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的時候,各科老師都會給我們推薦經典且意義深刻的電影,老師們憑喜好程度推薦的大多各不相同,唯獨《十二怒漢》是法理學老師、刑法老師、邏輯學老師不約而同推薦的一部。認真看完後,不得不說這是一部相當優質的電影,也難怪303042人評分後居然還能夠得9.4,确實優秀,而且,上映時間是1957年4月13日,距今已經六十多年,依然被人們尊崇,實屬難能可貴。
影片的内容也很硬核,講述的是十二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年齡階層,不同地區的陪審員,為一個十八歲的男孩“辯護”的故事。接下來,我不談曆史背景,不談人物關系,不談劇情發展,隻談最具代表性的八号陪審員具備的“批判性思維”對“選擇”的重要性;同時探讨鍛煉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方法,幫助大家擺脫思維困境;最後,根據影片提供的線索,淺析我國刑法的“疑罪從無”原則對該案件的應用結果。
作家布魯克諾埃爾摩爾在《批判性思維》一書中寫道:
批判性思維不是盲目的行動或反應,不是任憑各種誘惑的擺布,不是輕易受情感、貪欲、無關考慮、愚蠢偏見的幹擾;批判性思維的目标在于做出明智的決定、得出正确的結論。 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考量我們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标準。
根據定義不難發現,所謂批判性思維不是人雲亦雲,不是牆頭草,是經過理性思考的錘煉,繼而得出理性選擇;當然,更不是杠精,現在很多人喜歡别人說什麼,不管三七 二十一,隻管擡杠,杠到你直接不想和他說話,甚至想絕交。
其實,批判性思維是公正的思維,公正意味着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對任何事物都不帶私心,不帶偏見,隻從事物本身出發,以事實為基礎,做出可靠又理智的選擇。
1、布裡丹效應:
丹麥哲學家布裡丹講過這樣一則寓言:有頭小驢,在幹枯的荒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了兩堆草,由于拿不定先吃哪一堆好,結果在無限的選擇和徘徊中餓死了。後來人們把決策過程中類似這種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裡丹效應”。
在這部電影裡,有好多個地方都展現了“布裡丹效應”,影片中總共投票了五次,從最開始的十一個人意志堅定的覺得那男孩是罪魁禍首,到後來的一次次争吵和博弈之後,這裡面的一部分人就開始猶豫不決,不知道應該投向哪一個陣營。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有這樣的窘境。大學畢業之際,要繼續讀研究所學生還是步入社會,參加工作;要以家庭為主,還是要以事業為主;要追求薪水多的公司,還是找尋進步空間大,提升自己可能性大的公司;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在老家找一個穩定到看得見盡頭的工作,還是去大城市打拼,闖出小縣城給不了的天空……
應對“布裡丹效應”的最佳方法是采用批判性的思維,理性分析後,當機立斷做出選擇。要知道,機會可遇不可求,一拖再拖就會錯失良機,比起猶豫不決而錯失良機,就算選擇到的不盡人意,也總比像那頭驢一樣,因為選擇困難而活活餓死要好。
2、破窗效應:
對于完美的東西,大家都會本能的維護它,不去破壞,自覺的阻止破壞現象;相反,有缺陷或者已經被破壞的東西,讓它更壞一些也無妨。對随之而來的破壞行為也往往視而不見,任其自生自滅。
影片中最開始給男孩投死罪的那十一個人,也是受到“破窗效應”的影響而不假思索的就投了贊成法院決定的票。
他在貧民窟出生,九歲時母親就過世了,他在孤兒院待過一年半,當時他的父親因為僞造文書罪入獄;他是先天不良,他是個充滿憤怒的野孩子,他十歲就進了少年法庭,因為他對老師丢石頭,十五歲進感化院,因為他偷了一輛車,他曾經因搶劫被捕,還曾因持刀械鬥被抓過兩次,他的确是個用刀高手……
因為他劣迹斑斑,因為他是個不良少年,因為他曾經做過好多壞事,也因為他擅長用刀,是以他肯定是兇手,是以大家根本不用為他辯護,他應該被判死罪。
這位是言辭激烈的父親
這就是典型的“破窗效應”,大家不假思索就開始人雲亦雲,這個男孩就像是那個被打破窗子的車,既然已經爛了,那索性再破壞一點也沒事,這樣的心理導緻十一位陪審員神态輕松的選擇投了死罪票。
現實生活中,“破窗效應”的例子比比皆是,聯考失利,考了個不怎麼樣的大學,那就混日子吧,反正這學校也不咋地;上班工作得過且過也無所謂,反正工資就那麼一點點;在比較落後的小縣城,會發現垃圾随處可見,畢竟大家都是随便丢,你不丢反而吃虧了……
可是,細想一下,真的是這樣嗎?破罐子就隻能破摔了嗎?就不能插幾枝野花,點綴一下房間?聯考失利,所讀的大學不怎麼樣就不能好好學習,好好用功了嗎?不怎麼樣的大學出來的人才也數不勝數,不是嗎?小縣城髒亂,你不丢垃圾,他不丢垃圾,環衛勞工減少點負擔,幹淨一點大家看着也神清氣爽一點,不是嗎?
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無法限制别人,那就限制自己,就像電影裡那位八号陪審員,既然無法認同别人的觀點,那就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
發現了嗎?沒有批判性思維就好比破罐子破摔,這樣的人沒有靈魂,宛如行屍走肉,得過且過,哪怕機會擺在眼前,也會因為搖擺不定而難以抉擇,最終追悔莫及。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八号陪審員獨具魅力理性選擇,在人群中脫穎而出,不是因為他說話大聲,不是因為他人高馬大,不是因為他傲慢無禮,而是因為他擁有批判性思維,從獨自一人投無罪票,到最後十二人一同投無罪,可見該思維的魅力有多大。認真觀看影片,再仔細觀察身邊優秀的人,不難發現這其中有方法可供參考和學習:
1、認知謙遜,承認自己思維的局限性。
影片中的八号陪審員就是這樣的,不管是從穿衣打扮,還是言談舉止,他給人的感覺就是彬彬有禮,保持謙遜。哪怕是在後來的激烈辯論過程中,始終承認着自己雖然支援男孩無罪,但他掌握的線索和其他的十一位一樣,他說自己不知道男孩是否真的是兇手,但是在真相還未水落石出前,他願意抽絲剝繭,一步步找尋真相。
這位就是是八号陪審員
第一位和他一樣表示贊同的陪審員總結說:
這位先生一直孤軍奮戰地跟我們對抗,他并沒有說那孩子無罪,他隻是說他無法确定他有罪。要孤軍奮戰對抗荒謬的言論并不容易,是以他孤注一擲争取支援,我支援他因為我贊同他的動機,那個孩子或許真的殺了人,但我想聽到更多的證詞,現在的票數是10:2(十票投孩子有罪,兩票投孩子無罪)。
誠然,八号陪審員很謙遜,影片中可以看出他冷靜客觀的應對着大家對他的抨擊,因為有的人要去看電影,有的人要去看球賽,有的人要回家,大部分人都希望草草了事,早早收工回家,唯獨他想要得到更多的證詞,離真相更進一步,給男孩一次重生的機會。
我認為,此時的他認識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性,哪怕自己怎麼努力為男孩辯護,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隻有加上其他十一個人的思想彙集,才能一步步探尋事件的真相,才能給男孩一個重新擁有生活的機會。
現實生活,我們觀察身邊優秀的人也不難發現,他們都實事求是,有一說一,就像大仲馬說的:“一兩重的真誠,等于一噸重的聰明”;當然,也絕不會不懂裝懂,而且很謙虛,正如莎士比亞所言:“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隻有在任何時候,都保持認知謙遜,承認自己思維的局限性,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繼而改進,向理想靠近。
2、信賴推理,實踐出真知。
案件已經經過法院的質證環節,中風的老人是其中的一個證人,他提供的證詞是他聽到聲音到看到男孩跑下樓用了15秒。法院和律師、檢察官都沒有對此提出任何異議,表示接受這個證詞。
但八号陪審員當着其餘十一位的面,認真觀察配置圖後計算出老人的卧室到門口的距離,自己模拟了一遍,按照中風老人的步行速度,用時41秒。
八号模拟中風老人計時
同樣,他們也一起推翻了另一個證人的證詞,因為按照常理,近視眼的人不會戴着眼鏡睡覺,裸眼更不可能在夜間遠距離看清楚案發現場。
此刻,票數變為3:9(三人支援有罪,九人支援無罪)。
這時推理的老者和八号,都是彼此的高光時刻,渾身散發着理性的光輝。因為一個小小的線索,不斷去探求背後的邏輯是否嚴謹,是應該高度贊揚的行為,質疑是找到真相的第一步。
我很佩服信賴推理的人,因為隻有經過推理,才能得出理性的結論。我們也要信賴推理,畢竟實踐出真知。
3、懂得換位思考,擁抱對立的觀點。
影片的最後,八号陪審員看見抱頭失落的那位父親,剛剛和他發生過激烈争吵,險些大打出手的男人,此刻,他卻幫他從衣架上取下衣服,為他輕輕蓋上。
八号陪審員準備把衣服遞給那位父親
這位一直說要把孩子送上電椅的父親,因為和兒子有過特别不愉快的經曆,迄今為止都難以釋懷,是以,他根本不相信這個孩子無罪,與其說他是在憎恨這個男孩,不如說他是在抱怨自己的兒子。他把這個男孩,代替成了自己的兒子,是以言辭一直很偏激。甚至一度激怒了一直溫文爾雅的八号陪審員,他憤怒的對他吼道:
我為你感到遺憾,隻有瘋子才想親自按下電椅開關,你一走進這裡,就一副想替天行道的模樣,你出自一片私心,想看到那孩子被判死刑,而不是因為事實,你是個虐待狂。
很難想象,剛剛還大動幹戈的兩個人,後來卻開始為彼此的行為感到抱歉,八号雖然沒有說,但他的舉止無不透露着自己的歉意。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發生一點小沖突,就發誓老死不相往來,可總是難免狹路相逢,此刻,尴尬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類似的群體。不能勸别人大度,畢竟不曾經曆過她的過往,但倘若擁有批判性思維,會多一份理智的選擇,尴尬的局面應該會有另一種解題思路。
從影片出發,我認為,此刻的八号完全的站在了這位父親的立場上想問題,惡語相向不難,難的是大動幹戈後懂得換位思考,擁抱對立的觀點,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或許不能言歸于好,也要盡力修複彼此的關系。
是以,要想擁有批判性思維,在困境中做出最佳的選擇,需要做到這三點:認知謙遜,承認自己思維的局限性;信賴推理,實踐出真知;懂得換位思考,擁抱對立觀點。
這在我國刑訴法中叫存疑不起訴或者稱為證據不足不起訴,當案件經過兩次補充偵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構成犯罪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屬于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
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缺乏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的;據以定罪的證據存在疑問,無法查證屬實的;據以定罪的證據之間、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的沖突不能合理排除的;根據證據得出的結論具有其他可能性,不能排除合理懷疑的;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不符合邏輯和經驗法則,得出的結論明顯不符合常理的。
影片沒有給出最後的法院判決結果,但根據十二位怒漢的努力挖掘,得出以下新線索:
那位口口聲聲說看見男孩捅父親的證人明顯在說謊,因為近視的她,夜間不可能遠距離看得清楚;況且當時有電車經過,說明老人說聽到男孩說要殺死父親的話是假的;再者,老人從卧室到門口要用41秒,不可能隻是他說的15秒,因為中風的老人步行速度不可能那麼快。再說說那把很難買到的精美折疊刀,八号陪審員随手就掏出了一模一樣的一把,說明店主在說謊。
帶标記的是法院提供的作案兇器,另一把是八号從衣兜裡掏出來的
綜合所有以上内容,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倘若檢察院沒有再找到其他的新證據,而隻是影片中提供的内容,那麼會因為證據不足不起訴,這個男孩最終會被無罪釋放。
寫在最後的話:
這是一部很震撼的電影,黑白的螢幕給我們傳遞了非常多的知識點,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批判性思維”對“選擇”的重要性,倘若八号陪審員沒有批判性思維,沒有一直堅持自己的選擇,男孩的命運将被改寫,當然,我們也就沒有機會領略如此優質的電影。
是以,批判性思維很重要,但因為布裡丹效應和破窗效應的阻礙,導緻很多人沒有批判性思維,宛如沒有靈魂的軀體。是以,我們以後要盡力做到:認知謙遜,承認自己思維的局限性;信賴推理,實踐出真知;懂得換位思考,擁抱對立的觀點。隻有這樣才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同時擺脫思維困境,
人生面臨着無數的選擇,從國小擇校、中學擇校、聯考擇校、學習擇課、畢業擇業、結婚擇偶、就是工作中也有無數次決策需要選擇。如何保證選擇正确?如何保證選擇綜合效益最大化?運用批判性思維就能減少失誤,擁有批判性思維,做出最令自己滿意的選擇。你、我、他,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