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聯想說句公道話!當年馬斯克“嘲諷”比亞迪,也就楊元慶敢回怼

關于特斯拉CEO馬斯克,最近有兩段視訊特别火。

一段是在2011年,在一次媒體參訪中,剛從金融危機中緩過來的馬斯克,大聲嘲笑來自中國的比亞迪汽車“沒有核心技術”、“不配做競争對手”。另一段是在2014年,在參加央視的一檔論壇活動中,此前一直”狂妄“的馬斯克,被聯想董事長楊元慶當場嘲諷:“我的使用者過億,而他的隻有3萬。”

為聯想說句公道話!當年馬斯克“嘲諷”比亞迪,也就楊元慶敢回怼

如今,多年過去了,很多事都變了,馬斯克成熟了,比亞迪長大了,聯想越來越低調了。不過有一件事沒有變,那就是在資本的世界中,唯有市值和銷量能代表一切。

一、特斯拉的市值,比亞迪的銷量

從今年11月份開始,特斯拉的股價已從最高的1243.49美元跌至如今的不足950美元,累計跌幅達到了24.85%,市值蒸發了3104億美元,蒸發的金額比目前全球市值第二的豐田還多出500億美元。有趣的是,自11月份以來,馬斯克已經累計出售1009萬股特斯拉股票,套現資金近百億美元。很多投資者都表示,随着亞馬遜投資的電動皮卡Rivian的上市,特斯拉的高光時刻已經過去了。

而與此同時,在11月份國内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排名中,比亞迪銷量達到90121輛,同比增長了247.8%,再次蟬聯新能源汽車銷售月度冠軍,而這一銷量幾乎是特斯拉的3倍。而且不單是在中國,放眼全球特斯拉也敗給了比亞迪。

為聯想說句公道話!當年馬斯克“嘲諷”比亞迪,也就楊元慶敢回怼

一度穩坐全球新能源汽車榜首的特斯拉,為何在比亞迪面前折戟沉沙了?曾被馬斯克吐槽“不配做競争對手”的比亞迪,又如何實作了銷量逆襲?

長期以來,很多國人對特斯拉和比亞迪的評價總是滑向兩個極端。提到特斯拉便是各種“外星黑科技”,既高深、又炫酷;而談到比亞迪,要麼是“土”、要麼是價格低,總之,和“高端”二字不搭邊。這一點,在兩家公司的老闆給對方的評價中,同樣有所展現。

此前,馬斯克評價比亞迪為“車造得很爛”。對此,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也反唇相譏,評價特斯拉為“富人家的玩具”,甚至喊出“我們分分鐘可以做出特斯拉!”

王傳福的底氣從何而來?

為聯想說句公道話!當年馬斯克“嘲諷”比亞迪,也就楊元慶敢回怼

二、你以為的“山寨”企業,是地道地道的高科技公司

和人們的傳統印象不同,比亞迪也是一家純粹的技術型公司。比亞迪能夠大賣特賣,靠的絕不是所謂的“價格優勢”。

以比亞迪電動大巴為例,在國内售價200萬左右的K9電動大巴,一進入美國市場價格直接翻番,達到了80萬美元,折合500萬人民币。但這絲毫不影響其牢牢占據北美純電大巴銷量冠軍的位置,目前比亞迪的電動客車已壟斷了美國純電動大巴80%以上市場佔有率。

在歐洲、南美,甚至汽車巨頭林立的日本,比亞迪K9均成功開拓出了屬于自己的銷售陣地。有意思的是,2015年比亞迪電動大巴“登陸”日本沖繩時,還引發了日本網友的不滿。

為聯想說句公道話!當年馬斯克“嘲諷”比亞迪,也就楊元慶敢回怼

很多日本網友惡意評價稱:“比亞迪跑着跑着就散架啦”,或者斥責日本交通主管部門:“為什麼不繼續使用日本的有軌電車?”等,這種帶着濃濃醋意的評論充斥在當時的2ch、雅虎等日本主流論壇上。不過,這些網友如果得知,如今的日本豐田已經開始采購比亞迪的電池技術後,不知又要作何感想?

三、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

衆所周知,電動車的核心競争力不外乎兩方面,首先是電能驅動,然後是智能化駕駛。兩者是什麼關系呢?王傳福總結得很到位:“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

從技術角度看,目前特斯拉與比亞迪各占據了電動車核心競争力的兩端。特斯拉主打的,是以“無人駕駛”為重要賣點的智能化自動駕駛服務。而比亞迪的強項則是多年深耕電能驅動領域,在新能源動力電池方面掌握的技術優勢。

為聯想說句公道話!當年馬斯克“嘲諷”比亞迪,也就楊元慶敢回怼

大多數新能源車企,比如國産造車“三劍客”的蔚來、小鵬和理想,在跨越“電動化”這個入行門檻後,都會選擇将發展路線鎖定在了特斯拉的頻道上。像雷射雷達、高算力晶片、輔助駕駛技術等炫人耳目的高科技,都是衆多新能源車企營銷的重要噱頭。

可以看出,不少國産車企都迫切地希望甩掉“低端”、“廉價”的帽子,在産品風格方面盡量向來自海外的特斯拉靠攏,時不時地會拿特斯拉做比對。比如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常說:“特斯拉降價是因為它隻值那個價。”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在微信群嘲諷特斯拉在續航、性能方面沒優勢。連王傳福也曾抱怨過,比亞迪和特斯拉的差距并不在技術,而是國人對進口的盲目追捧。

但為何大多數車企學習特斯拉,隻有比亞迪成功了呢?

為聯想說句公道話!當年馬斯克“嘲諷”比亞迪,也就楊元慶敢回怼

四、比亞迪:做自己

營銷學有個經典的理論:消費者嘴上說的,和消費者的現實需求,往往并不一緻的。大多數消費者,嘴上說着進口品牌各種好,科技又先進、品位又高,而實際上,人們最關注的還是到手的實用性。

如今,雖然社會輿論對馬斯克本人贊美他是現實版的“鋼鐵俠”,對特斯拉也同樣贊美為自動智能駕駛領域的佼佼者。然而到了真正買車環節,特别是購買電動車時,人們更看重的還是一些實實在在的硬名額,如:電動車的續航能力、充電速度、刹車安全等,而比亞迪的優勢正在于此。

我們看比亞迪的兩大制勝法寶,一個刀片電池技術,一個DM-i混動技術,全部瞄準在使用者的使用體驗方面。

為聯想說句公道話!當年馬斯克“嘲諷”比亞迪,也就楊元慶敢回怼

其一、刀片電池技術:

比亞迪自主研發的刀片除在電池,除功率、強度、續航等方面占據絕對優勢之外,還是全球第一款通過針刺試驗的車用電池産品。這份安全保障,是任何“高科技”、“高智能”都無法替代的。

其二、DM-i混動技術:

DM-i混動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混動驅動模式,同時兼顧了成本與效率兩大優勢,在節能、節油方面前進了一大步。DM-i混動技術的問世使混動領域的傳統大咖豐田THS、本田i-MMD黯然失色。

五、結語

如今國内的新能源車企層出不窮,今年以來小米創始人雷軍決定投資100億美元造車、華為前副總裁李一男的小牛電動車也宣布入局新能源汽車。人人都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做成“下一個特斯拉”,但唯有比亞迪隻想做自己。

為聯想說句公道話!當年馬斯克“嘲諷”比亞迪,也就楊元慶敢回怼

比亞迪的成功經驗驗證了這樣一個道理:無論發展到哪個階段,人們都應該想清楚,自己有什麼資源,自己能做什麼。而不是看到别人有什麼,自己也想要。

繼續閱讀