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和时间赛跑,与虫子“抢食”:东莞古书画修复师的日常

在东莞可园旁的博厦村里,古书画修复师梁波的工作室“藏”于一个厂房的四楼,水泥楼梯,弯弯绕绕,没人带路的话难以找到。

来莞二十余载,梁波潜心修复、装潢古书画。在他手下,一幅幅面目全非、沉睡多年的文物古迹“容光焕发”,找回了最初的华彩。

和时间赛跑,与虫子“抢食”:东莞古书画修复师的日常

“几十年来,我都没有在外面做过什么招牌。”与在业内的名气不同,梁波反而选择了一个静谧的工作室,不接急活,只想赶在时间冲淡和虫子啃食前,留住古字画里的“毫米与千年”。

“寻找纸张就如同匹配DNA”

在梁波的柜子里,多年来获得的荣誉证书一字排开。1998年,梁波开始系统学习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开启了他作为古书画修复师之路。至今,梁波已是北京荣宝斋画院画家、(古籍文献)古书画修复师、东莞市美协会员、东莞民间工艺能工巧匠。2019年,“梁波古书画修复暨山水画展”入选东莞市文化馆年度“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

在梁波的工作室里,有一间专门用来存放各类纸张的纸库,狭小的空间内纸张堆砌如山,地面仅够一人站立。在纸库之外的地方,他的藏纸几乎无处不在,除了肉眼可见的字画、工具外,几乎所有书架,甚至桌子下方的空间,都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纸张。“这是产自江西的玉扣纸,这是云南用来包普洱茶的纸……”谈起自己从全国各地考察淘来的纸张,梁波如数家珍。据他介绍,工作室内共有上百种不同的纸张,光是搬家就搬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和时间赛跑,与虫子“抢食”:东莞古书画修复师的日常

在古字画修复上,纸张的选择尤为重要,不仅是纸张的材质、颜色和厚薄,小到纸张的纹理、手感、杂絮、韧性等,都是梁波会考虑的方面。经历多年的摸索,梁波把自己匹配纸张的经验概括为“目识心记”和“望闻问切”。工作时,他不爱戴手套,原因也是因为他坚信,只有亲近纸张才能读懂纸张。

梁波认为,几乎每一本古字画的纸张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要找到匹配的纸是最难的,等同于我们的DNA一样。”然而,在造纸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所生产的纸张仍很难和古字画的纸张相匹配。

和时间赛跑,与虫子“抢食”:东莞古书画修复师的日常

他介绍,古字画往往采用的都是传统手工做成的纸张,而传统手工制作的纸张和如今的机制纸最大的差别在于,传统手工做成的纸张有更强大的拉力,更为柔软也更为坚韧,也就是所谓的“柔弱胜刚强”。与此同时,传统手工制作的纸张具有原生的美感,如棉似云般的杂絮,过滤纸浆产生的“经纬度”(也被称作“帘纹”)……“更为重要的还是安全,手工制作的纸张没有添加过其他物品,很纯净。”梁波说道。

多次寻找适配度高的纸张未果,梁波转念一想:“是不是我可以自己来造纸呢?”在梁波的工作室内,他至今还用着原始的手工造纸法——剥离树皮,通过碾压提取纤维,直至纤维和古书一致,再开始造纸,工艺要根据每一本书不同的参数进行调配。然而,并非每一本古字画都需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造纸。对于那些材质不错,离原迹之差一些的纸张,梁波选择了稍加改造——长期用水泡进行材质分解,之后再制作成类似的纸张,用以修复。

和时间赛跑,与虫子“抢食”:东莞古书画修复师的日常

对于梁波来说,为古字画修复寻找合适纸张的过程就是解读传统纸张内质的过程,而造纸这件充满情怀和回忆的事情,早在他很小之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梁波说道:“爷爷会些基本的造纸方法,姑祖母曾经经常糊窗花。后来,我们一家子都是造纸厂出来的,父亲曾在造纸厂先后历任安全科长、生产科长、质检科长等等,几个表姐也都在造纸厂工作。”

找到了适配的纸张,古字画的修复算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剩下的工作都转向了这门复杂的修复手艺之中。

“我是在和虫子抢饭吃”

对于梁波来说,时间是最大的敌人,任何书籍字画在奔腾不息的时间面前都无比脆弱,无论典藏的多好,时间总会偷偷留下痕迹。“但是在南方,除了时间,虫子是第二个敌人。”梁波告诉记者。

和时间赛跑,与虫子“抢食”:东莞古书画修复师的日常

古书修复前后对比

2002年,梁波与东莞结缘,工作于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岭南分院,同时成立鹤祥斋书画修复装裱工作室。来到东莞近20年,梁波除了一心修复、创作,剩下最大的工作就是和南方的湿润气候以及各类虫子作斗争。

梁波认为书籍文物修复讲究八个字,“因纸而异,因时而异。”梁波提到在南方对气候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每年在东莞制作腊肠的日子里就是他大展拳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东莞很干燥,书籍纸张不容易受潮,是进行修复工作的最佳时机。”梁波说。

对地方气候和书籍纸张有了深入了解后,梁波认为修复工作又变成因人而异的事,“前提是你要懂它。”立足于岭南的气候,梁波的修复工作主要取“预防维护、防消结合”的方式,持“保护为主、治病为辅、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南方就要更加注意气候的变化。”梁波说。

和时间赛跑,与虫子“抢食”:东莞古书画修复师的日常

“你看这本书,肉眼很难看出来有修复的痕迹,但是你在灯光下看,可以清楚地看到修复过的地方明显颜色要深一些。”梁博小心翼翼的将其中一页举过头顶,在灯光的照耀下,纸张呈现一块块深色的痕迹,“虽然在灯光下可以看到纸张深浅不一,但是你用手摸起来也是感觉不到差别的。”梁波告诉记者。

在莞二十年,梁波修复了大量的纸质文物,经手者包括祝允明、袁崇焕、王时敏、高其佩等书画精品,近现代如黎元洪、邓尔雅、高奇峰等名家手迹。梁波独特的修复技艺被东莞市文联及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东莞民间工艺能工巧匠”。

和时间赛跑,与虫子“抢食”:东莞古书画修复师的日常

梁波画作

为了更好地还原古书画原貌,梁波在修复工作之余从事书画创作,并于2012年至2014年期间在北京荣宝斋画院程大利先生山水画工作室研修。“学习山水画的原因之一是我长期以来画工笔很难把握山水画的意境,这对修复工作来说也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梁波的工作室中,摆放着他创作的古意大幅中堂,也有师造化的太行、天柱山等写生小品以及边角料的“残山剩水”。“这段时间由于长期工作我的脊背有些受损,决定休息几天,这几天我都是以画画为主。”梁波说。

“你的工作室有没有恒温恒湿呀?”很多人走进梁波的工作室面对价值不菲的书籍典藏都会这样问,梁波的回答是否,“如果在我这样的环境下都能保存,那么其他的环境肯定也能‘活’下去。”对于梁波来说,他的工作更多的是帮助文物“延年益寿”,而不是将其打造成“温室里的花朵”。

【见习记者】马新杰 章倩倩

【视频/摄影】何绮莹

【记者】龚名扬

【作者】 马新杰 章倩倩 何绮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