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二怒汉》:沉闷单调却成为经典?3个角度解读它的魅力与价值

有这样一部上映于1957年的“奇葩”老电影,片长96分钟,却有90%的时间在讲述12名演员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内,围绕一个少年是否有罪讨论的剧情,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更丰富的内容了。但就是这样一部看上去简单且没有吸引力的电影,却在6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被人奉为经典佳作。它就是豆瓣评分9.4的经典美国电影《十二怒汉》。

该片由西德尼·吕美特导演,亨利·方达担任主演和制片人,讲述了一名少年被法庭指控有罪,12名陪审团成员就该少年是否有罪在评仪室进行讨论的故事。《十二怒汉》上映时票房惨淡,但却在口碑上表现非常好,获得了包括金熊奖在内的多个奖项,并且还催生了一些改编致敬的电影。

这部没有绚丽视觉效果,近乎于平淡戏剧性质的电影,为什么却能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世纪百部佳片”之一?它是如何打破剧情发展的沉闷,仅通过人物对话就做到扣人心弦的呢?

今天,本文就从“电影的叙事手法、镜头视角的处理和思辨过程心理变化“这三个角度来解读它的魅力所在。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会结合个人观影感受,谈谈少数派如何在团体决策中发挥力量,说服多数派去探索事物的真相,并发现真理所在的几点思考。

《十二怒汉》:沉闷单调却成为经典?3个角度解读它的魅力与价值

一个贫民窟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犯罪事实很清晰,而且有3个证据直指他就是凶手,看上去陪审团几乎不用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但在会议室里,当大家对少年有罪的意见投票时,十一人同意只有亨利·方达饰演的8号陪审员戴维斯反对。于是,在必须全部陪审员达成一致的规则下,他们在这间狭小、沉闷的会议室里展开了相互说服的激辩。

十二名陪审团成员是有不同职业的民众担任,他们有着迥异的生活状况,甚至看待这起案件的出发点都不尽然相同。在影片导演有着探讨陪审团制度合理性的基础上,十二名陪审团代表着普通大众看待问题的各种角度,如何让这样的电影剧情能吸引观众呢?导演在叙事手法上做了巧妙的安排,把故事节奏把控的恰到好处,层层递进的故事发展让观众解谜般地沉醉其中。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电影剧情是如何层层递进的:

①8号陪审员提出反对,推动了对事实的推论和争辩

当其他十一名陪审员都赞同少年有罪时,8号陪审员认为不能草率地决定一个只有18岁的少年的生死,为什么不找找案件有没有疑点或漏洞呢?于是,由此引出3号、4号和10号陪审员对案件经过、证词和证物的叙述。

②证物折叠刀并不难买到的事实,打破其他人的意见一致性

死者胸口有把折叠刀,而嫌犯少年被证实早上被父亲打了以后,跑到杂货店买了一把与凶案现场一样的折叠刀,而且该杂货店只有这一把。这个焦点证物看似没有疑点,但8号陪审员戴维斯拿出自己买到的一模一样的折叠刀,打破了证物的唯一性判断。

③老证人听到和看到的证词,被与其他证词结合演练而推翻

楼下邻居老人证明,他听到了案件发生时声音,并看到少年从楼上奔跑下来。然而他的证词与另外一个女证人的证词结合起来,9号陪审员发现其中的疑点,当时街道上有电车通过的轰隆声,老证人年纪大可能是幻听。而看到少年奔下楼,也通过现场模拟发现时间差的问题。

④女证人看到的犯罪事实发生,随着发现她的近视问题而成为疑问

女证人的证词表明当时她在对面看到了少年犯罪的经过,但随着4号陪审员摘下眼镜揉眼的动作,让9号陪审员想起女证人鼻梁上眼镜痕迹。案件发生在晚上,而人们通常没有睡觉戴眼镜的习惯,这种视线下她可能看到的只是模糊的人影,而不是确凿的嫌疑人犯案事实。

随着各个疑点的被提出,然后再由不同陪审员的思维碰撞,故事的发展始终处在激烈的推理争论状态中。

在我看来,这种有层次、有节奏的叙事手法,通过在发现疑点和推理的循环中,给观众如剥洋葱般的解谜快感体验,让影片在即使没有宏大场景和精美画面的情况下,观众仍然沉醉其中。

《十二怒汉》:沉闷单调却成为经典?3个角度解读它的魅力与价值

90多分钟的电影镜头集中在狭窄、憋闷的屋子里,除了叙事手法的巧妙,更离不开镜头视角的切换,以及导演有意而为的去场景化处理方式。

观众因为没有其他场景和环境变化的干扰,而把注意力更集中在通过人物对话推进的剧情上,让整个电影的情节紧凑、逻辑严密。

比如以下电影中这些镜头的变化,配合剧情的发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长镜头的运用,体现了将少年疑罪的审判交给十二名陪审员

法庭上嫌疑犯少年沉默着,随着剧情推进,陪审员陆续走入会议室内,这时采用长镜头的方式,把每个陪审员的状态表现出来,而他们与少年在庭审时的叠影隐喻了他的命运在陪审员手中。

轴线构图的运用,把未经独立思考的投票拉回到理性的状态

4号陪审员从事股票分析工作,他尊重事实的真相,在闷热的房间内始终保持形象不变,刚开始表现他时采用平视视角,镜头中的他看着股票分析的报纸,体现他的理智和严谨。而当他与8号陪审员对话时,则变化为轴线构图,更直观地展现他们的理性讨论。

仰视视角的出现,通过老人陪审员的倔强体现对生命的敬畏

9号陪审员是年纪最大的老人,但他有着睿智的观察力,证人的证词他提出了很多疑问。在镜头中表现这位老人时,采用的多是仰视视角,把他的说服力通过镜头特写来着重强调。

广角镜头的出现,将多数人对价值观极端偏差的厌恶充分体现

10号陪审员没有保持职责的理性和严谨,他看不起贫民窟出身的人,在发表浓重阶级偏见的言论后,其他陪审员纷纷站起来背对着他,这时采用的是广角镜头,把所有人离席的景象包含在内,体现出人们对这种言论的极度厌恶。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一些为了补充讨论内容,或体现相互说服过程艰难的镜头,比如穿插进入的犯罪外景、移动镜头下的中场休息场景等。

依我看,这些不同镜头手法的运用,将场景单一、空间憋闷的弊端完美遮掩住,让观众更聚焦在越来越接近真相的剧情,以及不同陪审员角色的立场转变,把整个思辨过程刻画的淋漓尽致。

《十二怒汉》:沉闷单调却成为经典?3个角度解读它的魅力与价值

在十二名陪审员离开法庭进入会议室时,其中十一人是抱有少年有罪论的,当举手表决时十一人同意,而只有8号陪审员戴维斯没有举手。这种站在多数派对立面的感受,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即使你有想要表达的不同意见,但迫于多数人的意见,就会不自觉地受到“从重心理”的影响,选择与多数派站在一起。

《十二怒汉》中,8号陪审员却选择了坚持己见,从最初的意见比例1比11,到有人支持自己的意见,再到逐渐加入无罪判断的比例变成6比6,以及到解决立场已经偏差过多的最后一位陪审员,这个过程中被说服的十一名陪审员的心理变化,其实与现实社会的决策讨论过程不无二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心理变化阶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追随多数意见,不去深入思考问题的疑点

当法庭提供了看似确凿的证物、证词后,陪审团在会议室的第一次举手投票中,随着第一个支持少年有罪的手举起来,其他人不约而同地举手表决支持。显然多数人从目前的案情调查结果中,相信它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并没有去过多思考这些证据是否严谨可信。

第二阶段,发现证物的疑点,开始出现基于经验的理性分析

8号陪审员出于对生命的尊重,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且出示了自己找到的反驳唯一性证物的证据。随着他从口袋里掏出购买的一模一样的折叠刀开始,逐渐有其他的陪审员对自己之前的判断产生怀疑,并从老证人卧室到门口距离,以及女证人是个近视眼中,与生活经验的判断上发现无罪推断的可能。

第三阶段,推翻证物和证词,将“有罪论”转变为“无罪论”

当老证人的证词中听觉误会和时间差错误被证实后,十二名评审团中多数人的观点已经被扭转,但基于结论一致性的要求,他们继续深入探讨。而这时女证人是近视眼的事实被发现,继而推理出她看到的事实偏差问题,对少年是否有罪的结论终于扭转到无罪论上。

整个辩论的过程中,陪审员基于自己身份、职业和经历,从一开始就没有站在理性和严谨的立场上,反而出现一些急着回家、阶层歧视和父子矛盾的非客观立场。

而随着8号陪审员戴维斯的质疑,逐渐唤醒了人们对生命和法律公正的的尊重。与其说这部电影是表现司法制度的力量,倒不如说它深刻地体现了人性多样化与合理性怀疑价值的较量。

《十二怒汉》:沉闷单调却成为经典?3个角度解读它的魅力与价值

《十二怒汉》经过历史沉淀越来越散发智慧光芒,它甚至在2007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国宝电影”而收藏。在电影故事之外,我们更看到了真理往往存在于少数派的坚持和探索中,如果我们只是遵循大多数的选择,就很可能会错失发现真理的机会。

那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当自己的意见是少数派时,如何才能在团体决策中发挥力量,说服多数派去探索事物的真相,并发现真理所在呢?在我看来,需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缜密细致的思维和有说服力的方式。

①少数派孤立无援的压力,需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

当自己发现不同于大多数的见解时,感受到的除了对真理的期望,还有来自多数派无形中施加的压力,而有没有坚持己见让多数派去思考和理解的勇气,决定了少数派价值能否得以体现。

影片中第一次投票时公开举手表决,当有几个赞成“有罪”判决的人开始举起手,很多犹豫不决的人就跟随着举起手来。这时候8号陪审员的内心是激烈挣扎的, 等到最后只有他没有表态时,在众人目光注视下,那种孤立无援的压力感可想而知有多么沉重。

想要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见表达出来,让它发挥一定价值,哪怕最终会被多数意见压倒,那也能体现出自己并非出于从众心理。但是,这需要打破常规思维,需要抗住压力而表达自己的勇气。

②缜密地思考与挖掘,为少数派意见找到支撑点

有些人习惯站在别人对立面谈论问题,你说好他说不见得,你说下雨天走路应该打伞他说穿雨衣也行,反正总是要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必须区分清楚的是,这种是抬杠而不是经过缜密思考与挖掘的少数派,少数派的意见必须有合理的支撑内容,而不是胡搅蛮缠。

8号陪审员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没有投出“有罪”票,虽然他不确定那个少年是否就是凶手,但是他掌握有“折叠刀并不难买到”的事实依据,并借此让个别原本就犹豫不决的人开始心理动摇。

如果没有这个事实依据作为支撑,那么他再有怜悯之心也无法撬开多数派的一致意见。

《十二怒汉》:沉闷单调却成为经典?3个角度解读它的魅力与价值

③用有说服力的方式,把多数派的意见堡垒攻破

团体决策中,只有独立思考的意见和打破常规的勇气还不够,如果就此去激烈争辩,要么没人有耐心去听,要么被直接忽视掉。那该怎么做呢?你需要找到有说服力的方式,让多数派对他们的意见进行反思,并主动去理解你的意见,如此才有攻破多数派意见堡垒的可能。

《十二怒汉》电影中陪审员投票从1比11到最终12比0的过程变化,就是很好的说服力方式。

首先,8号陪审员拿出自己掌握的折叠刀意见,先把大多数的绝对意见降低影响力,让因从众心理而投票的人意见松动。

其次,通过深入挖掘老证人证词的疑点,引发多数派中部分人的思考,让犹豫不决的这部分人开始反思并探索真相。

最后,11名赞同有罪的陪审员,在理由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意见反戈与固执己见的人开始争论起来。当多数派的共识出现缺口,意见堡垒就会逐渐崩塌。

当然,这部电影最终是少数派战胜了多数派,但现实中少数派意见的价值,并不一定体现在扳倒了多数派,而是让多数派对他们的意见进行反思和完善,避免出现草率且不周全的决定。

如果只是为了想要成为少数派,或者刻意在团队讨论中安排假装少数派,那是没有意义的,一旦无法被发现这种少数派虚假,就更加无法激发出有意义的探讨了。

经典电影《十二怒汉》,除了让人沉浸其中的叙事手法、镜头视角处理和思辨心理过程这些观影感受外。它能够成为历久弥香经典的更多原因,是关于尊重生命和人性弱点的探讨,以及没有回避美国司法制度弊病的现实。并且从辩论艺术角度展示了少数派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让团体决策的讨论更加理智,让最终决策更加完善和准确。

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我结合对电影的观影感受,分享了少数派如何在团体决策中发挥力量,说服多数派去探索真理所在的方法:①少数派孤立无援的压力,需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②缜密地思考与挖掘,为少数派意见找到支撑点;③用有说服力的方式,把多数派的意见堡垒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