另外一個女證人的證詞結合起來,9号陪審員發現其中的疑點,當時街道上有電車通過的轟隆聲,老證人年紀大可能是幻聽。而看到少年奔下樓,也通過現場模拟發現時間差的問題。

④女證人看到的犯罪事實發生,随着發現她的近視問題而成為疑問

女證人的證詞表明當時她在對面看到了少年犯罪的經過,但随着4号陪審員摘下眼鏡揉眼的動作,讓9号陪審員想起女證人鼻梁上眼鏡痕迹。案件發生在晚上,而人們通常沒有睡覺戴眼鏡的習慣,這種視線下她可能看到的隻是模糊的人影,而不是确鑿的嫌疑人犯案事實。

随着各個疑點的被提出,然後再由不同陪審員的思維碰撞,故事的發展始終處在激烈的推理争論狀态中。

在我看來,這種有層次、有節奏的叙事手法,通過在發現疑點和推理的循環中,給觀衆如剝洋蔥般的解謎快感體驗,讓影片在即使沒有宏大場景和精美畫面的情況下,觀衆仍然沉醉其中。

《十二怒漢》:沉悶單調卻成為經典?3個角度解讀它的魅力與價值

90多分鐘的電影鏡頭集中在狹窄、憋悶的屋子裡,除了叙事手法的巧妙,更離不開鏡頭視角的切換,以及導演有意而為的去場景化處理方式。

觀衆因為沒有其他場景和環境變化的幹擾,而把注意力更集中在通過人物對話推進的劇情上,讓整個電影的情節緊湊、邏輯嚴密。

比如以下電影中這些鏡頭的變化,配合劇情的發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長鏡頭的運用,展現了将少年疑罪的審判交給十二名陪審員

法庭上嫌疑犯少年沉默着,随着劇情推進,陪審員陸續走入會議室内,這時采用長鏡頭的方式,把每個陪審員的狀态表現出來,而他們與少年在庭審時的疊影隐喻了他的命運在陪審員手中。

軸線構圖的運用,把未經獨立思考的投票拉回到理性的狀态

4号陪審員從事股票分析工作,他尊重事實的真相,在悶熱的房間内始終保持形象不變,剛開始表現他時采用平視視角,鏡頭中的他看着股票分析的報紙,展現他的理智和嚴謹。而當他與8号陪審員對話時,則變化為軸線構圖,更直覺地展現他們的理性讨論。

仰視視角的出現,通過老人陪審員的倔強展現對生命的敬畏

9号陪審員是年紀最大的老人,但他有着睿智的觀察力,證人的證詞他提出了很多疑問。在鏡頭中表現這位老人時,采用的多是仰視視角,把他的說服力通過鏡頭特寫來着重強調。

廣角鏡頭的出現,将多數人對價值觀極端偏差的厭惡充分展現

10号陪審員沒有保持職責的理性和嚴謹,他看不起貧民窟出身的人,在發表濃重階級偏見的言論後,其他陪審員紛紛站起來背對着他,這時采用的是廣角鏡頭,把所有人離席的景象包含在内,展現出人們對這種言論的極度厭惡。

除此之外,電影中還有一些為了補充讨論内容,或展現互相說服過程艱難的鏡頭,比如穿插進入的犯罪外景、移動鏡頭下的中場休息場景等。

依我看,這些不同鏡頭手法的運用,将場景單一、空間憋悶的弊端完美遮掩住,讓觀衆更聚焦在越來越接近真相的劇情,以及不同陪審員角色的立場轉變,把整個思辨過程刻畫的淋漓盡緻。

《十二怒漢》:沉悶單調卻成為經典?3個角度解讀它的魅力與價值

在十二名陪審員離開法庭進入會議室時,其中十一人是抱有少年有罪論的,當舉手表決時十一人同意,而隻有8号陪審員戴維斯沒有舉手。這種站在多數派對立面的感受,想必很多人都經曆過。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即使你有想要表達的不同意見,但迫于多數人的意見,就會不自覺地受到“從重心理”的影響,選擇與多數派站在一起。

《十二怒漢》中,8号陪審員卻選擇了堅持己見,從最初的意見比例1比11,到有人支援自己的意見,再到逐漸加入無罪判斷的比例變成6比6,以及到解決立場已經偏差過多的最後一位陪審員,這個過程中被說服的十一名陪審員的心理變化,其實與現實社會的決策讨論過程不無二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分為三個心理變化階段來分析:

第一階段,追随多數意見,不去深入思考問題的疑點

當法庭提供了看似确鑿的證物、證詞後,陪審團在會議室的第一次舉手投票中,随着第一個支援少年有罪的手舉起來,其他人不約而同地舉手表決支援。顯然多數人從目前的案情調查結果中,相信它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并沒有去過多思考這些證據是否嚴謹可信。

第二階段,發現證物的疑點,開始出現基于經驗的理性分析

8号陪審員出于對生命的尊重,首先提出了反對意見,而且出示了自己找到的反駁唯一性證物的證據。随着他從口袋裡掏出購買的一模一樣的折疊刀開始,逐漸有其他的陪審員對自己之前的判斷産生懷疑,并從老證人卧室到門口距離,以及女證人是個近視眼中,與生活經驗的判斷上發現無罪推斷的可能。

第三階段,推翻證物和證詞,将“有罪論”轉變為“無罪論”

當老證人的證詞中聽覺誤會和時間差錯誤被證明後,十二名評審團中多數人的觀點已經被扭轉,但基于結論一緻性的要求,他們繼續深入探讨。而這時女證人是近視眼的事實被發現,繼而推理出她看到的事實偏差問題,對少年是否有罪的結論終于扭轉到無罪論上。

整個辯論的過程中,陪審員基于自己身份、職業和經曆,從一開始就沒有站在理性和嚴謹的立場上,反而出現一些急着回家、階層歧視和父子沖突的非客觀立場。

而随着8号陪審員戴維斯的質疑,逐漸喚醒了人們對生命和法律公正的的尊重。與其說這部電影是表現司法制度的力量,倒不如說它深刻地展現了人性多樣化與合理性懷疑價值的較量。

《十二怒漢》:沉悶單調卻成為經典?3個角度解讀它的魅力與價值

《十二怒漢》經過曆史沉澱越來越散發智慧光芒,它甚至在2007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作為“國寶電影”而收藏。在電影故事之外,我們更看到了真理往往存在于少數派的堅持和探索中,如果我們隻是遵循大多數的選擇,就很可能會錯失發現真理的機會。

那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當自己的意見是少數派時,如何才能在團體決策中發揮力量,說服多數派去探索事物的真相,并發現真理所在呢?在我看來,需要有打破正常的勇氣、缜密細緻的思維和有說服力的方式。

①少數派孤立無援的壓力,需要有打破正常的勇氣

當自己發現不同于大多數的見解時,感受到的除了對真理的期望,還有來自多數派無形中施加的壓力,而有沒有堅持己見讓多數派去思考和了解的勇氣,決定了少數派價值能否得以展現。

影片中第一次投票時公開舉手表決,當有幾個贊成“有罪”判決的人開始舉起手,很多猶豫不決的人就跟随着舉起手來。這時候8号陪審員的内心是激烈掙紮的, 等到最後隻有他沒有表态時,在衆人目光注視下,那種孤立無援的壓力感可想而知有多麼沉重。

想要把自己獨立思考的意見表達出來,讓它發揮一定價值,哪怕最終會被多數意見壓倒,那也能展現出自己并非出于從衆心理。但是,這需要打破正常思維,需要抗住壓力而表達自己的勇氣。

②缜密地思考與挖掘,為少數派意見找到支撐點

有些人習慣站在别人對立面談論問題,你說好他說不見得,你說下雨天走路應該打傘他說穿雨衣也行,反正總是要讓自己顯得與衆不同。必須區厘清楚的是,這種是擡杠而不是經過缜密思考與挖掘的少數派,少數派的意見必須有合理的支撐内容,而不是胡攪蠻纏。

8号陪審員出于對生命的尊重,沒有投出“有罪”票,雖然他不确定那個少年是否就是兇手,但是他掌握有“折疊刀并不難買到”的事實依據,并借此讓個别原本就猶豫不決的人開始心理動搖。

如果沒有這個事實依據作為支撐,那麼他再有憐憫之心也無法撬開多數派的一緻意見。

《十二怒漢》:沉悶單調卻成為經典?3個角度解讀它的魅力與價值

③用有說服力的方式,把多數派的意見堡壘攻破

團體決策中,隻有獨立思考的意見和打破正常的勇氣還不夠,如果就此去激烈争辯,要麼沒人有耐心去聽,要麼被直接忽視掉。那該怎麼做呢?你需要找到有說服力的方式,讓多數派對他們的意見進行反思,并主動去了解你的意見,如此才有攻破多數派意見堡壘的可能。

《十二怒漢》電影中陪審員投票從1比11到最終12比0的過程變化,就是很好的說服力方式。

首先,8号陪審員拿出自己掌握的折疊刀意見,先把大多數的絕對意見降低影響力,讓因從衆心理而投票的人意見松動。

其次,通過深入挖掘老證人證詞的疑點,引發多數派中部分人的思考,讓猶豫不決的這部分人開始反思并探索真相。

最後,11名贊同有罪的陪審員,在理由各不相同的情況下,意見反戈與固執己見的人開始争論起來。當多數派的共識出現缺口,意見堡壘就會逐漸崩塌。

當然,這部電影最終是少數派戰勝了多數派,但現實中少數派意見的價值,并不一定展現在扳倒了多數派,而是讓多數派對他們的意見進行反思和完善,避免出現草率且不周全的決定。

如果隻是為了想要成為少數派,或者刻意在團隊讨論中安排假裝少數派,那是沒有意義的,一旦無法被發現這種少數派虛假,就更加無法激發出有意義的探讨了。

經典電影《十二怒漢》,除了讓人沉浸其中的叙事手法、鏡頭視角處理和思辨心理過程這些觀影感受外。它能夠成為曆久彌香經典的更多原因,是關于尊重生命和人性弱點的探讨,以及沒有回避美國司法制度弊病的現實。并且從辯論藝術角度展示了少數派如何發揮自己的價值,讓團體決策的讨論更加理智,讓最終決策更加完善和準确。

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我結合對電影的觀影感受,分享了少數派如何在團體決策中發揮力量,說服多數派去探索真理所在的方法:①少數派孤立無援的壓力,需要有打破正常的勇氣;②缜密地思考與挖掘,為少數派意見找到支撐點;③用有說服力的方式,把多數派的意見堡壘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