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電影曾被翻拍了無數次,豆瓣評分9.5,它就是《十二怒漢》。
講述一個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兇器均以呈堂鐵證如,陪審團的12個人一起讨論還原真相。
而今天給大家推薦南韓上映了一部類似《十二怒漢》的電影新片《陪審員》。

陪審員 ★★★★
推薦理由:《十二怒漢》南韓版
時 長:114min
這部影片是根據南韓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08年12月在首爾開庭的殺害親屬案審判中,陪審員們對以殺害母親嫌疑被起訴的兒子判定結果為無罪這一事件。
影片中由于是南韓第一次實行陪審員制度,各類媒體都十分關注。
法院也很重視,認真仔細從國民裡稽核挑選了8位不同年齡、不同性别、不同職業的陪審員。
樸炯植飾演的男主權南佑是一位正在申請民事援助的創業青年,對法律一概不知的他正好被選為最後一名陪審員。
審判的案件中被告已經認罪,陪審團隻需要量刑,決定給被告判幾年。
審判過程中,檢方認為被告不但有罪而且還是蓄意謀殺,因為小區巡邏的警衛看見了他的“抛屍”過程。
法醫也判定母親的死亡原因是頭部被錘子敲擊緻死。
陪審員中一名有30年遺體清洗經驗的大叔則說死者不可能是被錘子敲死的,但是因為他沒有專業的法醫證,是以他的發言隻能被PASS掉。
被告的舅舅又作證母子兩人關系本就不好而且被告還有暴力傾向。
而被告的女兒否認一年沒來過幾次他們家的舅舅的證詞,哭着說她爸爸不可能會殺害她奶奶。
現場正好發現一張被告為了獲得低保而填寫的解除家人關系申請表,字句裡全是抱怨母親無能,是以合理懷疑被告是以與母親産生争吵而失手殺害母親。
本來一直沉默的被告突然激動并否認自己寫過這張申請表。
審判結束,輪到陪審團送出有罪還是無罪判定的時候,男主還是無法給出判定,他認為陪審員們不能如此輕易決定一個人是否有罪。
他始終不信被告是蓄意謀殺,猜想可能是母親摔下去的過程中才造成了頭部那個傷口。
他又懷疑警衛當時是不是看錯了,“抛屍”的其實并不是被告,便想申請去現場調查。
但是現場試驗過後發現看錯的機率基本不存在,陪審員們隻能簽下蓄意謀殺的量刑結果。
大家都以為就這樣結束時,男主卻突然發現解除關系申請表上的字迹不是被告的。
(左為申請表,右為被告手寫便簽)
男主還發現如果母親當時遇害的話應該會大喊救命,但是卻沒有,除非是母親自身不想活了。
原來事情真相是母親為了不耽誤兒子和孫女,能夠獲得比她現在工資又高又穩定的低保,以兒子的名義寫了那封解除家人關系申請表,然後選擇了跳樓自盡。
兒子當時本想拉住母親,但是他沒有手指,假肢也因用力過度而脫落,沒能把母親拉上來,卻被警衛看到而造成誤會。
被告一開始會認罪也是因為他當時急忙下樓想去救母親卻踩空樓梯摔出了腦出血,導緻他對當晚的情況記不清,又很害怕自己是否真的害死了母親。
最後一次開庭宣布被告的審判結果時,所有的陪審員們都堅持被告無罪。
雖然法庭上陪審員的意見隻能是參考,無法幹涉審判長的決定,但是審判長也堅持了自己的初心和原則宣布被告無罪。
這部電影雖然是溫馨美好的結局,被告沒有蒙冤受刑,但是同時也暴露出了大量的社會問題。
比如大法院長對審判長這一次的判決唯一要求是好看。
法院同意陪審員的現場調查請求不是為了追求案件審判的正确性而是因為這樣足夠好看。
刑事調查過程也因為被告已經認罪而草草了事。
法醫明知道那個傷口有不是錘子擊打的可能性卻為了不想承認自己判斷有誤而嘴硬。
陪審員中大多數人其實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隻是一味盲從着律師和警察。
如果這個案子沒有男主的堅持,被告就會被不明不白的關進監獄25年,更别說一開始的量刑建議是死刑。
影片将真實的社會殘酷地擺在我們眼前,法官和法醫在乎的隻是他們自己的名譽,而與被告毫無關系的大部分陪審員們絲毫不在乎他人的生死存亡,隻是當做一個形式上的任務。
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其實都是這樣,隻在乎關于自己利益的事情,冷眼旁觀着他人的困境,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卻不曾想過或許自己也有需要幫助的時候。
冤假錯案就是由此而來,比如最近的“教師17年前舉報腐敗疑遭槍殺”事件
不過社會上總是會有毫不吝啬伸出援手的好人,而且影片中除了男主以外的陪審員們最後也都在為被告判定無罪而努力。
現實生活中,過去十年内南韓有陪審員參與審判的無罪率高于一般審判的3倍,湖南教師埋屍案嫌疑人也已抓獲,相信槍殺案最後也能有個好的結果。
社會總是在進步,是以生而為人,請務必善良。
關注【流量君】如果你也喜歡我們的文章就來關注與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