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我們是從哪一刻開始,完全受不了五官快被濾鏡碾平的演員,穿着花紅柳綠的衣服吃p上去的小籠包的?而服化道之戰又是哪一刻開始打響的?再回溯時好像很難找到一個明确的節點,但可以明顯看到大家都在暗暗使勁:清宮劇在《甄嬛傳》強勢壓制下,開始“另謀出路”,比如炒火了莫蘭迪色的《延禧攻略》;大宋風潮中,有宣稱還原了《清明上河圖》中市井環境的《知否》和服裝嚴格考究,甚至複原了《宋仁宗後坐像》裡曹皇後服制的《清平樂》;唐代則有從朝廷典章制度、妝容、衣着、吃喝、禮儀制度全面還原的《長安十二時辰》,而今年的“王炸選手”河南衛視,更以《唐宮夜宴》《洛神水賦》《龍門金剛》等在一衆古風潮晚會中殺出重圍,影視中的古典美學呈現的天花闆也由此一高再高。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河南衛視《洛神水賦》

古裝劇服化道的制作難度大概是這樣一個排序:架空曆史的最簡單,可以随便天馬行空;以某個朝代為藍本再創作的屬于難度中等,如《琅琊榜》《鶴唳華亭》,雖然其中的蛛絲馬迹可以拼湊出其大緻發生在哪個朝代,但劇方不會點明,也是以有了一份免責聲明;最難的就是時間地點都卡死的,還原起來需要極度考究,不然很容易穿幫。最近在播的《風起洛陽》,則是借鑒了唐朝的文化元素,即同時扣緊“洛陽城”這一空間線索。

《風起洛陽》稱已經複原場景100多處、服裝、造型飾品各5000多套、道具超1.5萬組……服化道成為其最主要的看點之一,開播迄今,一邊被誇着“神還原”“美學yyds”,一邊也飽經考究癖觀衆們挑剔目光的審視,有說房屋形制不對的,有說扇子樣式成問題的,演員演技、故事見仁見智、尚有讨論的餘地,好像唯有美術設計,被推到前面成了衆矢之的。

最近,澎湃新聞專訪了《風起洛陽》的美術指導邸琨,也以這個劇的美術制作為例,談談在影視劇中怎樣建構一個古代的洛陽城?

美術設計的主要工作:造型與色彩

美術設計需要負責一部劇的哪些部分?邸琨回答:“美術設計需要負責一部劇的所有視覺呈現部分。這部分在設計上有兩個重要因素,造型因素和色彩因素。造型因素不單指人物造型,還包括一部劇中的所有造型,比如建築造型、房屋内部的陳設等等。色彩因素則是你這部劇主要的色彩取向、顔色的把控,比如《風起洛陽》中,我們選擇的基礎色調是木頭、石材本身的顔色和質感,但是我們都知道唐代的用色不像宋代那樣古雅,唐代很喜歡大紅大綠,我們的處理辦法是也保留這些斑斓的顔色,隻是縮小這些顔色出現的面積,用在建築上繪制花紋的形式來展現唐代的色彩。”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南市搭建

美學的色彩元素中也包括布光,近些年的一個趨勢是采用和古代環境接近的蠟燭照明,之前的《知否》就稱,夜晚的戲幾乎都用蠟燭照明。邸琨談道:“《風起洛陽》中,萬象殿用了三千多隻蠟燭照明,導演對于點光源要求很高,是以我們盡可能讓蠟燭光形成簇和面來照明,考慮安全性,我們用的比較短的、不容易倒的蠟燭,也給蠟燭配了相關造像的燭台。還有我們用了很多燈籠,洛陽裡有無處不在的燈籠,也是因為古代的光源種類很少,不是蠟燭就是燈籠。”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突出的蠟燭照明

美術設計們的工作是從拿到劇本開始的。作家馬伯庸曾談道,書裡多加一句“一千個穿着甲胄的騎兵在草原上奔馳”,制作方就要跑斷腿,美術設計會把原小說中的内容還原到什麼程度?邸琨談道,美術設計和原作者之間有編劇群體們,美術和編劇們“讨價還價”的場景則時有發生。

從劇本到實物,“戲量的多少決定設計的傾向性”,邸琨談道,除了一些特殊題材的,比如盜墓相關的劇,一般編劇在劇本中關于場景環境的描述不會很多,這就給美術設計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劇本寫得比較簡單,比如會出現南市有一個羊湯館、大家去往誰誰的家,我們得看一下哪幾個場景經常出現,根據戲份來搭建……考慮控制成本和‘向觀衆反複提示以增強記憶度’,制景時,我們也會對劇本中的場景進行合并,比如劇本說到某酒館,我們就都合并到劇中常出現的一個酒肆。”這或許也可以解答為什麼電視劇裡主角們總是頻繁在同一家店出沒,“畢竟新蓋一個店要花很多錢的”。

以洛陽的戲為例,新搭建的有三個建築群:南市,和在棚裡搭建的不良井與百裡弘毅家。南市一萬五平米,200多人90天搭建,還有一條2000多平米的河和一座25米高的塔;不良井大概是5000平米,120個人65天搭建;百裡家是35天搭完,2000平米,40多個人。其他的大殿有的就是别的組以前搭的改一下。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美術設計時,也必須強化一個地方的特點,邸琨說,以洛陽為例,首先是整體印象的把握,比如洛陽被一條河貫穿,被稱為“中原小江南”,“是以我們盡量規避山,在橫店拍的時候宮殿後面的山我們都用綠布擋了起來,然後就是融入水,我們搭建的南市盡可能地要做一條水道,有很多貫通的溝渠;故事中的百裡二郎的房間也設計成一個室内的有曲水流觞的庭院,還有一個是武攸決的,他這個人物是比較特殊,陰悠悠的,我們就給他做了一個小型瀑布,那個瀑布後隐藏的東西是洛陽的地圖。”

“辨識度”:作為奇觀的水與佛

采訪中,邸琨雖一直強調服化道都是根據影視劇本的需要才設計和存在的,如果為了存在而存在,就不會有很多的展示餘地,也可能是失效的。但像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美術設計近些年越來越被關注到,而其本身也常被拿出來單獨讨論,也越來越被期待做得精美、準确和有意涵。

像是國外宣稱的“史詩級大片”中常常要制造奇觀,有時是巨型的雕塑,有時是比例失衡的巨獸,有時是格外高大的鋼鐵之城。而中國一向小而美、喜歡将鏡頭對準精緻日常生活的曆史題材中,近些年也将一個重要的曆史遺存納入到鏡頭中,即——佛像造像。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出現了高三百尺的通天浮屠,《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巨型佛頭,今年的一個國産遊戲《黑神話:悟空》中複刻晉城玉皇廟的二十八宿元代雕塑群中的塑像,引起文物愛好者們的狂歡。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巨型塑像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黑神話:悟空》

談到《風起洛陽》中巨佛造像元素的使用,邸琨認為,洛陽的一個标簽就是石窟,尤其龍門石窟那尊傳為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态雕刻的盧舍那大佛造像,唐代崇佛,将這個意象放在影視劇中也借鑒了當時的文化背景。“《風起洛陽》中出現的所有佛的面容幾乎都是盧舍那大佛造像,比如聖人所在的神宮中的那尊卧佛造像,表現的是她雖然已到暮年,但餘威尚在,劇中她甚至不會走出那個大殿,她與那尊卧佛造像一起營造者一種肅穆的氛圍。而情報機構聯防裡的那個水晶佛頭造像,直接參考盧舍那大佛造像,它作為一種象征,也暗含着武則天權威的‘在場’,甚至罪臣之後所在的不良井同樣出現了佛像,也是傳達一種天子權威的無所不在。”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暗示武則天心态的卧佛

關于宗教、權威、階層等不好講清楚的内容被用這種一種隐喻的形式表現,這些内容在影視劇中是故事的重要構成,直覺地給人一種震撼的視覺體驗或心理沖擊。比如《寄生蟲》《饑餓站台》中以空間的高地之别隐喻人的階層,《風起洛陽》中也有一處明顯的隐喻:有一個懸在雲霧中、在建的“天堂”,有繁華的、燈光璀璨的神都洛陽,還有一個“暗無天日”的貧民窟不良井。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寄生蟲》以空間的高地來隐喻階層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不良井

邸琨說,類似的還有讓黃軒在棺材鋪的棺材中醒來來暗示他懷着一種複仇心态的生不如死的感覺,而底層人不良井的日常生計也和“上層人”做差別,上面人在酒館吃魚,底下的營生就是殺魚去鱗;上面是賣棺材,下面就做一些紮紙人的工作,構成一個對照組。

真實還原:不好過去的坎兒

如上文所述,我們了解了一部劇的美術設計需要做怎樣的工作,接下來就要談談當一部有真實朝代背景且以真實還原作為标簽之一的劇,在制作起來有怎樣的難度,又會有怎樣的觀衆期待。

一個最明顯的感覺或許就是——這屆觀衆很不好糊弄。且不說網際網路時代“人均民科”,更是藏龍卧虎,三星堆新發現的六座祭祀坑剛一公布,就有網友複原好出土時殘破的黃金面具和金權杖,國風潮吹動的這個幾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已經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

《風起洛陽》第三集出現的一場複原了唐代禮儀制度的大婚戲,原本是為向傳統文化愛好者示好的,邸琨談及這場戲時說:“從新郎新娘的服飾到馬與馬車的形制和顔色、小旗子的顔色、地毯的紋樣、建築上的花紋等等我們都是從一些壁畫文獻上臨摹制作的。”看似是萬無一失,“但是隻要幹活就都可能出錯,新娘拿的扇子,因為在文獻材料上畫的太小了,看不清,那你就得找相關的東西給補充了,這個扇子就是沒做好溯源,它經常出現,我們以為是一種固定的圖式。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up主還原三星堆金面具

審美的生活|人均文物愛好者時代,争議聲中的美術設計師

複原唐代禮制的大婚場景

“很難做,尤其是唐代的文化元素,被各種藝術家拿來再創作,這對我們來講都是很好的、非常直覺的參考,但的确也容易分辨不清。”邸琨說。影視劇中任何一個細節都很難逃脫觀衆的審視,邸琨從美術設計的角度認為:“一個劇,畢竟是一個劇情向的故事,它是要演繹的,我們選擇去還原和制造什麼,一定是因為劇情需要,而且它如果嚴重不符合我們的故事和美學,我們也一定會調整這個東西。比如水晶佛頭造像,當時一定是有琉璃的,時間線上沒問題,但是是不是會做成這個造型,那我們就沒有依據了,而從影視呈現來看,我們在這裡需要一個聖人在監控的感覺,就隻能從一而終,把盧舍那大佛造像用到位。包括情報機構的那個複雜的齒輪機關,展現情報機構的日理萬機總不能擺一堆圖書館一樣的書架子。”

還比如不良井,劇本裡寫得很簡單,形容這是個類似山洞的黑乎乎的地方,它呈現起來是不美的,“我們設計一條大河中間有一個島,距離岸邊這個大概有10米、15米,這些人就生活在這個島的岩壁上,上面是有一個大橋可以正常走。劇本上在這裡發生的追逐戲很多,我們就設計了複雜的動線,讓人可以在水面、房頂上來回穿,在設計的時候也是為了迎合和讨好年輕人,年輕人比較喜歡遊戲感,也很獵奇。”邸琨說。

影視劇的長制作周期和複雜的制作流程決定它絕對不可能武裝到細枝末節,務求字字珠玑。而之前《我在故宮修文物》和《如果國寶會說話》這樣的紀錄片以及瘋狂内卷的國風節目培養了這樣一群觀衆:大家對古典遺存有強烈的好奇心,也無比熱愛文物,将其視作一種美學典範并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接受了這樣一套言必有據、每一個鏡頭都真實可信的講述文物的方式的規訓,也練就一雙能夠看出來哪個建築房檐有問題、哪件衣服顔色不對的毒辣的眼睛。

截至2021年6月,僅B站的國風愛好者已達1.36億,國風主題視訊超過100萬支,國風是一片紅海,但波聲浩蕩,渺無涯岸,每一個泅渡者都難免險阻艱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