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觀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金風玉露相逢是什麼意思

作者:老街味道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題主的問題錯了一個字,不是金“鳳”而是金“風”,一字之差謬之千裡,不過用電腦打字的确很容易犯這種錯誤。

在自媒體流行的今天,上桌的都是文化快餐,連有些傳統媒體的網文也常常出現錯别字,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有人可能會說,你真是烏鴉笑話豬黑。哈,老街的文章也常常有錯别字,哪裡敢笑話别人呢。

閑言少說,我們看看秦觀《鵲橋仙》的原詞 :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喜歡詩詞的朋友恐怕沒有不知道這兩句的,雖然熟悉,但是對于“金風玉露一相逢”這句,恐怕就很容易了解錯了。

秦觀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金風玉露相逢是什麼意思

金風就是秋風,玉露就是秋天的露水。金風和玉露常常出現在描寫秋天的古詩詞中,例如魏晉·無名氏有《子夜四時歌 ·秋歌》

金風扇素節,玉露凝成霜。登高去來雁,惆怅客心傷 。

在詩歌中,金風和玉露如果不在一句中,往往是上下句相對的那部分。例如如李世民的《秋日二首其一》

菊散【金風】起,荷疏【玉露】圓。将秋數行雁,離夏幾林蟬。 雲凝愁半嶺,霞碎缬高天。還似成都望,直見峨眉前。

詩僧齊己的七律《螢》

透窗穿竹住還移,萬類俱閑始見伊。難把寸光藏暗室,自持孤影助明時。 空庭散逐【金風】起,亂葉争投【玉露】垂。後代儒生懶收拾,夜深飛過讀書帷。

金風是平平,玉露是仄仄,在上下聯中正好可以彼此對仗,

秦觀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金風玉露相逢是什麼意思

這兩個詞還可以并列使用,正好是平平仄仄:金風玉露。例如李商隐的這首《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别離,故教迢遰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碧落銀河畔, 金風玉露時。天上的銀河邊,秋風起、白露出的時候。一句寫明了地點,一句說明的時間,

又如《酹江月·謝人賀生子》(唐末宋初·無名氏):

天高氣爽,正【金風玉露】,安排秋節。株守蓬窗無寸效,自愧才非人傑。 那更家貧,又添丁累,料想無奇骨。新章褒美,天然好語還發。 堪羨力薄無儲,賓庖蕭索,乏禮延佳客。多謝諸公來寵贲,雖有一瓯春雪。 玉果未圓,犀錢須辦,早早為君說。恐辜珠玉,小詞聊且權折。

開頭幾句起興,天高氣爽,正是秋風起玉露生的秋季。家裡又添了人口.........

或者仄仄平平,玉露金風,例如曹勳《清平樂·春前别後》

春前别後。常是雙眉皺。生怕莺聲催殘漏。夢破閑衾堆繡。 又還【玉露金風】。秋聲先到房栊。川上不傳尺素,雲間猶望飛鴻。

又到了玉露金風的秋天了,卻不見心上人的消息。水中沒有魚傳尺素,天上沒有鴻雁傳書。

秦觀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金風玉露相逢是什麼意思

一開始讀到秦觀《鵲橋仙》這首詞的時候, 以為是金風和玉露相遇了,就像牛郎見到的織女一樣,一個金一個玉,還挺般配。其實不然。

先說一下《鵲橋仙》,這個詞牌原是詠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而創作的樂曲。例如歐陽修的《鵲橋仙》雖然沒有牛郎、織女的名字,但是”靈漢舊期還至,鵲迎橋路接天津“很明顯寫七夕相會的牛郎與織女:

月波清霁,煙容明淡,靈漢舊期還至。鵲迎橋路接天津,映夾岸、星榆點綴。 雲屏未卷,仙雞催曉,腸斷去年情味。多應天意不教長,恁恐把、歡娛容易。

秦少遊的這首詞雖然也是寫七夕相會,但同樣省略了牛郎織女的名字。了解了牛郎織女的省略,就容易了解金風玉露一相逢了。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其實是指”金風起玉露生時“牛郎織女相逢了。而不是金風和玉露相逢了。在秦觀的鵲橋仙裡,金風玉露不是主語而是時間狀語。真正的主語是牛郎織女,隻不過詩家語言,最喜歡省略倒裝等勾當。

又如晏殊 《長生樂 》中 ”玉露金風月正圓“

玉露金風月正圓。台榭早涼天。畫堂嘉會,組繡列芳筵。洞府星辰龜鶴,來添福壽。歡聲喜色,同入金爐泛濃煙。 清歌妙舞,急管繁弦。榴花滿酌觥船。人盡祝、富貴又長年。莫教紅日西晚,留著醉神仙。

玉露金風月正圓,玉露出現時,秋風吹起時,月亮正圓。

想一想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由來碧落銀河畔“,說的是地點,”可要金風玉露時“說的是時間。

秦觀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金風玉露相逢是什麼意思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當初您第一次讀到這首詞的時候,是怎麼了解的呢?

秦觀說,在金風玉露出現的時刻,牛郎織女相逢了,雖然相會的時間很短,但是勝過了人間長久的相伴。

是以下阙會寫到: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如果兩個人真得情深意長,并不在于天天厮守。

@老街味道

不要被所謂詩谶忽悠 幾乎每個詩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這樣的句子

觀唐習律14 唐朝宰相蘇颋在李白19歲時就稱贊其天才英麗

晁沖之與陳與義的臨江仙如此相似 卻因不同閱曆反映出不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