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時間賽跑,與蟲子“搶食”:東莞古書畫修複師的日常

在東莞可園旁的博廈村裡,古書畫修複師梁波的工作室“藏”于一個廠房的四樓,水泥樓梯,彎彎繞繞,沒人帶路的話難以找到。

來莞二十餘載,梁波潛心修複、裝潢古書畫。在他手下,一幅幅面目全非、沉睡多年的文物古迹“容光煥發”,找回了最初的華彩。

和時間賽跑,與蟲子“搶食”:東莞古書畫修複師的日常

“幾十年來,我都沒有在外面做過什麼招牌。”與在業内的名氣不同,梁波反而選擇了一個靜谧的工作室,不接急活,隻想趕在時間沖淡和蟲子啃食前,留住古字畫裡的“毫米與千年”。

“尋找紙張就如同比對DNA”

在梁波的櫃子裡,多年來獲得的榮譽證書一字排開。1998年,梁波開始系統學習傳統書畫裝裱與修複,開啟了他作為古書畫修複師之路。至今,梁波已是北京榮寶齋畫院畫家、(古籍文獻)古書畫修複師、東莞市美協會員、東莞民間工藝能工巧匠。2019年,“梁波古書畫修複暨山水畫展”入選東莞市文化館年度“青年藝術家圓夢行動”。

在梁波的工作室裡,有一間專門用來存放各類紙張的紙庫,狹小的空間内紙張堆砌如山,地面僅夠一人站立。在紙庫之外的地方,他的藏紙幾乎無處不在,除了肉眼可見的字畫、工具外,幾乎所有書架,甚至桌子下方的空間,都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紙張。“這是産自江西的玉扣紙,這是雲南用來包普洱茶的紙……”談起自己從全國各地考察淘來的紙張,梁波如數家珍。據他介紹,工作室内共有上百種不同的紙張,光是搬家就搬了近兩個月的時間。

和時間賽跑,與蟲子“搶食”:東莞古書畫修複師的日常

在古字畫修複上,紙張的選擇尤為重要,不僅是紙張的材質、顔色和厚薄,小到紙張的紋理、手感、雜絮、韌性等,都是梁波會考慮的方面。經曆多年的摸索,梁波把自己比對紙張的經驗概括為“目識心記”和“望聞問切”。工作時,他不愛戴手套,原因也是因為他堅信,隻有親近紙張才能讀懂紙張。

梁波認為,幾乎每一本古字畫的紙張都是獨一無二的,“而要找到比對的紙是最難的,等同于我們的DNA一樣。”然而,在造紙業如此發達的今天,所生産的紙張仍很難和古字畫的紙張相比對。

和時間賽跑,與蟲子“搶食”:東莞古書畫修複師的日常

他介紹,古字畫往往采用的都是傳統手工做成的紙張,而傳統手工制作的紙張和如今的機制紙最大的差别在于,傳統手工做成的紙張有更強大的拉力,更為柔軟也更為堅韌,也就是所謂的“柔弱勝剛強”。與此同時,傳統手工制作的紙張具有原生的美感,如棉似雲般的雜絮,過濾紙漿産生的“經緯度”(也被稱作“簾紋”)……“更為重要的還是安全,手工制作的紙張沒有添加過其他物品,很純淨。”梁波說道。

多次尋找适配度高的紙張未果,梁波轉念一想:“是不是我可以自己來造紙呢?”在梁波的工作室内,他至今還用着原始的手工造紙法——剝離樹皮,通過碾壓提取纖維,直至纖維和古書一緻,再開始造紙,工藝要根據每一本書不同的參數進行調配。然而,并非每一本古字畫都需要花費如此多的時間造紙。對于那些材質不錯,離原迹之差一些的紙張,梁波選擇了稍加改造——長期用水泡進行材質分解,之後再制作成類似的紙張,用以修複。

和時間賽跑,與蟲子“搶食”:東莞古書畫修複師的日常

對于梁波來說,為古字畫修複尋找合适紙張的過程就是解讀傳統紙張内質的過程,而造紙這件充滿情懷和回憶的事情,早在他很小之時便結下了不解之緣。梁波說道:“爺爺會些基本的造紙方法,姑祖母曾經經常糊窗花。後來,我們一家子都是造紙廠出來的,父親曾在造紙廠先後曆任安全科長、生産科長、質檢科長等等,幾個表姐也都在造紙廠工作。”

找到了适配的紙張,古字畫的修複算是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而剩下的工作都轉向了這門複雜的修複手藝之中。

“我是在和蟲子搶飯吃”

對于梁波來說,時間是最大的敵人,任何書籍字畫在奔騰不息的時間面前都無比脆弱,無論典藏的多好,時間總會偷偷留下痕迹。“但是在南方,除了時間,蟲子是第二個敵人。”梁波告訴記者。

和時間賽跑,與蟲子“搶食”:東莞古書畫修複師的日常

古書修複前後對比

2002年,梁波與東莞結緣,工作于中國詩書畫研究院嶺南分院,同時成立鶴祥齋書畫修複裝裱工作室。來到東莞近20年,梁波除了一心修複、創作,剩下最大的工作就是和南方的濕潤氣候以及各類蟲子作鬥争。

梁波認為書籍文物修複講究八個字,“因紙而異,因時而異。”梁波提到在南方對氣候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每年在東莞制作臘腸的日子裡就是他大展拳腳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東莞很幹燥,書籍紙張不容易受潮,是進行修複工作的最佳時機。”梁波說。

對地方氣候和書籍紙張有了深入了解後,梁波認為修複工作又變成因人而異的事,“前提是你要懂它。”立足于嶺南的氣候,梁波的修複工作主要取“預防維護、防消結合”的方式,持“保護為主、治病為輔、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南方就要更加注意氣候的變化。”梁波說。

和時間賽跑,與蟲子“搶食”:東莞古書畫修複師的日常

“你看這本書,肉眼很難看出來有修複的痕迹,但是你在燈光下看,可以清楚地看到修複過的地方明顯顔色要深一些。”梁博小心翼翼的将其中一頁舉過頭頂,在燈光的照耀下,紙張呈現一塊塊深色的痕迹,“雖然在燈光下可以看到紙張深淺不一,但是你用手摸起來也是感覺不到差别的。”梁波告訴記者。

在莞二十年,梁波修複了大量的紙質文物,經手者包括祝允明、袁崇煥、王時敏、高其佩等書畫精品,近現代如黎元洪、鄧爾雅、高奇峰等名家手迹。梁波獨特的修複技藝被東莞市文聯及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東莞民間工藝能工巧匠”。

和時間賽跑,與蟲子“搶食”:東莞古書畫修複師的日常

梁波畫作

為了更好地還原古書畫原貌,梁波在修複工作之餘從事書畫創作,并于2012年至2014年期間在北京榮寶齋畫院程大利先生山水畫工作室研修。“學習山水畫的原因之一是我長期以來畫工筆很難把握山水畫的意境,這對修複工作來說也成了一定的阻礙。”在梁波的工作室中,擺放着他創作的古意大幅中堂,也有師造化的太行、天柱山等寫生獨幕喜劇以及邊角料的“殘山剩水”。“這段時間由于長期工作我的脊背有些受損,決定休息幾天,這幾天我都是以畫畫為主。”梁波說。

“你的工作室有沒有恒溫恒濕呀?”很多人走進梁波的工作室面對價值不菲的書籍典藏都會這樣問,梁波的回答是否,“如果在我這樣的環境下都能儲存,那麼其他的環境肯定也能‘活’下去。”對于梁波來說,他的工作更多的是幫助文物“延年益壽”,而不是将其打造成“溫室裡的花朵”。

【見習記者】馬新傑 章倩倩

【視訊/攝影】何绮瑩

【記者】龔名揚

【作者】 馬新傑 章倩倩 何绮瑩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